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名叫宮鵬的清華大學教授撰文攻擊孔子莊子阻礙中國科研,文章的正式名字叫《傳統文化阻礙中國科研》,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科學雜志《自然》上,可以說,其觀點已經有了海外影響!
宮鵬的觀點實際上并不新鮮,甚至是比較陳舊。類似的發言,在他之前就有很多。比如諾貝爾得主楊振寧曾經攻擊過《周易》阻礙了中國科研,等等不一而足!
是不是打倒了傳統文化,中國科研水平就能上一層樓呢?筆者以為,這純粹是不少科技工作者的誤解。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根本就不矛盾。反倒是現代科技工作者要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
比如,在這個所謂清華大學教授宮鵬的文章里,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就錯誤百出,不忍卒讀。舉個例子,宮鵬的文章里,有這么一句:
“行為不端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就中國差強人意的表現來講,應該還有文化上的原因。”
“差強人意”實際上是個褒義詞,語出漢光武帝表揚大將吳漢的話,意思是就吳漢還基本上令人滿意,其他大將還要努力!
近些年來,由于傳統文化的斷裂,許多不認真的學生把“差強人意”理解為貶義詞,成了“不太令人滿意”的意思,為大家竊笑,可惜這個宮鵬就是受害者之一!
對于祖國文字的掌握能力很低,對于傳統文化的真諦理解很差,在這種水平下盲目指責中國傳統文化阻礙了中國科研是非常可笑的!
更有甚者,為追求吸引眼球,明明有很好的中文詞匯,卻非要創造“HOLD住”,“HOLD不住”等夾生文字,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洋奴思想”!
宮鵬也承認,中國科研現在是“數量僅次于美國,研究質量仍有待改進。”
筆者認為,中國科研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造成“數量趕上來了,質量降下去了”的原因正在于中國科研界的“拿來主義”盛行!大量成果都是對于外國科研成果的依附和抄襲!所以大量重復的,無效的勞動充斥中國科研界。
我們拿“轉基因技術”而言,很明顯“轉基因”技術在基因技術領域屬于一個盲目的,低水平的探索階段!中國科研工作者完全可以集中力量,一舉超越“美國孟山都”的水平,如同文革期間華國鋒等人支持袁隆平等搞科研大會戰,取得雜交水稻的里程碑式的勝利一樣,在基因控制領域取得高于“美國孟山都”的重大突破!
實際情況呢,科研工作者克隆一個“美國孟山都”的“抗蟲基因”,不斷地注入到棉花、水稻、小麥、煙草、木瓜等等農作物中,都紛紛申報為一項科研成果!除了能騙取國家大量科研經費,實際上有什么正面意義呢!還把國人的健康置于一個被動實驗品的境地!
為什么會這樣,洋奴思想,依附思想,短平快抄襲思想才是阻礙現階段中國科研的真正頑疾!根本不是什么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宮鵬等指責傳統文化,要么是一葉幛目,不見泰山,要么是洋奴思想,依附思想,短平快抄襲思想在作祟!
毛澤東時代的科研大協作時代,默默奉獻的科研助手很多,而現代中國,大家都想當老大,當英雄,正是金錢名譽回報不公的結果!
為了勉強弄出一個成果糊弄上級,方便來自對于國外成果的抄襲,某些科研者對于上級要求國家科研經費不得支付給任何外國的合作者的規定不理解,不滿意,有抵觸,就可以想知了。
記住中國與德國大眾公司合作30年,德國工程師的一句大實話,“合作30年,中方的科技貢獻等于零!”
沒有人會真正尊重一個習慣于依附的小妾角色!
打倒近30年來嚴重的洋奴思想,特別是依附思想、抄襲思想,才是中國科研走向突破性進展的根本條件!而不是去抱怨什么孔子、莊子!
我們的祖先再不怎么樣,在至少2000年以來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他們在科技生產領域,一直是世界第一!我們呢?想想吧,宮鵬教授!
