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革命主義(中)
上文主要分析了馬克思階級斗爭革命思想在中國的落地生根。
馬克思革命思想原本是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理論成果,傳播到中國,引起中國文化的天翻地覆,如若馬克思在天有靈,看到這種結果,定會大大感嘆人算不如天算。
但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矛盾,把它放進全世界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考察,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得出人類歷史是階級斗爭歷史、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結論。
馬克思這一宏觀思想則能很好的契合中國物質性文化社會利益尖銳斗爭的實際,當中國遭受民族危機的時候,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造成了統治階級的薄弱環節,毛澤東領導的被壓迫階級的反抗革命因此而成功。這樣來考察,馬克思也會認為自己的思想幫助了中國社會發生階級革命,是情理之中,不足大驚小怪。
那么馬克思革命的思想是怎樣一個完整體系?
首先要說明馬克思社會革命思想的本質是要消滅私有制!
《共產黨宣言》有句名言:“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私有制自古以來是人類文化的根本經濟利益,消滅私有制必然觸犯人的經濟生存利益,因此消滅私有制必須依靠暴力的剝奪,也必然會被暴力反抗,這個過程就是革命和反革命的過程。
為什么要消滅私有制?這個問題在西方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兩千年前,古希臘斯巴達曾經實踐過取消私有財產的公共社會生活,柏拉圖的理想國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進行了十分周密的設計,早期基督教也曾反對私有制。
請注意,私有制這個經濟文化概念對西方才有真正獨立的意義,而對中國古代不具有真正獨立意義,因為中國是專制政治文化,有了政權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皇帝一人壟斷獨占天下所有財產,皇帝以下臣民財產的占有,只具有相對獨立性,是皇帝恩賜他們的,不具有絕對獨立性,理論上中國古代所有財富是皇帝一個人的,皇帝有權沒收或者重新分配天下任何財富。
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市場經濟是根本不可能發展壯大,因為沒有真正獨立的財產私有制,也就根本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市場經濟。
中國古代其實是一個家族獨占的自然生產力的經濟。很多生吞活剝馬克思思想的學者,硬把馬克思人類社會五個發展階段論套用到中國(馬克思本人都反對),認為中國文化也會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也能獨立發展進入資本主義文化,這就如同相信猴子一定能變成人那樣荒謬。毛澤東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是機械的。這一點,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知識精英在思想上的極度貧乏。
因為西方私有制的文化,歷史上一直是非常強大,自然而然,它的對立面——公有制思想也不甘示弱,就如同中國政治等級壓迫越兇,財富越壟斷,財富平均的思想也會越來越強烈。
馬克思時代,西方文化坐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發展的快車,私有制發展越快,因此而來的矛盾也越普遍和激烈。
資本主義早期的發展是十分丑陋野蠻的,充滿血與火。
馬克思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接觸到一件林木盜竊的案件,對馬克思觸動很大,這件事轉載如下:“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
馬克思年輕時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剛剛興起,以上林木盜竊的栽贓如同英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圈地運動,完全是壓迫階級經濟掠奪的強盜邏輯。這件事激起了馬克思對社會黑暗的憤怒和革命性的批判思考。
資本主義用機器無邊無際的巨大生產力,把社會各行各業傳統的勞動者,比如農民、手工業者,拋向無產階級大軍,它徹底撕破傳統道德溫情脈脈的人情關系,代之赤裸裸的金錢準則,它在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社會貧富越來越大的鴻溝,甚至把無產階級推向絕對貧困化的深淵。
早期資本主義實踐的極端不人道,和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文化描繪的人道主義理想藍圖是背道而馳,正是這種理論和實際的不一,才使西方社會出現空想社會主義新的人道主義文化,批判資本主義的丑陋,企圖拯救社會文化的沉淪,使它沿著人道主義文化的健康軌道。
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思想來源之一,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核心就是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
西方私有制文化越是發展,對私有制的批判也相應會越演越烈。而中國古代私有制文化極其不發達,因此對私有制的認識即商品貨幣經濟的認識還沒有踏入理性思辨的門檻。
被馬克思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之一的莎士比亞(另一位是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作品《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深得馬克思喜愛),在英國市民資產階級剛剛開始發展階段,就以犀利的文字揭露了資本性質商品貨幣經濟對人性的扭曲,在《雅典的泰門》莎士比亞發表了這樣精妙的議論:“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馬克思就此評論:“莎士比亞特別強調了貨幣的兩個特性:(1)它是有形的神明,它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變成它們的對立物,使事物普遍混淆和顛倒;它能使冰炭化為膠漆。(2)這是人盡可夫的娼婦,是人們和各民族的普遍牽線人。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質顛倒和混淆,使冰炭化為膠漆——貨幣的這種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質中,即包含在人的異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類本質中。它是人類的外在的能力。”
馬克思對私有制的否定性批判,集中在私有制對人性異化的謬誤,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寥寥數語,可以窺見早于馬克思兩百多年前,資本主義貨幣經濟帶來的人性異化性的荒謬,就廣為市民社會詬病。
《堂吉訶德》和巴爾扎克的小說,也是馬克思非常喜歡的文學,它們都是難忘理想浪漫的人性卻以現實主義手法,深刻的諷刺挖苦資本主義貨幣經濟是如何像魔鬼一樣的吞噬人的所有一切美好的東西。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是當時社會文化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批判的一個部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等是以文學方式,而馬克思是以哲學的方式。
哲學理性方式的批判是最具有高度,也因此最有實踐的意義。
因為私有制不是人類文化偶然失足的結果,它的發展也不是人的主觀意志隨意決定,而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和理性的發展過程。文學形式私有制的批判雖然令人拍案叫絕,但它的直覺性,是一種強烈感性的浪漫理性,而不是事物發展的理性邏輯,它不能當作物質(私有制)批判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時代,資本主義發展導致社會矛盾的空前激化,已經使對私有制的批判和否定上升到實踐理性的意義。
因此對私有制的否定,首先是立足人類文化實踐發展的需要,立足于把人類發展的過程看作是理性的自然發展過程的一部分,在這種意義上,消滅私有制的思想才具有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意義,即人類文化理性的意義,人們才能像理性的利用自然規律創造物質財富一樣,理性的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去改造人類文化,進而創造新的人類理性文化,消滅私有制就是這一改造和創造公有制的主要內容。
那么馬克思是如何理性的論證消滅私有制的革命思想呢?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