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是順應階級斗爭的社會形態
階級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是普遍存在的。歷史的所有變革都是階級斗爭的變革。階級斗爭是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的階級反抗或者說是有組織有理論有思想有主義的反抗。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是階級斗爭的最后一個反抗形式。從無產階級形成的那天起,就已經宣判了剝削階級的死刑。
在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關系的形態下,無論是工人變成了老板,還是老板最后也變成了工人,階級就始終存在,剝削和壓迫就始終存在。那么階級斗爭的反抗意愿就必然要形成,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推翻剝削和壓迫賴以存在的那個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正是以無產階級形成的必然條件和要求所決定的。所以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階級斗爭的理論,而且是形成無產階級推翻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后,要建立什么樣的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社會,就成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義務、目標和進行的方向。
實踐證明,無產階級取得了最后政權,新的社會矛盾還會產生,甚至可能還會被新的社會矛盾將無產階級所取得的政權重新顛覆。無產階級取得了政權,是對無產階級自身的第一次“否定”。否定的形式是擁有了權力,但否定的內因是階級意識會隨著權力、地位等形式的轉變而轉變。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要改變貧窮與落后。改造貧窮落后與國外先進性之間的矛盾,就會形成新的政權意識,反剝削和壓迫的階級意識被無產階級自己再次的“否定”或“揚棄”。
但無論怎樣,我們會發現,“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出階級意識和形式的改變,但無產階級的本質,反剝削和壓迫的本質是不會因階級意識的改變而改變的。從這些規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社會主義的重要目的是同階級意識的轉變斗爭。“反剝削壓迫”是社會主義之所以能持續下去的根本動力。
所以“階級意識”的革命是至關重要的。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其主要矛盾是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斗爭,同時也是無產階級政治同社會體制之間的斗爭。社會主義“體制”是不能制約無產階級政治的。忽略無產階級政治,強調社會主義“體制”建設的政治“精英”們的鼓噪,無疑是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最大“忽悠”。
毛主席對此是有深刻認識和實踐的,并指明了社會主義怎樣進行下去的明確方向。毛主席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下無產階級專政的核心內容。無疑,“文化大革命”是對抗和防止階級意識“轉化”,特別是防止貪污腐敗官僚階層形成,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和方法。
建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主要是吸取前蘇的教訓“階級意識的轉化”導致社會主義的“分崩離析”。因為上層建筑的文化“意識”一旦限制了“四大自由”,無產階級專政也是會變成新的壓迫階級專政的。反剝削和壓迫的斗爭形式同樣發生轉化,或許以“民族分裂”的形式,或許以其它的諸如反“貪官”、反“精英”的對抗形式上的轉化。當然,根本的依然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如此以來,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發展,而必然轉化為“為發展而發展”的階級斗爭。所以搞社會主義就必然要有社會主義的明確意識。
從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人才”與“精英”的矛盾,必然是無產階級社會理念構想同資產階級剝削意識長期存在的在階級斗爭中的另一個形式。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從形式的最后對抗到意識形態上的最終對抗斗爭,是必然的。
當社會主義解決了“貧窮落后”的矛盾,就會出現“人才與精英”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了那個矛盾又會出來。所以社會主義就是貫穿于社會矛盾的自始至終。社會主義只有政治,沒有“體制”。社會主義就是為消滅一切剝削和壓迫的社會“流程”,不斷的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