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12-2-1聯合早報網 )
明永昌
上周到香港探親拜年,遇上了香港16年來最冷的農歷新年。不過,年廿九當天,香港網民還是不畏寒流來襲,發起了到西環中聯辦抗議,要求孔慶東向港人道歉的活動。
我特意到中聯辦一趟,親身體驗港人的維權活動。雖然名為“萬人圍堵中聯辦”,但為時兩小時的活動只有約150人參加。示威者先在路邊集合,有些拿著標語呼喊口號,有些則三五成群議論紛紛。在組織者的指揮帶領下,示威者井然有序地分批走過中聯辦門前,然后便各自散去。
而之后無論是大陸網民發起的“年初五港鐵集體吃面行動”,或是香港網民發起的“新春唱蝗行動”,都反應冷淡,形同流產。
雖然港媒對孔慶東的言論及后續大幅報道,但或許因為是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忙著拜年,大多還來不及消化整件事的本質后果,因此雖然事件成了親友們在飯桌上熱議的話題,但他們大多專注于對孔用“狗”和“王八蛋”等字眼侮辱香港人表達憤慨,以及重復對中國大陸人占用香港資源、不遵守規矩等老問題的怨氣和不滿。
但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港人開始尋找和追究事件的前因后果。例如時評網站“香港最前線”貼出小孩在地鐵上吃東西引發罵戰的原視頻,以及蘋果“動新聞”剪輯過但廣為流傳的版本,揭發媒體刪去事件開始時,一名香港女士尖聲說普通話(華語)的片段,只集中播放陸客的還擊,讓人覺得是陸客不聽勸告。網站還貼出孔慶東評論事件的全文,根據“狗論”的上文下理,得出孔指責的是殖民心態,不是泛指所有香港人的結論。
不過,對于所謂的“懷有殖民心態”的香港人,是否就應該一概斥為“狗”,無視陸港民眾的文化差異,也不去試圖“更全面的認識香港在整個回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語),或許才是更值得深究的問題。
呂大樂在去年9月的《思想》季刊撰文指出,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已經14年,香港人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他認為問題的癥結在于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以為可以沿用殖民政府那種非政治化的管治手段,經營一個“行政管理型的政府”,回避民主化及其制度建設的問題,沒有理順政制所存在的矛盾,以至香港回歸后在管治上一直出現問題。
有關香港后殖民境況和本土論述的研究在香港日趨成熟,但在大陸學術界似乎還沒得到足夠重視。孔慶東公開對港人的殖民心態表達不滿,刺激大陸人對這方面的思考。例如大陸時評人郭松民提出,中央應該根本調整目前的對港政策,從依靠香港的上層精英來統治香港民眾,轉為依靠香港民眾,在香港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清除香港的帝國主義勢力、徹底清除香港的買辦勢力、徹底清理香港的殖民文化。
有輿論認為,孔慶東的穢語暴力損害陸港關系, 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和解。反之,兩地民眾應該在日趨頻繁的接觸中認識彼此的歧異,并設法深化了解,而不是增加猜忌。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換一個角度思考,孔慶東的言論或許拆穿了陸港民眾對彼此的表面包容,道破了兩地之間一道深深的鴻溝。雙方唯有認清和接受這個事實,從正確的出發點和基點上再出發,重新構建彼此較能接受和自在的空間,而構建和尋找這樣的空間需要時間,誰都左右不了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