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澤東如何“召見”尼克松
作者:
美國人其實與中國人一樣,也十分講究面子。在這一點上,尤其在外交領域,中西方沒有任何文化差異。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空軍一號”專機,到達北京后,就發生了一件至少在基辛格看來,很令他們丟失面子的事情。
原來,尼克松到達北京后的總行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毛澤東是否要見他,也就沒有定出毛澤東見尼克松的時間表。基辛格在新書中這樣抱怨地表述道:“Appointments were never scheduled.”“與毛澤東的(會見)約定從未被安排”。他感到不爽地寫道,“They came about as if events of nature,”“會見的事情,好像自然而然就發生了似的”。
基辛格首次披露道:“The first indication of Mao’s invitation to Nixon occurred when, shortly after our arrival, I received word that Zhou needed to see me in an reception room. He informed me that ‘Chairman Mao would like to see the President.’”“毛(澤東)最初邀請尼克松見面的事情,發生在我們剛剛到達(北京后)不久。我接到周(恩來)的口信,說他要在一接待室里見我。他通報我說,‘毛主席想見總統。’”
正是這種通報方式,令基辛格感到十分不爽。他認為這很丟美國人的面子。畢竟尼克松是美國總統。而且,別說是美國總統,連美國普通百姓彼此見面,都要提前預約時間的啊。可在毛澤東這里呢,連會見的具體時間不提前安排定好不說,還就這么著,由周恩來直接傳達口信,說毛澤東要見總統,就得見?
基辛格這樣寫他當時的內心活動:“To avoid the impression that Nixon was being summoned, I raised some technical issues about the order of events at the evening banquet.”“為了不讓人產生尼克松有被‘召見’之虞,我馬上提出關乎晚宴時一些事情的順序安排等問題。”呵呵,原來這些狡猾的美國人也愛面子。甚至他們對面子的得失敏感程度一點不比中國人差。
這時,基辛格對周恩來有傳神的描寫:他說周恩來突然一反優雅態度, “uncharacteristically impatient”“不符合其性格地變得有些不耐煩起來”。周恩來沖基辛格說,“Since the Chairman wants is inviting him, he wants to see him fairly soon.”即:“主席邀請了他,那他就是想盡快見到尼克松。”基辛格后來似乎明白了一個原因,就是,處理一切國際國內的一切事情上面,毛澤東才是最后敲定者。
結果,基辛格有些悻悻然地寫道:“Accompanied by Zhou, we set off for Mao’s residence in Chinese cars. No American security personnel were permitted, and the press could be notified only afterward.”大意:“在周恩來的陪同下,我們乘坐中國汽車,朝毛澤東住所開去。美國保護總統的安全人員,一律被禁止前往。記者也必須在會見以后,給發通告。”
難怪基辛格不爽。這不是“召見”,又是什么?你美國總統帶了一大堆安保人員,但對方根本就不讓那些人跟隨。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也算是僅此一例?
縱觀中國百年近現代史,也只有毛澤東一人,才能做出對美國人不敬,但美國人卻不得不接受而且事后還很津津樂道的事情來。其實,美國人天生就是一群怕硬的家伙。想當年,蘇聯人與美國人進行軍備競賽。盡管蘇聯人最后敗在戈爾巴喬夫手里,但他們也在美國人面前,也是驕橫了幾十年啊。從歷史角度觀察美國人,可以得知:美國人從來都是給強硬的對手足夠尊重與足夠的面子。而對比自己弱的,比如蔣介石的臺灣,則是該放棄時就放棄,那是一點朋友情面也不講的喲。
今天美國人在世界上一“黨”獨大,已沒有什么人敢在其面前驕橫。美國人當年給予最大面子的毛澤東,也早于1976年作古。但是您看,尼克松訪華的事情發生在中國還算很窮的1972年,都已經過去近40年時間。今天,很多中國人都似乎忘記了的毛澤東“召見”尼克松的事情,卻再次出現在耄耋之年的基辛格的新書中。而且,您瞧,他對當年毛澤東這樣召見尼克松與他,仍舊有些耿耿于懷的樣子。
顯然,一個國家財富再多,有時也并不一定就等于受到應有的尊重。美國人也不一定就非得高看您幾眼。今天,在中國,有很多人早已屈膝跪倒在美國人面前。美國人說東,恐怕想說西的人,也未見得敢說出口呢。想想當年毛澤東在國際舞臺上使用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的原則,有時真感到歷史挺能忽悠人的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