記得2010年年初,當我看了央視舉行的2009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的時候,我忍不住內心的沖動提筆寫下了《特色時代的新牌坊》一文,而在時過一年之后的今天,當我再次看到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盛典之時,內心再一次波濤洶涌感慨萬千,看感動人物的感人事跡,想現實社會的難解之事,內心的沖動讓我再一次拿起了筆,寫下了我感動之余的內心感慨。
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里的大部分獲獎人選都來自普通階層,許多人物的感人事跡都讓我不由地留下了感動的熱淚。看感動中國的感人事跡,聽頒獎辭里的熱情贊美,雖然我眼中不時地流淌著熱淚,但我內心深處不斷涌動的更多卻是對許多社會現象的疑惑和對許多社會現實的不解。
面對胡忠、謝曉君夫婦的高原支教;面對貧苦百姓阿里木及高齡老人白方禮的善良助學;面對臺灣記者張平宜對麻風村孩子的人性關懷;面對平凡女孩孟佩杰用幼嫩的身軀撐起的苦難家庭,我心中涌動的更多的疑問是:為什么邊遠學校會一直缺乏熱愛教育關心孩子的老師?為什么并不富裕的阿里木要用自己的辛苦所得去長期資助貧困的學生?為什么一個高齡老人不享受晚年的幸福卻要堅持騎三輪車賺錢助學?為什么大營盤村麻風病人的孩子要在臺灣記者張平宜的熱心關懷下才改變了生活的面貌?為什么一個殘缺的家庭會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去承受家庭的苦難?······,而在這些疑問的背后,集體和社會關懷的身影在哪里?國家和政府負責的身影在哪里?如果國家和政府還堅守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果國家和政府還恪守服務人民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國家不減少在教育上的應有投入,不打破原有團結協(xié)作的合作精神,不撤消鄉(xiāng)村學校,不強制分田單干,社會上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還繼續(xù)傳承,也許學生求學的道路就不會如此困難,百姓生存的壓力就不會如此艱辛,也許以上的一切都可能不會發(fā)生。
幾十年以來,我們打破了集體團結的力量,白貓黑貓成了時代的主流,許多鄉(xiāng)村的學校被強制解散合并,鄉(xiāng)村孩子上學的道路越來越遠,上學的成本也越攀越高,貧苦孩子上不起學早已成為了嚴酷的現實。而希望工程的口號早在幾十年以前就開始響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宣傳至今仍還縈繞在我的耳畔。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已經是世界的首富,我們已有數萬億的外匯儲備,我們可以慷慨地補貼西方奢華的生活,我們可以慷慨地滿世界大把捐助,我們可以為外國捐車捐物捐建館所,而我們自己國內貧困的孩子卻缺衣少食,缺乏學習生活用品,上學要走幾十里山路,有的為了上學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在網上看到過川藏、云貴、甘陜等邊遠地區(qū)人民現在仍過著艱苦的生活,許多孩子沒有新衣物穿,缺少被服鞋襪,缺少學習用品。也經常看到有不少熱心民眾給他們捐寄生活及學習用品。我也曾在經濟發(fā)達的南方社區(qū)居住過多年,我經常看到大量完好的衣物及生活用品被人白白丟棄,聯(lián)想到邊遠貧困孩子缺衣少食的現狀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地民政部門能出臺措施主動收集居民家里不用的衣物及可用生活學習用品,然后集中處理后把它們免費發(fā)放給邊遠貧困地區(qū)的民眾,既減少了社會資源浪費,又改善了貧苦百姓的生活質量,這樣于國于民都百利而無一弊的善舉至今無一組織或部門愿意實施。而社會主流經常見到的是呼吁善待生命救助貓狗的呼吁,慈善成為一種掩蓋罪惡的標簽,慈善成為一種富人對窮人廉價的施舍。大道興,民心暢,大道廢,妖孽生。這又何嘗不是大部分普通百姓對前后幾十年的真切感受。
幾十年以來,我們被一直灌輸和提倡武訓助學式的希望工程模式,國家和政府放棄了自身應盡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義務,取消了社會福利,減少了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不再被視為是讀書育人的載體而是被當成一個賺錢的產業(yè)在扭曲發(fā)展,時至今日,這個產業(yè)所流出的產品質量如何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衡量的稱。人們都說教育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而在實行特色教育幾十年以后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反省這幾十年以來國家教育制度的得失,有多少人能真正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三十多年前對《武訓傳》批判的歲月早已成為了歷史,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有多少人還能真正領會和理解其中深刻的意義。
從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光亞和農民書記楊善洲的身上我們還能清楚地看到三十多年前的科技工作者和領導干部只講奉獻不圖享受一心為國不謀私利的高尚品格,而這些優(yōu)秀的品格在今天的社會上竟成了鳳毛麟角。現在的社會所追求的是金錢和享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已成為社會主流所奉行的行為準則。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幾十年以來社會價值取向的宣傳和引導,不但讓黃賭毒泛濫成災,而且讓貪官污吏層出不窮。社會價值扭曲,社會道德淪喪,謊言遍布于各色媒體,丑惡盛行于萬里河山。許多年輕人根本就無法理解三十年前的中國社會。許多年輕一代不但質疑黃繼光邱少云事跡的真?zhèn)危覒岩衫卒h無私助人的行為,女大學生不明白白毛女為什么不可以嫁給黃世仁?許多青年學生不相信那時的官員是真正的無私為民。汪精衛(wèi)有人說是為了曲線救國,蔣介石有人說是抗日的英雄。佛山清潔女工搶救小悅悅,有人說是為了出名。藥家鑫刀殺弱張妙,有人說是彈鋼琴習慣的沖動。對于被評上2011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媽媽吳菊萍來說,誰又能保證沒有人說她不是為了出名?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許多原來美好的東西都變了。在最美媽媽吳菊萍說 “在這個時代做好事也不難,做好人也不難”的真誠表述中,又何嘗不是從另一個側面向世人印證:在這個特色時代做好事也難做好人也難。這難道不是今天活生生的社會現實?
幾十年的特色教育,我深深地感到我們現在的社會丟棄的寶貴傳統(tǒng)太多了,而重新?lián)炱鸷鸵M外部的有害糟粕又太多了,社會主流黑白不分善惡不辨,罪犯有人開脫,賣國有人頌揚,國民深受毒害,社會缺乏信仰。而在這樣一個主流還沒有回歸良知和道義的社會里,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只不過是這個特色社會的一點點華彩的點綴而已,如果僅靠這幾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又能對這個社會的現狀改變多少呢?
又是一年感動時,但我越來越覺得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在歷史的背影中卻日漸浮淺。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不是為了傳承一種優(yōu)秀的精神和信念,如果不能喚醒大眾的道德和信仰的回歸,如果不能從更深層意義上探究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如果只圖賺取幾滴廉價的眼淚,這樣的感動中國年度評選活動,不如不辦也罷。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