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貨幣與商品,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一.貨幣的起源
人類發展的起始,人們狩獵,種養,自給自足.隨著物質豐富起來,開始以物換物,實行交換,以己之余補己不足.
再隨著交換數量的擴大,交換范圍的延伸,為了使交換活動更加方便,人們使用了交換的中間替代品:金銀,
最后演變成貨幣.
貨幣從它誕生起就是一個物質交換的中間替代品.因此,貨幣的總價值與物品的總價值就是對等的.一定數量的貨幣對應著一定數量的物品.
因此,一個地區(具有貨幣發行權),一個國家的貨幣總值與這個地區,國家的物品總值是對等的.當一個國家物品總量增加時,國家應該增發相應貨幣以保持貨幣與物品的價值對等.同理,當國家物品總量減少時,國家應相應減少貨幣(減少貨幣流通量),以保持貨幣與物品的價值對等.這就是物品價格的穩定原則.
國與國之間貨幣的關系當建立在對應的物品基礎之上.簡單來說:中國一個蘋果值一元人民幣,同樣大小的蘋果在美國值一美元,那么一元人民幣跟一美元就應該是對等的.
二.貨幣與商品的關系
一個國家的貨幣總值與這個國家的物品總值是對等的.但是貨幣對物品需求的流向并不是平均的.應此當貨幣的需求集中于某一商品時,這種商品必然供不應求,商品就會升值,以尋求與貨幣總需求量的等值.同理,當貨幣需求量減少時,商品就會貶值.這就是自我調節的自然法則,一種被動的,延后的自我調節.
反之,當商品量增加,而需求貨幣量不變時,商品會貶值;當商品量減少,貨幣量不變時,商品升值.
當出現人為因素,造成商品與貨幣價值嚴重偏離,就是一種反自然行為,必需給予嚴厲打擊.例如:囤積商品行為,炒作商品行為.
三.貨幣與經濟建設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依據人類的需求而發展的.人的需求分基本的生存需求,中端的物質財富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高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需求.
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應均衡發展國內人民的各種需求,滿足了基本需求,才能追求中端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以致高端的物質精神需求.
商品進口:由于生產資源和生產技術的局限,導致某類商品缺乏,需要進口來平衡.
商品出口:一是為了獲得進口所需的貨幣,二是消耗掉過剩的商品.
進口與出口的原則:
相應貨幣必需等值,否則造成國內貨幣與商品的不對等.(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是否等值?這從一個笑話可知:上帝拿美國的蘋果與中國的蘋果換來換去,結果白吃中國的蘋果.)
進口與出口應該平衡,否則也會造成國內貨幣與商品的不對等.過度順差和逆差都不行.
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貨幣的不對等?國家的實力,國家的霸權.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斷的出口,進口只會造成國內貨幣與商品價值不對等的混亂.在這種貨幣基本不對等,國內混亂之下,匯率的調整會出現什么效果,誰能看清這種混亂?更別說人為的低價出口,高價進口,更是嚴重撓亂了國內貨幣與商品的對等關系.
說到國內,就得說說房地產.這就是因為需求貨幣與房產這個商品的嚴重不對等.需求貨幣的組成:炒房資金,正常買房資金.在房產這個商品里還有本身價值的問題(成本問題或者說地價問題).因此要保持房產的正常價格,就得從打擊炒房資金,調控正常需房資金,合理控制地價三方面入手:一.年滿18歲公民實名制購房,每人限購一套,每對夫妻限購一套.二,凡二手房轉讓,最高只得買入價80%.三.地價:民生住房用地,基本民生商業用地民主限價.
中國經濟亂局如何入手?首先得回歸貨幣與商品的價值對等,分析商品的供應和需求關系,才能對癥下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