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戰爭電視劇被指缺乏常識(圖)
2012-01-29 09:25:33 來源: 新華網 有54238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核心提示:近年來國內出品了大量的戰爭題材電視劇,但是有專家和網友指出,很多電視劇內容有違常識。新《亮劍》中,為表現主人公的“英雄氣概”,楚云飛和李云龍各抱一挺捷克式機槍對空射擊,兩人手指靠近導氣管,而射擊后導氣管灼熱無比,手不燒焦了才怪。
新《亮劍》劇照。
劇中李云龍和楚云飛端著機槍向飛機射擊。
美劇《血戰太平洋》劇照,該劇制作精良。
《亮劍》是一部頗受觀眾喜歡的軍事題材電視劇,最近更被重新翻拍播出。但遺憾的是,包括新舊《亮劍》在內,收視率高居前列的眾多國產軍事題材影視劇,長期以來軍事常識錯誤連篇,穿幫鏡頭頻出,因而飽受詬病,在普及國防知識和軍事常識方面更有明顯的誤導。
這方面,美國、日本等拍攝制作的戰爭歷史劇,例如2011年12月還在播出的反映日俄戰爭的《坂上之云》,以及美國HBO所投資制作的經典二戰劇《兄弟連》和2011年播出的反映太平洋戰爭的《血戰太平洋》,在制作水平以及道具和歷史考證方面則堪稱專業。國內戰爭劇相比它們可謂高下立現,差距異常明顯。
網友和軍迷期待,將來銀屏上的軍事題材作品,道具能夠更真實,引用歷史更準確。
新《亮劍》中的典型常識錯誤和穿幫鏡頭
1 BUG1:手端輕機槍掃射
真正結局:手會被機槍導氣管燙“熟”
新版《亮劍》第三集中,楚云飛和李云龍各自抱著一挺捷克式機槍對空射擊的鏡頭算是個不小的穿幫:兩人的手都握著折疊起來的兩腳架,手指靠近導氣管部位,要知道射擊后導氣管灼熱無比,手不燒焦了才怪。這種為表現英雄氣概的場面,在國產很多其他影視作品中都同樣存在。
手端輕機槍掃射 命中率其實奇低
其實,手端輕機槍掃射還不只是會將持槍者本人的雙手燙焦,如果敵人不在近距離的話,采用這種射擊方式由于缺乏穩定性,射彈散布會大得出奇,這時如果碰巧在持槍者前方還有不少戰友的話, 很可能的結果是敵人非但打不著,還會賠上一批戰友。
其實一般情況下,作為輕機槍組很少有沖鋒在前的情況,輕機槍一般都是作為班排級的支援火力使用,使用時也多是將雙腳架打開架設在穩定位置后射擊,這樣才能保證射擊的準確性和連續性。
如果真要輕機槍手本人端槍射擊,真正正確的做法是要么將兩腳架打開,用雙腳將兩腳架穩定住,這樣可以保證不讓持槍者手燙焦。要么就一只手握著提把,一只手開槍射擊。或者對空射擊時用雙手穩住槍身和槍托射擊,這3種方式才算是正確做法。
2 BUG2:官兵密集沖鋒
真正結局:火炮和機槍的終極理想靶標
為了表現人物的英勇無畏,新版《亮劍》中還是沒有讓人意外地出現了慣常的官兵密集沖鋒畫面,這也是國產戰爭劇常見的情景。不過在真實戰爭中,這都是敵人的火炮、手榴彈、機槍的終極理想靶標。
在真正的沖擊中,步兵通常都是以散兵線為主。事實上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后來的解放軍和在朝鮮作戰的志愿軍都未在戰爭中發動過“人海沖鋒”。真正的進攻時是通過一定方式來展開的。
朝鮮戰爭時美軍第2步兵師在對1950年11月戰役的總結中曾這樣描述:志愿軍在對美軍1個步兵連陣地的進攻中,一開始的攻擊重點會選擇在主陣地側后方的有利地形,攻擊兵力集中在1個排(約30人)的陣地上。志愿軍的首次攻擊不會排成一條長的散兵線來進攻,攻擊線上最多可見60名或70名散兵,通常是30~40名。
這說明我軍在進攻時并不會發動“人海沖鋒”,只不過是在長期的戰爭中不自覺地遵守了“蘭徹斯特方程”,以通過局部兵力優勢來抵消敵人的裝備優勢。一戰期間,英國工程師蘭徹斯特用數學方式推演總結出了日后被稱為“蘭徹斯特方程”的戰斗數量關系規律:“在直接瞄準射擊條件下,交戰一方的有效戰斗力,正比于其戰斗單位數的平方與每一戰斗單位平均戰斗力(平均毀傷率系數)的乘積。”
3 BUG3:無處不在的斯登沖鋒槍
斯登沖鋒槍號稱中國影視劇道具穿幫之王。在新版《亮劍》中,它先是出現在了楚云飛的手里,該槍實際上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才提供給國民黨軍隊的,之前基本上只有英國人還有歐洲一些國家在使用,斯登又一次華麗地穿越了歷史。之后斯登沖鋒槍還出現在片中的日軍特種部隊手中,不過與前面不同的是,它被改裝成德制MP18沖鋒槍的外形。舊版的《亮劍》中,日軍特種部隊使用的美制M3式沖鋒槍一直飽受軍迷的詬病(二戰日軍沒有裝備過任何一型美國輕武器)。
在新版《亮劍》中,日軍使用的是德制的MP18沖鋒槍,這種沖鋒槍國軍也裝備過不少,這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因此為了符合這種情況,斯登沖鋒槍被改裝成了MP18沖鋒槍的樣子,但改裝并不徹底,從外形上仍能識別出來。
