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思想看西方所謂的“自由、人權、人性化”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大意是說:大道(社會公平準則)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是因為有虛偽、假冒偽劣的現象;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也就是說一個朝代或國家忠臣良將多,是因為這個國家發生混亂多或戰亂多。
老子不愧是一個洞察世事的高人,他總是能從表象看出本質,從結果看出原因,這個本質和原因往往就在表象和結果的反面。
為什么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不仁不義現象太多了;為什么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就是因為社會太重視各種機巧智慧,沒有道德。為什么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為什么會有忠臣出現?就是因為奸臣當道、國家太昏亂了。
這充分表現了老子道家豐富的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應用于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形似相反,實則相成,揭示出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國家大治、六親和順,就顯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才需要提倡孝和忠,這也是相互依屬的關系。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也就是說提倡某一種品德,總是因為這一品德的嚴重缺失的緣故。
這樣就很容易明白西方之所以特別強調“自由、人權、人性化”,是因為西方沒有人權、沒有自由、獸性多而少人性的緣故;而中國很少提“人權、人性化”,是因為中國本來就有“人權、人性化”,無需大力提倡。當然現在因學習西方,則是另一回事。
那西方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自由、人權、人性化”呢?
在西方文藝復興(約13世紀--16世紀),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什么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經典《圣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
文藝復興運動(這種運動是西方在受到中華文明的沖擊和傳播的情況下才發生的)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重視人性,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同時西方把達爾文的應用于動物界的生物進化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獸性叢林法則應用于“人”身上。
也就是說所謂的“自由、人權、人性化”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才提出來的,是因為在這之前“人”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也說是在神權(上帝)和封建主的奴隸的情況下才出現的,而且人根本不具有獨立性,與動物(獸性)類似,是相對于封建神學的束縛而提出來的。而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類似于“民為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人”具有獨立性和社會性,不存在宗教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關系,所以就沒必要提倡“自由、人權、人性化”。(可參看網文: 西方文明落后中華文明至少二千年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33/54/0_1.html)
西方提出的“自由、人權、人性化”,是沒進化好,是相對落后和腐朽的東西,只是相對于宗教神權有積極意義,對中國來說只是個垃圾和廢物,結果中國因學習西方,卻把它當成寶貝。
馬克思、恩格斯是西方文明的積大成者,但相對于中國道家思想來說,卻只能望其項背,只見其尾不見其首。唯物辯證法中的三大定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只是道家陰陽論思想的一個分支而已,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 但馬克思的 唯物辯證法,通俗易懂 ,比較容量傳播和接受,而陰陽論對于沒有經過學堂的人不太好理解,不利于傳播。
唯物辯證法主要用于人類社會,而道家陰陽論不僅可用于人類社會,也可用于自然界,更重要的可用于人體,如健康方面、治療病癥,也就是中醫。西方對中國道家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論和系統模型是根本無法理解的,只能說它是迷信,而有些中國人卻很可悲,也跟著后面說是迷信。如果說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與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是不是自相矛盾?大家想一想,是不是?
中國道家的思想源頭是《周易》,而《周易》之根本在于“變”,“變”提示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根本法則,也是永恒的,世界是運動的。而人類社會的運動、“變”的動力來自哪里?根本就在于斗爭性和革命性。馬克思創立階級斗爭學說恰好就是“變”,強調斗爭性和革命性,揭示出了人類社會的運動法則。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認為“天道”的特點在于減少有余而補給不足,而“人道”則反之。認為天道為“均”,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中要均貧富,要公平,要“共產”,既然要均貧富,就要斗爭和革命。“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窮也”,斗爭性和革命性是符合天道(自然規律)的,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根本法則。
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義、孝慈,是對儒家仁義忠孝的反動,但實際上老子和儒家并不矛盾,他們的目的都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是儒家強調要建立社會的公德,要人們遵循公平、公正的行為準則,是從正面說的,是提倡教化,強調修身,而忽視了斗爭性和革命性,凡事和為貴,只強調一方面,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而老子則是從反面說的,是辯證統一的,認為只有消除了好事物的對立面壞事物,好事物自然就呈現了,強調斗爭性和革命性,只有消除了戰爭才有和平,只有消除了不穩定、不和諧因素,社會自然就穩定、和諧了,揚善就必須懲惡,要想公有就要鏟除私有,立“公”就要破“私”。
道家和儒家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只是采取手段不同,而老子思想才真正符合天道,斗爭性和革命性才是永恒的。
列寧指出:“對立面的統一(一致、統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 毛主席也說過:“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也就是和平、和諧、統一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是永恒的。
毛主席曾說過:一切大的政治錯誤沒有不是離開辯證唯物論的。對立統一規律認為自然界、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發展。大家看一看,“貓論”、“不爭性、“先富論”、什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哪一個符合對立統一規律?都是違背唯物辯證法的,是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來看世界,是形而上學的。
而毛澤東思想的繼續革命理論和文化大革命提倡的斗私批修,也是強調斗爭性和革命性,也是符合道家所說的天道(自然規律),也是永恒的。如果強調“不爭”,否定斗爭性,則是違背天道的,也不符合“變”的思想,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社會就會倒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