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工人隊伍建設
當《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歌聲,嘹亮響起的時候,我們由衷的燃起激情,心潮澎湃。那時候,工人隊伍是企業的基礎,他們人員最多,既懂技術,又有組織,一呼百應,任何艱難險重的問題,都能克服。
隨著企業體制的改革,如今的工人隊伍,后繼無人,逐年衰減,以前的“三大工種”煙消云散,或轉崗,或下崗再就業,取而代之的是廣大的農民工隊伍,他們棄農從工,也算下崗再就業,這一上一下,華麗轉身,工人隊伍完成了大換防,企業完成了體制的改革。
工人隊伍的主體被農民工取代之后,問題也就接踵而來。
首先,企業主人翁意識的丟失,由于農民工不屬于企業的主體員工,企業的發展前景如何,與他們無關,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流動性強,短期行為,毫無歸屬感,毫無凝聚力,根本談不上主人翁意識,談不上責任心。缺失了主人翁意識,是很可怕的事情,偷盜行為,浪費嚴重,得過且過,糊弄過關,被動應付,如果管理再跟不上,問題會更多。
其次,技術水平的缺失,農民工隊伍缺少系統的專業技能教育,他們不可能象企業的員工一樣,定期得到培訓,有些項目,有些單位,建立了農民工課堂,這也只是流于形式,且鳳毛麟角。特別是傳統的“三大工種”,均被農民工取代,建筑企業的基礎,就是鋼筋、混凝土、模板工程,在施工中,農民工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少理論依據,而企業的主體員工,具有理論知識,缺少實踐經驗,取消了傳統的“三大工種”,就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甚至分離。
再次,企業的風險越來越大。從去年的招工難,用工荒,就已經初露端倪,關鍵時候,自己沒有一只打硬仗的工人隊伍,就會受控他人,只靠合同管理,靠技術支撐,是靠不住的。今年過年,很多農民工留不住,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毫無約束,一走了之。以后,工程項目離不開了農民工,離開了農民工,企業就沒有了干活的人,離開了農民工,任何管理,都是紙上談兵,在這樣的體制下,農民工的工資會越來越高,企業的施工成本會越來越大。
目前的企業,缺少的不是管理知識,不是企業文化,而是執行能力,執行能力的不足,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隨著幾年的快速發展,企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知識和實踐經驗,各企業編制了《管理標準匯編》、《項目管理指南》以及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等等,制度寫在書里,掛在墻上,說在嘴上,甚至深烙在管理人員的腦海里,而制度的執行和落實,卻虎頭蛇尾,難見成效。這也說明,管理人員和一線的作業人員是脫節的,管理人員的理念,沒有執行下去。
企業的主體,越來越多的是管理人員,自從管理層和作業層分離之后,管理層越來越龐大,作業層越來越萎縮,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管理層的提高和做大,只有管理人員多了,企業資質才能提高。幾個管理人員,就能夠組成項目的骨架,骨架形成了,再來招兵買馬,豐滿血肉,只是這些招來的兵馬,豐滿的血肉,多是七拼八湊,廉價搜羅的,都是靠一紙合同,層層分包,來維系在骨架的周圍,遇到難題,多不能團結一致,和諧共處,各有各的算盤,各為各的利益, 項目就如一個浮腫的胖子,表面強大,內力空虛,協調性差,不堪一擊,項目的管理,就難以執行下去。
企業既要加強管理人員的建設,也要加強工人隊伍的建設,雙管齊下,手腦并用,才能健全。“三大工種”是企業的利器,是堅船利炮,我們的混凝土設計的再好,也需要混凝土工人規范的振搗,標準的養生,細心的修補,才能內部充實,外部光潔。如果隨便拉個什么人,充當混凝土工,再好的配合比,也不一定澆筑出優質的混凝土,操作,既包含技術,也包含責任心,沒有技術,沒有責任心的操作,就是濫竽充數,就會出現豆腐渣工程。
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應該充實到企業里,作為主體員工。這樣的技術工人,就是一線的領班員,既能夠融合到勞務工中去,解決問題,溝通協調,縮短勞務工人和項目部管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同時,又嫻熟操作,起到帶動作用,引導作用,班組有這樣的技術工人,遠勝于開辦的農民工課堂。教授可以帶好研究生,但不一定帶好幼兒園的孩子,層次不同,級別不同,溝通的方式就不同,農民工的帶領,需要技術工人,沒有技術工人,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就出現了斷層。
每年,企業都從各大專院校招收不少本科畢業生,擇校錄取,擇優錄取,作為工程管理人員,補充到各個崗位,而技校的中專生,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專生,則被拒之門外,拒之門外的這些人,恰恰都是未來作業層的技術骨干,包括機修、電工、起重、試驗、測量、混凝土、鋼筋、電焊等等。在目前的情況下,多數是勞務公司承包了工程,臨時組織,分包給更小的作業隊,勞務公司對工人的管理,也是有活時讓你干,沒活時就解散,根本不舍得投入,沒有履行教育、培養人的義務。勞務公司不培養技術工人,企業不招收技術工人,長此下去,技術工人就沒有了市場,這樣,就行成了社會需要技術工人,而技術工人又無人問津的矛盾,這種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會加劇。
作為工程公司,重點在項目上,項目的重點在實際操作上,干好才是硬道理,而干好的基礎就是有一幫能干、會干、想干的工人隊伍。加強工人隊伍的建設,已迫在眉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