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經濟學害死人類
贈貽
0 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
經濟學本來是要通過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分析,認識和揭示經濟活動的根本規律的,其誕生早期解釋了人類交易活動產生的必要條件,進而提出了資源核算的一類方法,對生產、貿易和消費活動的一些規律作出了一些解釋,在財務核算和會計制度方面為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打下了基礎。但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竊取和霸占資源的地位,其逐步采用庸俗方法論來迷惑人們、忽悠人們、麻痹人們,直至把人們引入思維歧途,經濟學很快走入了庸俗化、絕對化、脫離實際化。這些庸俗經濟學鼓吹“唯生產力論”“唯資本論”“自由主義”“市場萬能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庸俗化理論,采用孤立的、靜止的、絕對的觀點分析經濟過程,不承認資源的基本屬性和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混淆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和必然、部分和整體。
這種庸俗經濟學不僅絲毫不能指導社會主義的經濟活動的實踐,也從來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種種危機。所以,現代西方經濟學界也始終對這種庸俗經濟學持批判態度,始終在著力修正和改變這種經濟學,但從舊自由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都沒有解決其本質問題。為了避免經濟學的垮塌,設立了洛貝爾經濟學獎,不斷給經濟學加補丁,但這種庸俗經濟學的問題是要徹底改版的問題,不是加補丁能解決問題的。奇怪的是最腐朽沒落的理論,在中國主流學術界居然占了統治地位,大學直至中小學的教學把其當新鮮東西在大肆宣揚,甚至愚化農民相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總是不斷發展的。現在是到了徹底丟棄庸俗經濟學,構建泛資源科學來規范經濟活動和其他資源相關活動,避免人類對生態的繼續破壞,對資源的繼續濫用,真正在資源倫理平等的基礎上,按照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法,拯救全球的資源生態,拯救全球的經濟的時候了。
1 “人人為自己著想,公平交易就實現了嗎?”
庸俗經濟學宣揚交易的實現僅僅只是要交易雙方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就可以完成了,真的是如此嗎?
(1) 具有多余的產物和想通過交換獲取自身利益只是交易產生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具有多余的產品只是有拿出去交易的可能,而不是必然就會實現交易,你多余的產品還必須是對方需要的,在現今社會來說,必須是社會有這類需求。否則,交易是不可能實現的。比如說,在某地區就3000人口,已經有了3000多套房子,現在還造2萬套公寓,能都買出去嗎?顯然是買不掉的,盡管可以宣傳該地區風景不錯,今后會有人來,買了是投資等等,但因為它不符合客觀實際,所以即使在短期有上當的,有發橫財的錢沒處化的,但最終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是實現不了的。
需要指出的是當今教科書仍然用失效的經典例子來說明交易的實現已經是毫無意義了。該例子以“魯濱遜”在孤島生活作說明:由于來了“星期五”,兩人勞動的產物不同,技能不同,比如一個善于做打魚的槍,一個善于打魚,則兩人會產生交換,而且會達成用一個槍換多少魚的交易契約。這個例子用于說明分工的必要還有意義,說明交易的實現是根本不恰當的。首先,現代社會早不是隔離封閉的孤島,人們的需求也不是基本的吃穿生存需求;其次,同類交易不可能只是在固定的兩方間進行,就是說如果島上還來了“星期六”等,那交易就必然要在多人間產生,這時交易的實現就取決于誰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即“星期五”和“星期六”必須考慮“魯濱遜”喜歡吃什么魚,兩人都有魚與他換,他肯定與喜歡吃的魚換,所以交易的實現取決于誰更會為對方考慮。
(2) 交易的真正實現的充分條件是提供方是否“為他和為公”,即供應的產品是否考慮了客戶的需求特點,是否在資源生態鏈內的必須環節上。
對經濟學加的重要補丁是“博弈論”的應用,但研究往往更多限制在固定交易雙方的博弈,對多方與多方的博弈研究較少,而現代實際交易往往都是在多方間進行的。你不為你的客戶著想,不為你的客戶的需求鏈著想,要贏得現代的交易成功,或者說實業成功那就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從上世紀60年代后產品生產已經進入質量時代,而2000年版的國際質量標準中,把客戶滿意作為了質量的最高和最終要求。如果說在“數量時代(即緊缺時代)”把單純提供商品只為自家利益的交易看作金科良玉還情有可愿,那么在現代還鼓吹這套就是十足的庸俗論了。另外,人類是有知識的,人類的活動是在大環境生態下進行的,所以,所有的需求都是有生態鏈關聯的,所以,人類理想的最終交易的實現,必須符合生態鏈需求的規律支配。
2 “人人只為自己是事物的本質嗎?”
