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中說道:“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笨梢缘弥?“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 列寧。短短數語列寧還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實質作出了最鮮明的對比。 當前社會上的“精英”們正在大力鼓吹市場經濟,推行經濟改革全面私有化,“精英”們當然就一定要把計劃經濟的首創人列寧打入冷宮了。
目前,“精英”們喋喋不休地吹捧私有化市場化,稱其為促進了經濟發展的騰飛,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從而否定毛澤東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階段,稱那時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僅憑主觀感性得來的觀點不能說服人,唯一有說服力的只有數據。看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三農網站上摘錄的我國建國六十年來改革開放前后時期的發展數據對比,就可以知道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水平優劣、快慢、高低了:
一.改革開放前后主要指標發展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 1952年679億元 1978年3649億元 2008年30萬億元
糧 食 總產量 1952年1.63億噸 1978年3.04億噸 2008年5.285億噸
鋼 總產量 1952年135萬噸 1978年3178萬噸 2008年5億噸
公路總里程 1949年8萬公里 1978年90萬公里 2008年373萬公里
在這里1978年是分水嶺.1978年之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階段.1978年之后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
二. 改革開放前后發展速度對比
糧食產量1952年到1978年26年間增長1.8倍. 年平均增長率2.4%
1978年到2008年30年間增長1.73倍.年平均增長率1.85%
鋼總產量1952年到1978年27年間增長23.5倍.年平均增長率12.9%
1978年到2008年30年間增長15.7倍.年平均增長率9.6%
公路里程1949年到1978年29年間增長11倍.年平均增長率8.7%
1978年到2008年30年間增長4倍. 年平均增長率4.85%
經過計算比對我們看出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速度遠遠高于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p>
通過以上的數據運算.我們看到經濟私有化市場化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損失:30年竟延誤公路建設達726萬公里.2008年一年就少生產糧食近1億噸。鋼7億噸.如按30年計算損失達多少? 國家建設進程的延誤:2008年糧食產量只是改革開放前發展速度2001年水平.鋼產量只是改革開放前發展速度2001年水平。公路里程只是改革開放前發展速度1995年水平.分別停頓了7年、7年、13年. 2008年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達30萬億之巨.足以誘人.足以炫目。但如果去掉物價上漲指數再減去私企.外企所占份額.這國民經濟總產巨資實際還剩余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騰飛發展的速度.是我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打破封鎖,即無外債也無內債(曾有過短期內債)的大環境中產生的。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緩慢的發展水平在世界經濟更緩慢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謊稱上高速和奇跡。但這奇跡的高速度之中隱藏著巨大危機.即大多科研領域及制造業未掌握核心技術.我國成了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值的加工加工廠。對外貿易過度依賴.世界經濟強國以反傾銷為名再一次封鎖我國。經濟強國低價收購我國稀土,變相掠奪我國寶貴資源?!敖鹑陲L暴”使巨額的“債券”縮水,內債壓縮了拉動內需的空間。兩極分化嚴重,難道不值得警覺和反思嗎?!
計劃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特別是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要求,通過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來管理和調節的國民經濟。傳統計劃經濟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期任務的完成,國民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復雜,它的缺陷和一些弊端就逐漸暴露出來了。
我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本應該對傳統計劃經濟加以完善,行利除弊,鞏固提高,使計劃經濟繼續發揚光大,但我們卻在逐漸的丟棄它。市場經濟 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放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中國經濟還能走多遠?
參看 摘錄
百科名片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