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新興經濟體必須走內需主導的道路,必就是說減少對外部的依賴。從字面上來講,新興市場國家,比如中國,理應如此。但是,面對資本市場,面對中國市場建設,“內需主導”似乎是紙上談兵吹牛皮。
朱民作為IMF副總裁,不可能不懂經濟,作為中國人,不可能不了解中國市場。如果走“內需主導”的道路,又如何實現擴大內需促發展?
資本注定會帶來經濟危機,也就是“內需”不足。美國如此,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實踐表明,“內需主導”根本就行不通。由于大小中國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被壟斷”,這些企業和機構不斷推高生活成本,侵蝕企業利潤,轉移民眾財富,而且,稀里糊涂地充當境外(壟斷)資本的幫兇,文明的說法就是為別人“負責任”。事實表明,這么多年內需并沒有主導經濟發展,反而由于美國金融危機中國需要“四萬億”刺激民眾的消費需求。事實上,所謂“有活力”的經濟體制并不利于內部的消費需求。
資本注定要向外擴張,也就是轉移國內風險。如果只是單純的賣產品,中國外向型經濟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相反,由于大量的外匯收入,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成了“燙手山芋”。但是,向外擴張,才能化解風險擴大需求。這些年,由于搶了別人的地盤,人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企業在非洲受到西方國家的指責以及在歐美市場遭遇“貿易保護”。如果內需主導“退回來”,中國企業難免會內外失守、進退兩難,而且,會錯失很多好的機會,比如,產業轉型、人民幣國際化等,最終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不利。
從“建設有活力的經濟體制”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多空話最后成了笑話,一場鬧劇還有騙局。以前,有些人喜歡用“發展中的問題”來掩蓋市場失誤,今天,“內需主導”又該如何面對危難中的國家?
如果真的要內需主導促發展,是時候需要重新認識國有經濟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思以前的改革與創新,避免市場走向極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