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都有宗教圣賢大哲,反映了不同地方獨具的特色,當然也有通過交流異地開花的。儒論是中國特色的鉗制社會和人民思想的統治工具,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強行愚昧推行下,就連許多反對它的人都會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招的。
中國人心中的圍墻。游牧民族沒有一家一戶的圍墻,漢族農業家庭都是一家一戶的圍墻。這是小農社會人的生存環境,也必然形成相應的性格思想。比如封閉、狹隘,很難徹底敞開心扉,孤立的小我,這些無形之中的東西每個方面都會形成負面,而互相綜合起來就成為民族性的弊端。
圍墻好象在保護自己的小天地,也封閉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相促進。
中國人歷來品格差距很大,許多人有反社會的傾向,從奸臣到漢奸,從厚黑到劣根性,有的單純無知懦弱,有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死活的強橫,這都是自我狹隘的生存狀態思想狀態在農業階級社會的產物。
現代化的社會大生產,這樣的小圍墻越來越少了,人們出現了大交流大合作,但是既得利益階級社會不但還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柵欄和圍墻,還在造成著人與人的對立斗爭隔閡,只有徹底廢除既得利益的階級社會,人類才能進入美好的社會。
社會主義要超越資本主義,必須有文化人文的進步發展,如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研究人文去覺悟人們。讓人們明白社會一切是怎么回事,這是新型社會追求者的重要任務。
人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一方人就有這地方特色的想法說法風俗習慣,什么地方的想法說法最能反映這里的風土人情,儒術就是封建時代中國具體環境的產物。中國這地方是小農社會,是中國獨有的地理氣候飲食特色的小農社會。
近來對小農這個概念多方面看了看,小農的無知脆弱與一切劣根性的關系和小農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水準的關系,正是情理之中。你會發現不論在 古代穿 君子時裝的和現在穿西服的,不論什么等級的什么大人物大角色什么賢 能 君子都是用小農占小便宜的心態對待一切,比如根本大局大體那是沒有的事、自相殘殺破壞、愚人自愚,歷來都有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為了自己能夠剝削一毛錢{比喻}而把千千萬和無價的長久利益拱手給了外國統治者。也就是今天同樣發生的做了自己同胞的主子依然還是小農,所以天生軟骨癥,還要賣身投靠帝國主義撐腰。而且從來都以圣賢式的名義圣賢式的言語開始的。現在是以丐格開房的名義、君子和而不同的名義進行的,最后自己也玩完。基督教就讓羅馬帝國玩完,又開始玩黑暗的中世紀。不過歐洲走運,地中海的海洋文明的出現和發展拯救了他們。
有的人會說“ 你說的是壞人,好人不是這樣的”。好,咱們就說好人怎么樣。轉帖一段:
原太原分公司經理(現已辭退)是一個典型的小農意識極強的主官。在他當員工、會計直至當分公司副經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都是農民純樸優秀的一面,吃苦耐勞,憨厚本分。可是當了一方主官以后,其小農意識的種種表現與主官的要求發生了激烈的沖撞。主官首先要求自律廉政,其次就是納賢舉仕,再其次就是改革創新。很顯然這些要求和小農意識的表現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好端端的一個分公司在其任職不到半年的時間,能人受排擠,庸人受重用,財務公私不分,打白條占用公款達10萬元,其中他自己白條占用了2萬余元。最后發展到總公司撤換他時,他竟利用親信宗派罷工來對抗。
