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外匯儲備不能在國內無償使用論”
u 湖北省黃岡市陳才天
央行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1975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近1/3。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巨額外匯儲備,在人類歷史上罕見。人民日報記者田俊榮2011年10月17日在《人民網》發文認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也代表國民財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無償使用。” 并且,“無償分給民眾,會導致通貨膨脹、央行破產等嚴重后果,‘花’外儲應堅持有償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則。”
筆者不敢茍同,討論如下:
一、外匯儲備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
要證明外匯儲備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就要說明中國外匯儲備形成的模式和外匯儲備額的組成等兩個問題。
(一)中國外匯儲備形成的模式
世界上外匯儲備主要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如我國由央行投放人民幣購入外匯形成外儲;另一種是財政出資形成外儲,其中日本等國家由財政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形成外儲,挪威、新加坡等國家則由財政用凈盈余購買外匯形成外儲。
在中國外匯儲備形成模式中,央行購買外匯,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幣現鈔,這個過程表現為人民幣投放,也就是“發票子”。換言之,外匯儲備是央行用“發票子”這種向社會負債的方式“買”來的。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為外匯儲備,負債方則是等值的人民幣投放。
應當說,在學術界和業內人士中,都原則上形成共識,即承認了在央行投放人民幣購入外匯形成外儲的中國模式中,央行的外匯儲備就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也是中國模式不同于日本、挪威、新加坡等國家由財政出資購買外匯形成儲備模式的性質特征。
(二)中國外匯儲備額的組成
中國外匯儲備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中國企業和個人出口結匯,二是來自外商投資的資本流入。這兩個方面的數額分別各是多少,目前未曾見到官方公布的數據。但是,有數據稱,改革開放以來至2010年底,外商來華投資總額是1.05萬億美元。不過,它究竟有多少進入外匯儲備尚不能確定。在外商來華投資總額中,大部分是設備與技術占款。筆者估計約有三分之一是貨幣資本的外幣結匯進入中國流通領域。但它們仍是在中國模式中的外匯結算,即約有3500億美元仍然屬于央行“發票子”負債的結匯方式。換句話說,雖然在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中約有3500億美元是外商來華投資的貨幣資本流入;但由于是同樣的結匯方式,所以它不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和所有制性質。
(三)為什么說外匯儲備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
田文引用趙慶明先生分析認為,“至于說新發貨幣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那是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由于更多的貨幣追逐不變的商品,可能會貶值。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新發貨幣可以換成外匯進口商品,貨幣和商品之間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問題,也就不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這是趙先生為了不能把外儲額度全部理解為老百姓的“血汗錢”做出一種辯解,所有必要分析討論一下。
由央行投放人民幣購入外匯形成外儲,這種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原有人民幣貶值。一定會貶值。比如,某企業生產1000億美元的玩具出口到美國后,央行用新發行7000億元人民幣購買到該企業的1000億美元外匯。該企業7000億元人民幣在國內流通,原有人民幣將貶值7000億元。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你們現在假定說該企業是處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這7000億人民幣可以換成外匯進口商品,就不存在原有人民幣貶值的事情。但是,你們怎么樣證明該企業用這7000億人民幣已經換成了外匯進口了商品?
首先,如果該企業或其他企業在央行結算賣出外幣獲得的人民幣(即新增發人民幣)都在以后的經營中換成了外匯進口了商品的話(外匯回購),那么央行就沒有這么多外匯儲備了。
其二,現在央行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足以證明新發人民幣沒有全部換成外幣用于進口商品;現有的外匯儲備,就是進出口貿易的余額。這難道還不能證明原有人民幣就是貶值了外匯儲備額度的數額嗎?這在理論與實踐上應當沒有疑問。
第三,既然央行現有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據悉是央行新發了22.6萬億元人民幣‘買’來的,22.6萬億元就在國內流通著(包括定期存款);那么,原有人民幣就是貶值了22.6萬億元。反過來說,外儲就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這應是沒有問題的。不然的話,人們憑著什么說國家外匯儲備是“國民財富”呢?它在形式上,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是屬于央行的錢。但是它在實質上,如果不是由于通過原有人民幣貶值積累出的財富即中國百姓的“血汗錢”,難道是央行通過新發人民幣就能創造出來的財富嗎?(可參閱鄙人在《金融論壇》欄目中的帖子《今天才知道嚴重通脹原因是什么》)
因此,我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這是應當堅持的正確觀點。
二、現有外儲是中國老百姓應當無償使用的財產
田文援引趙慶明先生說,“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費使用外儲,因為這是財政凈盈余買來的,不對應負債。日本模式由于外儲對應著負債,也不能免費使用。”
