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我華族屢次臨近亡國亡種的危險,第一次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之后,譚嗣同已經在謀劃中國亡國后的計劃,可見當時形勢之險惡。但最險惡者,莫過于第二次中國戰爭全面爆發,也就是七七事變之后,平津重鎮輕易的淪陷。在當時,“三月亡華”論,并非日本強硬派軍方一廂情愿的夸大說法而已,而是有科學分析、實際數據來支持的專家共識。不過,這些“科學”與“數量”的作戰能力對比,是沒有辦法了解中國民族主義所產生的那種死里求生的犧牲精神。這一史實,或者可以使今日百般圖謀亡我種族的盎格魯撒史遜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帶路黨們,對華族的韌力有所了解。
今天的中國,雖然遠不能稱為盛世,但比之抗戰前又如何?當時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缺乏團結與共識之待斃的民族,日本人相信,中國人最多的心力,都會擺在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內訌之中,內斗里非要拚得你死我活不可。同時日本人也認為,當時的中國貧窮又落后,定會有許多的人,禁不起威脅利誘,而會成為與日本進行合作、出賣民族的打手。所以日本的軍政領袖均認為,只要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中國在遭到幾場嚴重的敗仗之后,中國人就會放棄團結一致長期抗日的暫時共識,而會爭相的投靠日本;中國人最多會有短期激情的反抗,絕對沒有長期抗戰的能耐。這就是日本人認為中國的民族劣根性,“一盤散沙”與“五分鐘熱度”,所以并不擔心中國會以長期抗戰,讓日本陷入戰略泥沼的原因。因為當時日本的“中國通”,的確已找到不少忘卻國家民族大義,設法投靠日本權勢與利益的漢奸,這些漢奸們在日本的武力、壓力與利益的引誘之下,爭先恐后的出現,甘心為日本效力并奴役中國。而滿洲國、蒙古國與冀東反共自治政府的成立與漢奸們的投靠,也都是很令日本相信,中國已經是一個沒有民族主義的國家了。這個全面落后的中國,又失去了民族主義的共識,哪里還能與先進的日本國,進行歷史的決戰呢?日本已經建立將中國大分八塊的“構想”,以利其操控宰割。一個分裂的中國,正是日本能夠強盛的歷史機遇。
的確,由于當時的中國,即缺乏自我認同的國家共識,也更無對抗日本侵略的國力,在尚未做好準備之前,中國就要孤獨地面對世界級強權的全力打擊,其中的困難與考驗,實為人類史上一個民族國家所面臨之最為嚴重的難關與考驗了。因此這不是每一個的中國人,都能熬過這種比地獄還要艱難的過程,有人當了范跑跑,有人當了帶路黨,也有人(如魯迅之弟周作人)為了得到一張平靜的書桌,而出賣自己的良知與民族。因此在無數中國人以鮮血與淚水支持的抗日史實中,也有部分人背棄了國家民族的大義,成為投靠日本的漢奸。
但是日本人還是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低估了中國的民族性。在日本“以戰養戰”的戰略取代了速戰速決的戰略之后,尋求能夠協助日本控制占領區的地方的政治人物,就更為急迫。日本先后看中的政治人物有唐紹儀(出任過北洋政府的內閣總理)與吳佩孚(曾經是戰功顯赫的軍事強人),雖然唐有合作的意愿,但是在 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 ,在上海被愛國志士刺殺身亡;吳佩孚則是一直不愿成為日本所控制的傀儡,結果離奇死去。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日軍終于攻占了中國的地緣與戰略的心臟武漢三鎮。此時日本的全國上下,對于日軍能夠攻克武漢,可以說是再次陷入舉國同歡的境界,日本人民連續幾天幾夜地狂歡,來祝賀皇軍無敵與中國落敗,因為他們誤以為,日軍在攻克武漢之后,中國即將向大和民族完全的屈服。但是日本人錯了,中國沒有因為武漢的陷落,而向日本屈膝,反而是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略空間的泥沼之中,從此日軍必須要維持從東京到武漢兩千多公里的補給線,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國防與經濟資源。中國從此在戰略上取得了主動與優勢的地位,雖然她的工業地帶與對外聯絡信道都遭到切斷或摧毀,使得中國即將面對更為艱苦的生活,但是中國軍民卻決心以無比堅忍的力量,熔成鋼鐵的意志,來繼續面對這場歷史的大決戰。中國人是決不屈服的。
日軍在攻占徐州之后,已經面臨一個嚴酷的事實,就是中國的戰略空間太大,中國抗日作戰的意志極強,中國雖遭到嚴重的戰場挫敗,但是蔣介石就是不肯屈服,因此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指導原則,根本就失去了作用。在這種情形之下,日本在國策上面臨了非常重大的選擇:一則以極大的決心,與中國進行談和,以撤出在中國的日軍,減少戰爭實力的消耗;,在和談失敗之后,只好全面地動員,繼續深入中國的內地,以攻占中國更多的領土、截斷中國對外的交通補給線,以及摧毀中國所有的抵抗意志與作戰力量。
百年來中國被列強譏為東亞病夫,中國在抗戰初期的失利,也為西方看不起。但二戰全面爆發后,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珍珠港一役,美國太平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滅。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軍在香港向日軍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國馬來亞最高司令珀西瓦爾,率領十萬部隊,在新加坡向日軍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蘭在印尼守軍司令載帕爾,向日軍今村均中將投降;五月七日美軍司令官溫立特中將(麥克阿瑟僅以身免)在菲律賓向日軍的本間雅晴中將投降。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后,才真正知道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不是可以等閑視之的。落后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因此中國艱苦抗戰多年后,總算是真正得到國際上的援助了,中國也立即躋身成為抵抗法西斯軸心的主要盟國。
歷史多次證明了,不到最后的關頭,中國不會輕言戰斗。但是,一旦中國退到忍無可忍的階段,那么中國民族主義的力量就會發出無可想象的歷史能量,支持全體的中國人,不惜付出一切的代價,來面對歷史的危機。這股從五千年的巖層中,噴發出來的熾熱的火焰,是一股誰也不能阻止的怒火,是一個永遠向上的傳說。正如邱吉爾曾說過:“日本永無止境的侵略中國,終于刺激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這是當時中國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中國的蘇醒,將會改變人類的歷史。”
2012-1-23
劉瑯講國史http://qing.weibo.com/fzgsy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