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熱情哪里去了?
一個人熱情的走向,決定了他生命的走向和價值;一個國家民眾的熱情走向,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國勢。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看到、聽到了一些人的生存狀態,結合平常的思考,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前,中國成年人的熱情,大致呈現為這樣四種走向:
一、底層的民眾在掙扎——他們的熱情用于掙扎。物價越來越高,看病越來越難,孩子上學越來越貴,養老越來越不容易……為了活下去,他們本能地動物一般地掙扎著,生命的熱情也就消耗在掙扎上。物價高?他們學會了討價還價,甚至死皮白臉地硬磨;看病難?他們小病忍著,以僥幸心理自我欺騙著;到了大病時,只好任由醫院宰割了,能被醫院多宰些時日的,還是自身的造化呢;如果說張悟本是個騙子,那么,他的養生說之所以大行其道,也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因為看病難、看病貴而在掙扎中昏了頭才集體上當;上學貴?上不起好的上差的,上不起差的輟學,安慰就是:上出學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養老難?干脆就讓生命如一片枯葉在歲月的秋風中干耗著,直到離開這個艱難的人世,而終于飄離枝頭、歸入黃土。其實,買一片墓地容身都價錢不菲,因此就有笑話說:現在的人是活不起,也死不起。這上述種種狀況,可謂一種掙扎,在這掙扎中,生命的熱情被耗盡。
二、有權有錢者在掠奪——他們的熱情就用在了如何巧取豪奪上。“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千里做官為的吃穿”,是為官者的邏輯,他們的熱情便是如何對下屬弄權,對同僚爭權,讓上司授權,并且,這權務必要能兌換成真金白銀;“有錢能使鬼推磨”,“財大才能氣粗”,是經商者的邏輯,他們的熱情是如何能讓現有的錢增值,手段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被揪住辮子就行。于是,這些為官的,經商的,每日里寢食難安,他們的熱情就用在了如何能通過明的暗的手段,更多更快地撈權、撈利。他們也很辛苦。君不聞執行死刑前的文強說他為官不容易,君不聞三鹿奶粉的董事長說她們商場上很難。是啊,大家都不容易。但最終的結果卻是,熱情也用完了,命也沒了。
三、躊躇滿志者的熱情走向是:謀求出國留學或工作,以便擁有綠卡。年輕學子們在拼命學英語,事業有成者想方設法在移民,資金豐厚者在投資移民。雖然他們想要或正在逃離,但是,故土難離的情節,又使得他們的選擇多少有些無奈和沉重。
四、還有一些找不著北的人,熱情用在了墮落上。他們放縱自己的感官,求得一時的快活,不敢展望未來,也不愿回想過去,他們看似瀟灑,其實內心極度不安。網上種菜偷菜的、斗地主的,網下打麻將的、玩撲克的,色情場所頻頻出入的,酒吧里深夜買醉的……他們的熱情和生命在提前透支,他們的外在生活和內心生活險象環生。
……
不論哪種狀態,不論熱情消耗在什么地方,共同之處是:幸福指數極低,對自己的付出的熱情抱迷茫、懷疑、否定態度。生命是珍貴的,熱情是寶貴的,國家和時代啊,請給我們的熱情一個正確的、合理的去向!當國民的熱情用在掙扎、用在掠奪、用在墮落中時,請告訴我,個人的幸福在哪里?國家的前途又在何方?
人,既然帶著響亮的哭聲來到世界,既然吃進去的是熱飯,口里呼出來的是熱氣,體內流淌的是熱血,無論是做好事也好,做壞事也罷,終歸都是有熱情的。只是要看這與生俱來的熱情用在何處?當他們的熱情釋放完畢,內心是充實、自豪感升起來,還是被自責感、焦慮感、罪惡感籠罩著?
上世紀的延安,是革命青年的選擇,他們沖破層層封鎖,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延河畔。他們收獲的,是黨的事業的壯大,是個人生命價值的升華,是百姓眼中的信賴的光芒;
新中國解放后,條條戰線傳捷報,那是一代青年將自己建設國家的熱情盡情釋放產生的奇跡。他們的青春,不為物價高、看病難、上學貴、養老難而勞心發愁,他們的熱情,用在了為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家多做貢獻上。是的,那時的物質條件是差些,但是,那是一個六億神州盡舜堯的時代,人人有著堯舜的熱情、干勁和業績。我接觸過一些今天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他們告訴我,他們的青春是充分釋放了生命的光彩,他們懷念那個讓他們付出熱情不后悔的時代。就如同一個男子,遇到了一個值得為之付出的好姑娘,是一種幸福一樣。
我多么希望,我也能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
而我知道,那樣的時代應該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當人人為國家努力工作、貢獻智慧時,國家既能蒸蒸日上,又能公平合理,讓每個成員享受到水滴在大海懷抱中的美好。
在人吃人的私有制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是社會金字塔中的一分子,既被上層擠壓著,同時又在擠壓著下層,即使是最上層的人,也并不高枕無憂,要時時擔心著下層的人不甘受壓、將他掀翻在地。所以,在私有制社會中,沒有誰幸福,沒有誰的熱情不被浪費。
今天,誰要說自己學習勤奮、工作努力的目的是為國家多做貢獻,會被周圍人譏笑為神經不正常。但是,在曾經的歷史時期,這是正常的。所以,我希望,我和我的后代,能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而這樣一個時代,不會永遠成為歷史,她是我們人類的奮斗方向,她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迎接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