活生生的事例發人深思,如果說該經理是道德品質的問題,他在沒掌權,沒主事的時候就不會表現得那么好。也許有人會說他是偽裝,我認為偽裝是有時限的,一年半載看不出,四年五年不可能不露出馬腳。因此,可不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小農意識強的人做員工亦或是做副手,其小農意識沒有生存表現的土壤,還可以。一旦作了主官,失去了直接領導的監控,一人獨司人、財、物管理大權,其小農意識就會膨脹,時間一長,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小農意識強的人可用,但不能做主官。----------------中國歷史證明,歷來從九五之尊到平民百姓都也不免俗啊。
讓人洗心革面,只有讓其明白自己是什么層次,再輔以真智識,才有{當然幻想根治所有人不大可能 }效果。
農民這個詞是不容褻瀆的。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翻身解放就是中國農民站在第一線完成的。農民養活了天下,今日時代弄潮的又不知有多少農民的身影,中國農民頂天立地無愧于這個時代。
馬列主義者的小農社會,是指小農生產力水平的既得利益階級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一方面它有既得利益階級社會的一切邪惡,同時也有它的文明水平的表現。它不是指農民,而是小農經濟的既得利益階級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人的影響。小農經濟占主體的既得利益階級社會就會讓這樣的小農意識小農特點占社會人文意識的主流,就成為占支配的、主導的意識。有人所謂的“世界只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是否也是如此概念不得而知,但世界歸根結底是受客觀規律決定的。比如小農經濟千方百計穩定了幾千年,到底還得改變。
必須看到小農意識是封建傳統、封建思想、封建偽學、劣根性、急功近利、浮躁、極端個人主義、為了自己不顧一切、不顧天下蒼生、狡猾小聰明、低劣認知力、私欲膨脹公德蕩然無存的最肥沃的土壤。小農思維即使追求光明也往往是平均,而不是平等。
小農自然經濟造就了人們封閉性的觀念,只注重眼前利益,常常給人以狹隘、奴性而又等級凌駕的印象,缺乏協作精神。自然經濟缺少團結合作,狹隘占小便宜,見不得別人超越自己,靠政治權力維持社會,對權力頂禮膜拜,奴性卑劣。這樣的人文惡劣的環境,反過來又使政治經濟權力出現惡性膨脹,無惡不作,更加重了社會的黑暗危機。
看一些文章,說西方的公共場合包括日本是安靜的,和中國人的喧鬧不同。娛樂場所也很少,而是集中在紅燈區。
看外國人,就是西方白種人,眼神中好像城府很深的樣子。中國呢,其實中國人還是善良的人多,顯得眼神陽光的多,不過智識方面不明顯。中國人所謂心眼多的也很多,可是眼神顯得是陰和游移不定,而不是西方白種人的智慧的積淀。感到許多來中國的外國人一方面是堤防中國人玩心眼,一方面是不是來搞情報的?
中國人的一些自負自作聰明不過是易滿易盈,真是民族的不幸。其實中國有真正的智慧和文明,可惜沒有發揚光大,比如中國祖先已經有人就知道做人應該器宇汪洋,可是中國社會更多的把一些既得利益階級社會環境造成的腐熟當成聰明才智本事,這是不行的。城市的市儈秉性、農村的自作聰明甚至出現一些奸狡。低層次的腐熟會讓人更加自以為是,從文明的角度看,無法建立先進文明先進民族,從共產主義運動看,難以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
重求現在一直關注東方社會的人文、中國人文的問題,各地區人文的問題。比如說,主席、少奇、德懷幾乎算是同鄉的,個性中有許多重求是不贊同的。感到中國人文的一些問題,也存在南方人文的問題,也存在具體的------湖南脾氣個性、安徽的、四川的、湖北的···。
可以說,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人類社會中華民族的未來才有希望出路。
今天一個年輕人還說漢族人思維高明,少數民族思維落后,所以少數民族的厚道---指的是北方蒙古滿族------是不高明低級的表現,可為什么他們能夠打江山就說不出來什么了。還有,世界上最富的國家最先進的國家,哪個有劣根性小聰明,哪個不是讓中國人認為是傻瓜的?看看丹麥的人文風氣如何?