經濟學是需要研究對資源的評價,即定價問題的,而評價的最高層次是倫理的評價,即人本身的價值觀問題,庸俗經濟學在這里又給我們撒了個彌天大謊,說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是只為自己的,是與動物一樣的,世界發展進化的規律就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真是這樣的嗎?
(1) 我們承認人與世界上任何生命體一樣,有為己的一面,為了個體生命延續的特征,但人的本質不僅僅在此一點,和所有生命體一樣,人也有為他,為群體的基本特征,只有兩點論才是事物的本質,才是真相。
(2) 世界的兩極性,對立的統一是造物主確定的基本模式。整個世界從微觀到宏觀,基本運動模式是一致的,都是若干周邊物圍繞中心物作運動,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是這樣,宇宙天體也是這樣,而且周邊的和中心的物是相互有關系的。粒子中有帶正電的,就有帶負電的,有正物質世界,還有反物質世界。有密度低的巨紅星,也有密度極高的白矮星,甚至黑洞。有通過光可見的我們的世界,還有光也不可見的宇宙背景物質。所以,兩點論就是宇宙,就是本質,不是資產階級小丑能夠輕易否定得了的。
(3) 只看到物種和環境關系的一個方面,而沒有看到物種演變和環境的另一方面是“進化論”走向達爾文主義的原因。大和小、強和弱都是對立的統一,都會相互轉化,都是相互依存而發展變化的。
(4) 所以世界并不是按照叢林法則發展的,結果只留下了兇猛的幾個龐然大物。小小的病毒、細菌是很弱的,溫度稍高,陽光一照就可以至其死亡,但億萬年來它們依然生存發展,還十分厲害,因為弱者有強的一面,適應改變更快。反之,那些猛獸老虎、獅子卻幾乎絕跡。羊沒有絕跡,還到處繁殖,而狼卻越來越少,難以生存。這里并不是人類的原因,而是造物主本來安排,是世界強弱轉化的必然。
(5) 任何生命體具有“為己”的基因,這當然是保持和發展生命個體所必須的;但事實是任何生命體還具有“為他”的基因,這是保持和發展生命種類群體和生態鏈所必須的。任何生命是從生態環境中發展進化來的,所以他和其他物種的相互生態關聯是記錄在其基因中的。所謂生態,包括了種群內、種群間、種群和環境的復雜依存關系。一只母雞會認真孵養鴨蛋、鴿蛋,母狼還會喂養保護棄嬰,這是生命對生命自然愛的基因所使。昆蟲和爬行動物群居和分工,辛勤的工蜂勞動一輩子,只為了其他蜂的后代的食物,或者說為了群體的糧食安全。所以把人說成只能成為狼才能生存發展是最大的謊言和精神毒品。
3 “為什么要杜撰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說并不是經濟學原本就有的,完全是上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為了對抗分化和妖魔化社會主義國家而杜撰出來的。它最早出現于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體的描述分析中。
(1) 什么是計劃?什么是市場?
計劃與規劃是一種控制順序和手段,在系統中屬于控制部分。計劃既不是被控制的對象,也不是約束控制的環境,而是控制過程本身。
市場或者說需求,在系統中是控制的對象,是目標,是最終結果。
所以兩者范疇不同,根本沒有對比性。硬把它們攪在一起只是為了搞亂人們的思想,渾水摸魚。
這里還必須指出,當前市場一詞的用法是十分庸俗化的,正式的提法應該是商品交換、商品經濟、顧客需求。因為市場永遠只是一種表象,它永遠在發展變化之中。市場上黃金在搶購,真的是黃金需求很大嗎?顯然不是。市場往往可以是虛假的、短期的。很多企業現在有做市場分析與研究的機構和人員,其實只從當前和歷史的市場來分析識別未來需求是很難奏效的,因為需求不是從市場中產生的,而是與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相關的。當今世界經濟走向的危機的主要根源,也在這個市場錯覺上。只從市場表象來發展經濟,必然是無序的對抗競爭,爭比稀缺資源的耗費,效率降低。
(2) 任何有效益的經濟都是不斷加強計劃的經濟
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有效益的經濟都是不斷加強計劃性的經濟。這種計劃的加強包括深度和廣度延伸,力度的加強。任何國家都必須有年度的預算和決算,這就是計劃!隨著科學技術工具的發展,人類現在可以做出中長期的計劃。我國有五年計劃,隨著計劃的深度和廣度延伸,力度的加強,已經成為規劃,即將十年、十五、二十年的事也規劃進去。因為計劃越強,效果越好。當然,我們制訂的計劃和規劃是考慮了人民群眾發展的需求的,但肯定是不僅僅從需求出發的。
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體實際上更早更重視計劃的控制作用。全球500強企業都在化極大成本應用計劃軟件平臺,如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研發機構都在應用著項目管理系統,這種系統絕對是按照計劃運行的。一個長期項目如果沒有嚴密的計劃是不可能成功的。經濟和企業能脫離這規律嗎?