筆者認為,日本模式是由于外儲對應著財政負債,不能免費使用是正確的。但是,中國模式是央行新發貨幣(擴大基礎貨幣)的資產負債,它與日本財政負債的性質完全不相同,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在中國外儲模式中,央行資產負債是不需要償還的;外匯儲備就是國民財富;只需解決好不造成貨幣“二次投放”問題,它就可以轉換成國內無償的免費使用的財產。
田俊榮先生說:“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形成的資產,因而不能無償使用。”這種說法在央行貨幣資產負債表上講,是正確的。但是,由于中國外匯儲備模式決定了外匯儲備資產的來源和所有制性質,所以它是中國老百姓“應當無償使用”和享受的財產。至于央行在外匯儲備資產財務管理的手續方面,它是完全可以采取多種變通的方式進行解決。不能因為它在形式上是央行的錢,就不能在國內無償使用,只能在國外用;在國內無償使用了就后患無窮。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甚至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外匯儲備是中國老百姓應當無償使用、享受的財富,這是應當堅持的正確觀點。關鍵是采取什么樣的方案、措施來使外儲能在國內由國民無償使用。筆者認為,只要是能夠杜絕貨幣“二次投放”的方案,都是可行的方案。
三、解決“不能在國內無償使用”的幾種方案
田俊榮先生說: 讓我們來推演一下假如把外匯儲備“分”了,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資產對應著等值的人民幣負債,如果分掉資產,不動負債,其結果就是央行資不抵債,陷入破產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分”到了外匯儲備,他只能將這些外匯換成人民幣才能在國內花,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人民幣的“二次投放”:當其將外匯賣給銀行時,會形成一次投放,而這些外匯被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賣掉、最終被央行收購時,會形成二次投放。“二次投放”的后果就是濫發人民幣,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后果。
筆者認為,田俊榮先生只講了 “分”外幣(如美元)的方法,這種“分”美元的方法,確實存在人民幣“二次投放”的后果。但是,在學術界、行業人士有不同的“分”外匯儲備的方案,它們絕對不會發生人民幣“二次投放”的后果。
(一)外匯購原油國內加工銷售→回籠貨幣→沖減央行總負債→中央政府特別債券(直接對央行)→收入貨幣轉財政部改善民生等
筆者提出一個假設:假定外匯局用10.000億美元購買原油10億噸,交給中石化公司;央行總資產減少外儲10.000億美元。中石化公司將10億噸原油加工成品油向市場銷售,將獲得74.000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中石化公司留下10.000億元人民幣加工營銷收入,另64.000億元交央行,央行將回籠64.000億元沖減人民幣總負債。這一種過程使央行在資產負債表上是平衡的。中央政府發行直接對央行的特別債券,央行將64.000億元人民幣轉財政部,財政部用于改善民生等。這樣,一方面原來在外匯結算時由央行新發行的64.000億元人民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收回,但是它杜絕了人民幣“二次投放”;另一方面,雖然央行未將64.000億元人民幣封存(基礎貨幣沒有減少),但它形成了央行“總資產”中“對中央政府債權”(特別債券),與央行“總負債”中的“中央政府存款”(并非二次投放)相對應。這樣,使央行資產負債表處在平衡狀態,即一種恢復性平衡的狀態。它完成了由外儲方式的國民財富向國內消費的國民財富的轉換過程。
雖然,這種做法在形式上違反了《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9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但是,作為一種政府特別債券,在一個國家體制內,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特別立法程序給予確認,這種變通方式應不是原則上的問題。這種方式還形成一種人民幣價值回歸的實際效果。因為它將原來屬于中國商品被外國消費了,現在中國拿回來了,在國內消費。實現了真正意義上外貿進出口商品的交換。
(二)利用外匯儲備建立主權養老基金
有人認為,外匯儲備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直接分給民眾不合適,是否可以剝離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以充實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國外利用外匯儲備建立主權養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幾十年,如挪威1990年建立的“政府全球養老基金”。
(三)由財政發債的方式來購買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先生認為:應當說,無償剝離外匯儲備充實社保體系,其性質同無償分給民眾一樣,會造成不良后果。“不過,倒是可以考慮由財政發債的方式來購買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
(四)進口國內緊缺的能源、資源,形成實物儲備
有專家認為,應當積極探索利用外儲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的方式,比如進口國內緊缺的能源、資源,形成能源、資源儲備,再如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等。
既然可以用外匯儲備“進口國內緊缺的能源、資源”形成能源儲備,而能源實物最終是要進入市場營銷的。它的結果就與(一)方案相同。
綜上所述,中國外匯儲備的所有制性質,它既不是國民私人所有的資產,也不是國家財政所有的資產,而是一種純粹的國民共有的資產。這筆國民共有的巨大資產,是以央行對國內(人民幣)資產負債的形式存在,同時又是存放于國外(以外幣形式)的資產。現在,人們又受制于它的存在形式,難以自拔。除了決策層要集思廣益外,政策研究機構要有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局限的設計政策方案,為決策層提供政策資源。
更加重要的是,世界經濟環境惡劣。數額巨大的外儲中有70%是美元資產占款。美國為了轉嫁國內經濟危機,不斷地施壓人民幣升值,使外儲大幅縮水。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發展。在此國際環境中,國人對外儲的關注度極大。人們普遍認為,它既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中央政府就應當抓緊采取措施,將外匯儲備轉換成為用于國內改善民生工程建設的資本資產,如補充社會養老基金,擴大享受養老金的對象或提高養老金標準額度等,也是擴大內需最好資本來源。
筆者認為,本文提供的第一種將外儲轉國內無償使用的方案是可行的。
(作于2011年11月1日。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