[轉帖]做官父親給即將從政兒子的信
孩子,既然你選擇了一定要走當官這條路,你就一定要把我下面的勸告銘記在心: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詢事物的本來面目。把探索真理這這類事情讓知識分子去做吧,這是他們的事情。要牢牢記住這樣的信條:對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確的。實在把握不了,可簡化為:上級領導提倡的就是正確的。
2、不但要學會說假話,更要善于說假話。要把說假話當成一個習慣,不,當成事業,說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職業,只不過做官出賣的是嘴。記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僅僅屬于你自己的,說什么要根據需要。
3、要有文憑,但不要真有知識,真有知識會害了你。有了知識你就會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是從政的大忌。別看現在的領導都是碩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畢業就去應招公務員走向仕途,那是他從讀書的那天起就沒想研究學問,肯定不學無術。記住,真博士是永遠做不了官的。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種利益。有人現在把這叫腐敗。你不但要明確的把攫取各種利益作為當官的目的,而且要作為唯一的目的。你的領導提拔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的下屬服從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周圍的同僚朋友關照你,是因為你能給他帶來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別人的你必須給。記住,攫取利益這個目的一模糊,你就離失敗不遠了。
5、必須把會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會做事。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別理解為德才兼備的意思。這里說的做人,就是處關系。做事是實際工作,這點會不會都無所謂。做人就是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網中,成為這個網的一部分。記住,現在說誰工作能力強,一點都不是說他做事能力強,而是指做人能力強。呵呵,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過才怪。
6、我們的社會無論外表怎樣變化,其實質都是農民社會。誰迎合了農民誰就會成功。我們周圍的人無論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農民。農民的特點是目光短淺,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須具有農民特點,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遠,你就不屬于這個群體了,后果可想而知。要多學習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個把兄弟什么的,這都不過分。
7、要相信拍馬是一種高級藝術。千萬不要以為拍馬只要豁出臉皮就行,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賣和好價錢的是極少數,大部分還是做了低層的三陪小姐。這和拍馬是一樣的道理。拍馬就是為了得到上級的賞識。在人治的社會里,上級的賞識是升官的唯一途徑,別的都是形式,這一點不可不察。
8、所有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確切地說,執行起來都是可以變通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制訂者從沒想到要用這些來約束自己,而是想約束他人。但你要知道,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違反的。什么時候堅決遵守,什么時候偷偷違反,讓誰違反,要審勢而定,否則寬嚴皆誤。
以上這些都是做官的原則。現在要仔細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條做到,你就能一帆風順,如果感覺力不從心,就馬上另外選擇職業吧
轉帖 :
“有一所大學,新生報到后遇到的第一件難以忘記的事情就是不能隨便坐電梯。這里的電梯分學生梯和教師梯,并由專門工勤人員看管,一旦發現你誤入電梯,非把你趕出去不可。作為教師,我多次目睹了這一讓人有失尊嚴、有失體面的情景,心里有說不出的感慨。更讓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數年,竟沒有一個學生對此提出異議。
我思前想后,還是把問題歸結到我們的傳統教育思想和現實的扭曲的“素質教育”上。幾千年來,師道尊嚴是不變的理,天地君親師是永久的格。物資的匱乏,資源的緊缺,加重了分配上的不平等,也造就了人們缺乏平等意識這一現象。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這一現象其實從幼兒時代就開始了。幼兒教師百講不厭“孔融讓梨”,其結果讓孩子們懂得了謙讓,但同時也使幼小心靈失去了自我的位置。
到了中、小學階段,平等意識教育幾乎完全為師道尊嚴所代替,現在說這句話,我看一點都不過分。有一則新聞報道某一所學校的老師,因為一個小學生罵了老師一句,就罰這個小學生吃蒼蠅,而且更令人吃驚和感嘆的是,除了被罰學生的家長外,其他學生家長都不僅不對老師的做法提出批評,反而反對解聘這位老師。我相信這則報道的真實性。這種事例在我國的中、小學不是個別的。我的孩子所在的學校如果學生遲到,老師是非罰站不可的。放學回來,孩子經常給我們描述老師在課堂上體罰學生的情景。這真的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非常為難。孩子幼小的心靈像一片白布,他們的看法往往是對的。但絕大多數的家長卻不敢支持孩子去批評老師。哪一個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 成為 老師的對立面?于是,老師和家長共同擠壓學生,使他們從小失去了平等意識的灌輸和教育。
大學階段的平等意識教育不夠體現在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學習甚少,更不用說讀一些盧梭或潘恩的一些經典的論平等的名著了。更嚴重的是周圍的生活環境缺乏平等氛圍。這對平等意識教育的損害是致命的。如果在人生的這個重要階段能最后形成良好的平等意識,將來走向社會就很難用平等的精神去塑造良好的人際氛圍,更不用說主動去改造現實社會上存在的大量不平等現象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中國需要人文的進步,最近孔家店死灰復燃是危險的開歷史倒車。