(3) 作為經濟控制調節手段,計劃并不只是根據需求目標的。
在復雜系統中,任何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間都是有矛盾的,任何發展都是有環境和資源代價的,所以科學的發展計劃并不只是根據需求而制訂的。
在我們實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時,對不良需求是禁止的,對資源耗費是控制的,發展速度和效益是很高的。在放任無序的市場化后,短短幾十年,資源耗盡、環境崩塌、文化墮落。奢侈浪費成風、損人利己成癮,這是最大的腐敗和罪惡。
(4) 轉基因和現代藥物反應的萬劫不復就是市場調節的頑蘚。
本人曾詢問過在美國搞基因工程的親戚,研制新藥的過程是如何的?結果是當前他們就是根據已知基因圖譜,在個別基因上進行誘變,然后看形狀有什么改變?如果有,馬上要進行藥物試驗和生產。因為,在競爭中,你不早推出的話,落后了會無法搶占市場,失去獲利。而實際上,基因之間有復雜的生態關系,沒有長期的驗證和培育是不能排除其不利作用的。但在所謂市場機制下,能杜絕這種基因產品嗎?
4 “市場和價格不需要控制嗎 ?”
貨幣是對事物評價的一種代理,既然是代理,它可以形成代理資源,但具有虛擬性;既然是評價的代理,則必然是因時、因人、因地而改變的。所以它的虛擬性是需要通過控制,即標桿關系的動態確認來運動的。但市場機制崇拜者認為只要任貨幣市場自由變動就能平衡,歷史無不宣告其一次次依失敗而告終。
(1) 每次金融和經濟危機的解決,都是靠宏觀計劃對貨幣市場的控制解決的
二戰來每次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最終解決,都是宏觀計劃對貨幣市場的介入控制而解決的。每次開始都有市場拜物教呼吁讓市場自身解決問題,結果是越來越嚴重,轉嫁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最終不得不在大范圍內的計劃干預,甚至改變金融貨幣市場的機制,才逐步克服困難,走出困境。
(2) 貨幣市場對虛擬性和不確定性缺乏準確量化方法
期權理論只給出了一階不確定風險效益的準靜差的估計量化,在虛擬市場上始終缺少對高階風險和效益的動態量化評價方式方法,大量的虛擬經濟只能按照庸俗的理論混亂估計,盲目擴張,導致了當今大量虛擬泡沫,反過來影響實體經濟,嚴重拖累了世界經濟的健康進程。
(3) 緊缺時期的計劃供應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市場拜物教經常攻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緊缺時代的計劃憑票供應,但從來就沒有講出過道理。這里必須澄清兩點,一是按照美國學者研究:二戰后所有國家的發展都經歷了“數量時代(緊缺時代)→質量時代→多樣化時代→和諧時代”的產品生產過程,這是比較實事求是的。當然,有的國家資金和技術密集,緊缺時代很短就過去了。中國戰后經歷了解放戰爭,底子薄,人口多,這個時代相對長些,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比其他欠發達國家更快地度過了這個時代(中間還有天災人禍)。在緊缺時代如果放任讓市場走,必然多數百姓無法生活,所以把有限的食品,緊缺消費品憑票供應,即做到公平,又提高了效率,減少了大量中間環節的耗費。實際上,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按照一定計劃憑票供應特定人員和特定物品是一直都存在的。
總的來說,庸俗經濟學庸俗的最大兩點:一是講部分的一時的表面的市場庸俗化為整體市場,而真正的整體市場是人類的整體需求,不是就這一代人,也不是就一部分人,你要考慮在餓死的非洲人,要考慮亞洲的緊缺用水;二是把資本家和部分代理人的利益庸俗化為人類的整體利益,不承認勞動在資源增值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種經濟學迷惑我們已經夠久了,是徹底清算,撥亂反正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