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WALL STREET IS WAR STREET”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下攻城”
基本上,資本主義是一種分工的模式,而社會主義是一種協作的模式。資本主義的實體性代表是島嶼國家,而社會主義的實體性代表是大陸國家。首先是歐亞大陸的流域文明的內部聯合與區域競爭,也就是流域的社會主義和大陸的資本主義。這種矛盾運動把一種分工的力量往外推,首先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的建立,英國——美國——日本正是在大陸的邊際形成了一種代表分工的國家資本主義(疫苗)。這又倒逼大陸國家形成一種軍工復合體,德國——蘇聯——中國正是在應對海上殖民勢力的潮汐之下形成的國家社會主義(免疫系統)。
現在所說的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是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兼并過程,在此之前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期,而在此之后則是國家社會主義向全球一體化的進程。
第一階段的經典概括是《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作為自然社會主義和自然資本主義的兩極,清帝國和英帝國分別代表西歐半島和東亞大陸,他們兩者的對立統一是世界史的中心環節。由此首先導致了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日本的西南戰爭與明治維新,美國的南北戰爭和林肯新政,德、意、俄等國的國家資本主義革新……
外因促發內變,而內部革新又促使國家力量的不均衡發展從而加速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其標志就是協約國——同盟國——軸心國等等區域組織的建立,而與之相對應的(就人口和土地規模而言)蘇聯、中國的重新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區域組織。隨之而來的是聯合國、關貿總協定、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協調組織的建立,然而與此同時的是中國的亞非拉戰略,歐盟的形成過程,東盟的出現,海合會,非盟、拉盟等等區域組織的形成。
這時的區域組織已不是英聯邦的殖民體系、也不是“美國人的美洲”,也不再是清帝國的朝貢體系。而是一個分工協作的全球共同體內的有機“器官”,在這樣一個“全球村”,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是互相交織的,彼此不可能再回到原始自然時空的“單細胞”存在。日本的地震所造成的“核災難”會隨著大洋環流通過生物圈影響到全世界,伊朗的“核危機”也不是一國的制裁,而是整個中東的社會危機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交織的產物。
“WALL STREET IS WAR STREET”
“無產階級不能解放全人類(及生態圈)就不能解放自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