斯登沖鋒槍是英國在二戰時期大量制造及裝備的9毫米沖鋒槍,英軍一直采用至上世紀60年代,共制造了超過400萬支。該槍結構簡單,外形看上去非常丑陋,不合常規。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組成的,不過該槍也有很多優點:首先,它是一支威力頗好的武器;其次是成本低;第三是便于迅速大量生產。
1918年,德國著名軍械設計師施邁瑟設計了著名的MP18沖鋒槍。伯格曼軍工廠生產的伯格曼MP18型沖鋒槍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沖鋒槍。一戰后,作為德國剩余物資,毛瑟手槍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國。
1925年漢陽兵工廠率先仿制MP18,但口徑改為7.63毫米,1926年上海兵工廠和金陵制造局也開始仿造,兩年中共生產了6000支,廣東、鞏縣兵工廠和大沽造船所也先后仿造此槍并有所改進,口徑包括9毫米、7.65毫米和7.63毫米。由于這些武器具有木制全槍托、左側橫置彈匣的共同外形,而且槍管護套上布滿圓孔,因此通常將其統稱為“花機關”。
4 BUG4:裝現代 瞄準鏡的二戰狙擊槍
BUG5:07式軍靴 穿越到抗戰
劇中,日軍所使用的狙擊步槍也是用38式步槍改裝的山寨貨,那個瞄準鏡明顯是現代產品,而現實中日軍使用的97和99式狙擊步槍在外觀上與一般的步槍特征相比十分明顯。當年日軍的97式狙擊步槍由小倉和名古屋軍工廠分別生產,為38式步槍的一種標準變型。99式狙擊步槍是在99式短步槍的基礎上加厚了槍管,加裝了瞄準鏡的一種變形槍。
真實中的日軍97式和99式狙擊步槍所安裝的瞄準鏡在安裝位置上明顯靠后,目鏡能很方便地讓射手進行觀察。而劇中狙擊步槍的瞄準鏡不僅是個現代產品,而且安裝位置很靠前,射手瞄準時,頭部幾乎要貼合到槍身上,這樣的安裝方式在實際戰斗中是極為不便的。
日軍特種部隊腳上的軍靴也跟觀眾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日軍士兵腳上居然穿了一雙解放軍的現役07式軍靴與當時被俘的國軍士兵進行格斗。當然相比前面那些BUG來說,已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上面只是挑選了一些新版《亮劍》的典型BUG,還有不少不大不小的與史實不符合之處,這里就不再做詳細介紹了。
同期日本歷史劇《坂上之云》 力求表現真實的個人
2011年12月25日,持續放映三年的日本大河劇《坂上之云》終于在NHK電視臺全部完成了播映。《坂上之云》是從2009年11月29日開始間斷性地在日本NHK電視臺開始播放的13集特別歷史劇(屬于“大河劇”系列)。原作為司馬遼太郎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在1968年(昭和43年)至1972年(昭和47年)間連載于產經新聞。“坂上之云”本身意思是“順著山坡(坂)上升的云”,折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學習追趕西方列強,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景。
《坂上之云》重新反映新的歷史個人
該劇以表現日俄戰爭為重點,這場戰爭是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該劇試圖站在新的角度來對以往的重點人物進行了重新表現。如因在日俄戰爭中最終拿下旅順,曾被很多日本人捧為“軍神”的第3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就被重新定義。
實際上乃木希典在旅順攻堅戰中的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對旅順發動的三次總攻可謂死傷枕藉,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是乃木在戰役中表現出了一個指揮官的堅強決心。在第三次總攻旅順失敗后,如果不是日本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到旅順第三軍司令部,取得乃木希典諒解后,親往203高地指揮,并最終拿下203高地,那么旅順攻堅戰的結果就還是很難預料。劇中也對這一時期的乃木予以了客觀表現。
同樣,曾因為對馬海戰而與乃木希典并稱“軍神”的東鄉平八郎也被重新定義,劇中對參謀秋山真之的作用予以了極大肯定,這也是對真實歷史中秋山真之的承認。秋山真之在對馬海戰前夕進行了詳細的策劃,制定了詳細的戰術,這在后來對馬海戰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東鄉正是在秋山真之所指定的戰術方針指引下在對馬海戰中完成了對沙俄波羅的海艦隊的全殲。
日本戰爭劇對道具使用考證嚴格