改造和提升小農倫理 再讀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作者簡介】陳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日 期】 2005-12-20
當前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偉大的歷史性轉變,即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轉變,這也就是有些人常說的“時代轉型”或“社會轉型”。這個轉型不但意義重大,而且極其深刻。它不但指物質方面的巨大轉變,更是人們自身的巨大轉變,社會關系的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精神面貌的重大改變,其中也必然包含著道德觀念和習慣的重大改變;沒有這種道德觀念和習慣的改變,所謂時代或社會的轉型不但不算完整,而且也無從實現。我們當前普遍開展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就是推動時代變化,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使命在道德上的努力。當前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中,當然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糾正見利忘義、損公肥私和不講信用、欺騙欺詐行為,尤其是要反對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但是千萬注意不要忘記還有一條,就是我們必須改造和提升小農倫理。對于全體中國人民來說,也許這是一個在道德建設上更艱巨、更復雜,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更重要的任務。
什么是小農倫理?所謂小農倫理就是指在農業社會里,人們被局限在狹小的生產和生活范圍內,進行小規模的生產勞動時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主要體現在農民和小手工業者身上。小農倫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對于人類在歷史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生存,發揮過重大的,甚至是積極的作用,它至今仍然在中國的大地上徘徊,深藏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不管是不是自覺自愿,每個中國人都應當承認,我們都是農民的子孫,血管里流淌著農民的血液,身上也必然因襲著或多或少的農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習慣。說起來我們中國人對于小農倫理的感情,真是又愛又恨,欲罷不能,斬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不但是因為中國幾千年來一向以農立國,真正開始發展工業化不過百年,而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的發展變化又遠遠慢于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生活方式的變化,畢竟它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相距甚遠。我們的祖輩都是在它的日夜浸潤下成長起來的,而且從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農民不但至今仍然有九億之多,占據著人口的大多數,而且小農倫理以極大的侵蝕力,蔓延滲透到社會的每個階層,甚至每個公民身體里,即使是在先進的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的頭腦里,也難以避免農民道德觀念和習慣的烙印。因此,改造和提升小農倫理,決不只是少數人的事,也不只是農民的義務和責任,事實上它是我們全中國、全民族的大事,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神圣義務和責任。
怎樣從本質上去認識小農倫理,它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我們需要改造和提升小農倫理?帶著這個問題,我又重新拜讀了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① 上的有關重要論述。憑書上的印跡看,上次我讀這本著作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如今腦子里只留下一點兒淡淡的記憶。當我今日重讀之時,特別是帶著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問題來讀時,我再次被其中的深刻內容所吸引、所震撼,突然發現,這里真是個豐富的思想寶庫,馬克思對于小農和小農倫理的分析太精辟了,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馬克思說:“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相互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這種隔離狀態由于法國的交通不便和農民的貧困而更為加強了。他們進行生產的地盤,即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分工、應用科學,因而也就沒有多種多樣的發展,沒有各種不同的才能,沒有豐富的社會關系。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往。一小塊土地,一個農民和一個家庭;旁邊是另一小塊土地,另一個農民和另一個家庭。一批這樣的單位就形成一個村子,一批這樣的村子就形成一個省。這樣,法國國民的廣大群眾,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簡單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
“數百萬家庭的經濟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與其他的階級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敵對,就這一點而言,他們是一個階級。而各個小農彼此間只存在地域的聯系,他們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共同關系,形成全國性的聯系,形成政治組織,就這一點而言,他們又不是一個階級。”