----------------------------------------------------------------
附錄:
傳統文化阻礙中國科研
宮鵬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近日哀嘆說,當涉及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現在是領先于印度的。“印度在世界科學上的相對位置一直在衰落,”他說,“我們已經被像中國這樣的國家趕上。”但是,盡管就生產出的科學著作數量而言,中國僅次于美國,很多人仍表示,其研究質量仍有待改進。行為不端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就中國差強人意的表現來講,應該還有文化上的原因。
2000多年來,兩種文化基因影響了數代中國知識分子。第一就是孔子思想,他提出知識分子應該成為忠誠的管理者。第二個是莊周的思想著作,稱一個和諧社會應該是源于孤立隔絕的家庭,從而避免交流和沖突,還應回避科技,從而避免貪婪。總的來說,這些文化鼓勵在中國社會進行小規模和自給自足的實踐,但卻有損好奇心、商業化及科技發展。它們使得中國社會產生科學上的空白,并持續千年。它們在現今仍發揮作用。
其中一個后果就是,中國學界的每一位成員,都希望能在研究上起引領作用,很少有人愿意充當協助角色。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去領導,這就造成了導致浪費的重復和過剩。調查者用各種借口去購買同類型的設備器材,做著同類型的數據處理。
從更大層面來看這個問題。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合作項目中,大學、研究機構、不同的政府部門都想要發揮領導作用,這讓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彼此間分享數據變得極其艱難。例如,中國氣象局有2000來個氣象站,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收集信息發布天氣預報。此外,水文局運行著2萬來個測量站,也同樣收集天氣數據,使用這些數據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改進氣象局天氣預報的空間精準度,但水文局并沒有將數據對氣象局公開。
一個相關問題就是缺少分工協作。研究部門的領導傾向于重視并獎勵那些聲稱是在做原創性研究的人,這就使得人們不愿承擔那些(有用的)協助角色。這也解釋了為何除了圖書館和儀器銷售公司,中國很少有專門的研究服務。這使得研究實驗室只能自己做所有的事,甚至是諸如樣本分析和數據庫開發這樣的常規工作。由于沒有針對個人和組織的不同才能進行的切實分工,研究上的延遲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應該開始劃分其研究工作,將任務分配給有著相應才干的人。”
就這些文化上的障礙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科學精神必須在教育體系中很早地被樹立起來。中國已經利用從西方世界復制來的成功模式,改進了自己的大學。現在,它必須在中小學也做相同的事情。中國學校的老師必須更努力地鼓勵孩子們的好奇心,科學教育要在最早期就開始進行。這要求對學校課程進行重大改革,并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
研究中合作的重要性應得到科學家本人以及研究機構管理者正式的認可和鼓勵。以津貼、績效增長和晉升為手段的經濟鼓勵應給予那些成功參與的人,讓每一個合作者在才智上的貢獻都得到明確的認可。
中國應該開始對研究工作加以劃分,將任務分配給有相應專長的人員。必須為化學分析師、計算機工程師、實驗員、儀器操作人員以及專業的數據提供者創建相應的職位。
最后,應該做出更多努力,幫助科學家參與國際項目,將出色的海外科學家吸引到中國。我們需要有對提案審議和戰略計劃的國際性評估。對一些大型的研究項目來說,在設計和完成階段征求意見是大有裨益的。在大學層面也應該做相同的事情,幫助他們提高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國必須向歐盟學習,對國際間的合作提供資金支持。例如,中國政府在2009年撥款4600萬元人民幣用于全球陸地覆蓋繪圖計劃時,規定資金不能支付給任何外國的合作者。一個國際項目當然需要收集來自全世界的樣本,然而這對中國科學家來說,是不可能在很多國家去這么做的。中國必須認識到,就現代科學來說,孤立隔絕和自給自足不是獲得成功的訣竅。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改變,但其代價是可以負擔的。其結果將是一個強大的中國和一個和平的世界,這也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所夢寐以求的。
《傳統文化阻礙中國科研》(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見2012年1月26日發行的第481期《自然》雜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