同時劇中對道具和服裝的考證也頗為嚴格,不管是海戰中的雙方艦艇,還是雙方的軍服皆有嚴格考證,難有穿幫之處,國內的相應軍事影視作品對比可見差距之大。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近段時間正在熱映的《金陵十三釵》中,由于劇組聘請了日方專家來制導日軍方面的道具,因此幾乎沒有穿幫存在,尤其是劇中所使用的94式坦克已是十分逼真。而國軍方面雖然也聘請了相應的軍事顧問,但仍然錯誤連篇。
小結:
新版《亮劍》其實相比許多國產電視劇已經要好出很多,穿幫不算太多,這也可算是國內戰爭劇制作水平的進步。但我們要看到國內戰爭劇制作水平仍和國外差距巨大,上文還只是列出了日本的大河劇,如果與被網友和軍迷捧為經典的《兄弟連》、《血戰太平洋》相比,那幾乎就是沒有比較性可言。
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國內戰爭劇長期在軍事常識上錯誤連篇所帶來的危害遠不止是制作水平上不去那么簡單,它直接引導的是公眾對國防和軍事知識上的錯誤理解。
戰爭劇不是小孩兒過家家
2011-07-06 08:57:31 來源: 天津日報(天津) 有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電影《地道戰》的導演任旭東,或許是國內影視圈里唯一參加過戰爭的導演了。近來,老爺子可能看了不少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在接受一家媒體記者采訪時,實在有點兒憋不住了,轟轟隆隆地放了一通“大炮”。在下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其中心意思也很簡單,無非是現在所拍的戰爭劇,很不真實,有些劇說白了,簡直就是在搞笑。
這些新拍的戰爭劇,以打鬼子的居多。那么,任老所指責的不真實,究竟表現在哪里呢?我以為,主要有兩大方面。首先,是某些作品,沒有以宏觀的眼光,或者說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思考以及把握那場戰爭,而是靠主觀臆斷討巧,說得更不客氣些,便是有胡編亂造之嫌。這樣的寫法或拍法,對創作人員來講,當然是比較省力的,然而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給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造成誤導,以為這就是歷史。關于這一點,天津作家王松在談到他新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時曾說過:在觸碰歷史題材時,我總是感到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為一個作家不僅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還必須對歷史負責,雖然你寫的是小說,屬虛構類的文藝作品,但只要將其放在某一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要與之相合,而不能亂點鴛鴦譜,更不能給人以錯覺。而我們新拍的一些影視劇,恰恰在這一問題上是經不住推敲的。主創人員常常異想天開,將日本鬼子描寫成一群十足的笨蛋。實質上,自日本明治維新起,吞并中國便成了他們的基本國策,從“九一八”到偽滿洲國皇帝的粉墨登場,直至“七七事變”,無不隱藏著日寇滅我種族的巨大陰謀,并且,在華建立起了非常完備的諜報和特務系統,而絕非像小孩兒過家家一樣簡單。此外,在局部戰爭的描寫上,有些影視劇也很不靠譜。我很理解劇作者和導演的民族情感,但情感取代不了歷史。我們在與日寇的長期抗爭中,是付出了沉重代價的,假如真像某些劇描述的那樣,我方逢戰必勝,要么全殲敵軍,要么打得鬼子丟盔卸甲,全民抗戰恐怕也就用不了漫長的八年了。關于此,我非常欣賞蘇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描繪衛國戰爭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他在這部杰出的小說中,寫出了戰爭的極端殘酷,也寫出了在那種環境和場合里所綻放的人性之美。至于第二點,應該是細節了。任旭東老人說,“現在電視里演的觀察敵情,都是一看老半天,真在戰場上,要躲在掩體后,頭上戴著偽裝,看兩三秒鐘就要趴下,不然早挨敵人的槍子兒了,你看敵人,敵人也看著你呢!”
聽聽,這就是一個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給我們的告誡,我以為很值得現在的導演們好好琢磨。
作者:周凡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