當然馬克思認為這個概括不包括全體農民,只不過是農民中的一部分,他說,以上所指的“不是革命的農民,而是保守的農民;不是力求擺脫其社會生存條件即小塊土地的農民,而是想鞏固這種條件的農民;不是力求聯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舊制度的農村居民,而相反,是愚蠢地拘守這個舊制度,期待帝國的幽靈來拯救自己和自己的小塊土地并賜給自己以特權地位的農村居民。……不是農民的開化,而是農民的迷信;不是農民的理智,而是農民的偏見;不是農民的未來,而是農民的過去”。
馬克思當然是對的。農民是個非常復雜的階級或階層,對于他們的成分、特征,對于他們在各個不同時期、各個不同方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必須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但是有一點似乎也應當承認,即農民都是從事小生產經濟活動,維持著簡單、分散的生活方式,他們被稱為“小農”就是這個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人數少,力量小,也沒有任何輕視的因素在內。對于小農而言,不同的階層在不同時期的政治態度上可以不同,但是他們在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上有許多共同之處。落后的、保守的農民的許多道德局限性,即使革命的農民、開化的農民也以難免,這是可以肯定的。畢竟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而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比較政治態度等方面,是深入、更穩固,也更難被其他條件所改變的社會意識。馬克思依據唯物史觀對小農及小農倫理的科學分析,今天看來都是深刻透辟、精彩絕倫的。
毛澤東是我國近百年來最關心農民問題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一生中都在深情地關注著中國農民。早在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他就指出:“目前農民運動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1] 他一向高度評價農民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在封建社會里,“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2]“農民在全國總人口中大約占百分之八十,是現時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貧農“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2] 由于當時處在激烈的革命斗爭形勢下,毛澤東看待和分析農民,多是從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上著眼,對于農民的道德狀況未能深入研究和分析。然而,我們在他存留下來的一些只言片語中,仍然可以發現他對農民道德的某些看法,包括對于小農倫理的某些批評。例如在談到絕對平均主義時,他說道:“絕對平均主義的來源,和政治上的極端民主化一樣,是手工業和小農經濟的產物,不過一則見之于政治生活方面,一則見之于物質生活方面罷了。”在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時,毛澤東所批評的許許多多錯誤思想行為,其實也是小農倫理的局限性的革命戰爭時期,在人民隊伍中的具體表現,如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盲動主義等。毛澤東說,這些種種不正確思想的來源,“自然是由于黨的組織基礎的最大部分是由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成分所構成的。”[3] 這種分析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符合唯物史觀。這些方面,他與馬克思的分析非常一致。
綜合馬克思和毛澤東等人的意見,我們可以看出,在他們看來,農民一向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對于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民的地位和作用,不但在傳統的社會里厥功至偉,就是在今天和可以預期的未來社會里,也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如果談到的不是農民的其他,而只是小農的倫理道德,那么,當我們站在更先進的工人階級的高度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時,它又存在著先天的缺陷和局限性。那么,小農倫理,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又在哪些方面存在著缺點和不足呢?
首先,他們是小生產者、小私有者,社會交往方式單調而且稀少,生活貧困而且受教育較少,這些就決定了他們比較自私,眼光比較狹隘。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往。”與剝削階級不同的是,他們是勞動者,他們不愿意侵犯和占有別人的財產,而主張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以維持生計。他們也不想靠剝削的手段追求“暴富”,而只是想“不吃虧”,或者偶爾占點兒小便宜。他們也愛人,愛他人,但是這種愛是不強烈、不廣泛的,主要是愛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人,例如自己的親人和周邊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實惠”,即個人的眼前實在利益,所思所想到的總是自己,是自己的個人得失,甚至在行動中奉行“個人利益第一”的原則,而往往看不到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與集體和國家利益的密切聯系,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由于自私和狹隘,缺乏應有的遠見,結果往往會喪失自己的長遠和根本利益。
本文來源于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閱讀鏈接: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lunlixuedongtai/66419.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