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兩大學生徒步回家,每日微博直播
(2012.1.16)
主持人:孔老師,現在有了微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事我們都能了解到了。最近在微博上有兩個大學生在放寒假的時候,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們是徒步回家,然后在回家的路程當中呢,每天都用微博來直播。孔老師您看,春運買不著票,也不愿意擠這個人潮,人家現在徒步回家。
孔慶東:這是一條好新聞,我們看這個新聞寫作呢,他沒有什么險惡的用心,沒有一種故意的導向,就是聽說有這么一個事,然后就去采訪這兩大學生,再采訪采訪別的同學。那么這條新聞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價,第一個呢,我覺得這兩個大學生很可愛,他們這種精神很可貴,我們應該表揚他。即使沒有春運緊張,就在過去春運不那么緊張,能購買到票的情況下呢,我也特別支持這種大學生鍛煉自己——既鍛煉自己,又考察社會,又節約了能源,一舉好幾得的這種行為。我覺得青年人就要磨練自己的意志,磨練自己的身體。當年我們的毛澤東同志,年輕的時候就經常搞這種徒步的行為——不是行為藝術——就是自己帶很少的一點錢,甚至身上不帶錢,一路走一路打工掙錢,給老百姓做點好事,調查了社會,鍛煉了體魄。那么現在大學生呢,能力很差,經常受到社會上的批評,為什么不自己想辦法鍛煉自己呢?所以這兩個大學生的行為,我要提出表揚。當然呢,要因地制宜,我看了一下,他倆上大學的地方離他們家并不遠,一共才800里地,一天走100里,8天回到了。假如在上海上學,家住在新疆,這咱們不能提倡,是吧?他沒走到家開學了,剛走到北京已經開學了,對不起,是吧?得因地制宜,不要盲目地效仿,精神我們表揚,這個形式呢,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可盲目推廣。這是表揚這兩個同學。那么這個新聞的第二個意義呢,我覺得它是又一次對鐵道部的控訴,逼得我們大學生這樣。他們倆可以徒步回家,因為離家就800里。那離家1000里、2000里、4000里的怎么辦?你比如說你想在北京徒步回齊齊哈爾,這能行嗎?(主持人:回不去。)是不是啊?(主持人:我死在半路上。)所以說這是對鐵道部聲聲的控訴——字字血聲聲淚,你們要把全國人民逼到原始社會去,是不是?逼得我們都用“11號汽車”回家,這怎么能行呢?鐵道部現在連大學生回家都保證不了。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生的火車票是絕對保證的,不需要自己買票,是每個人填一個表:你家在哪、你希望坐哪天哪天哪次車……填完表班長就交上去了,到時候班長把票就發下來了。(主持人:真好,沒趕上這時候。)那才叫大學生!啥叫天之驕子?啥叫國家精英?這叫精英。得保證我能買到票,而且還是學生價,學生票還得給我發到手里。(主持人:還有座。)現在怎么連大學生過年回家的票,都保證不了了?那鐵道部你拍拍良心,這票都哪去了?那票都滿足誰了?大學生滿足不了,我們的工農兵都滿足不了,這票哪去了呢?所以我覺得這鐵道部的人,你們應該向這兩個大學生鞠躬啊,跟你們騰出兩個座位來,給你們減少了多少麻煩。大學生是你們的再生父母,我覺得。你說這倆大學生,假如不是徒步回家,跟你鬧,他倆買不著票,跑到你們火車站門口舉一牌子,給你們惡心惡心,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呢?我希望這兩個大學生,第一個呢,路上要注意健康,千萬路上別生病。我剛才看見那個視頻里邊,兩個人打著傘、冒著雨,南方還下著雨呢——咱這下雪,人家還下著雨呢——千萬別得了病。另外呢,路上要注意安全。一路別有什么歹徒,千萬別鐵道部派兩個殺手一路追殺你們,要小心。(主持人:所以我想說他們一路上要直播微博是值得理解的,萬一有什么事,還有人能看得到。)我相信這樣的學生,將來是有出息的,他這一路地走過去。我們很多人啊,出門就坐車,沒有用自己的雙腳走過很長的一段路,這是不行的。你真的雙腳踏在土地上走過去,你一定會熱愛這片土地,你一定會熱愛這個國家,你一定會熱愛你的人生。
網友:火車票到哪去了!網上網下買不到。
網友:這是對春運的諷刺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支持。
孔慶東:這個鐵道部的票,應該是打包交給另一個機構來處理。本來我們大家是信賴鐵道部的,鐵道部賣票,以后我建議鐵道部把這個票都打好包,就直接承包給我們第一視頻。第一視頻替你們賣這個票,絕對公正透明,一張關系票都沒有,所有的票都編了號,一張一張放在這,誰先來就賣給誰。這樣呢,老百姓就沒有意見,最后你來晚了,實在買不著,確實票都賣光了。
網友:這種經歷倒是很不錯的,會看到很多風土人情。
網友:學生票可以提前15天買,這不會是票難造成的吧,應該是增加自己的閱歷充實自己,呵呵,為緩解鐵路壓力做貢獻。
孔慶東:嗯,一舉多得。
網友:這樣好,順便搞社會調查,觀察世間百態。有毛主席學生時代的作風。主席那時連錢都不帶,空手起遍湖南。
孔慶東:跑遍湖南。(主持人:哦,他寫錯了,是嗎?)
網友:很有創意,但僅是對當代青年如此,我們老一輩的野營拉練,哪一個不走他千把里地,那時可是初中啊!
孔慶東: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一天走一百里,確實也是一個考驗了。現在孩子一般一天走不了一百里。(主持人:尤其是冬天,我估計走100里臉都凍掉了。)他們那江南不要緊,江蘇。(主持人:要是在東北,那就不太提倡這事了,孔老師。)東北走不了那么遠。(主持人:凍死啦。)
調查稱七成人成春節“恐歸族”
(2012.1.17)
主持人: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進行的過年回家的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恐歸的理由除了傳統的經濟、事業、婚戀等壓力的原因外,假期太短以及組建家庭后回歸農村過年不適應等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孔老師,您看,還有一堆“恐歸族”呢,怎么看“恐歸族”啊?
孔慶東:咱們這些天呢,老說買票難、回家難。現在假如買票不難,假如說很容易,到窗口就買到票,回家了,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回去。不回去的心理因素,不光是一個車票,不能都怨人家鐵道部,還得怨怨別的部。現在人的整個經濟生活方式變了。有些人你讓他回家,他有家嗎?有些人在農村沒家了。第二,農村有個家的,那個家,它不成個家,他不愿意回去。我們現在說城里越來越沒有過年的味道了,很多農村也沒有過年的味道了,很多農村比城市還要荒涼,還要凋敝,剩下一堆老弱病殘在那兒守著。有的人回去了,有的人不回去,互相看著都別扭。發生這種情況,也就短短十幾年的功夫。我記得八、九十年代之交,還有一個很有名的電影,就叫《過年》,是著名的影星李保田和趙麗蓉演的,演得特好,還獲大獎的一個電影。那演的東北過年的氣氛,家里兒子、女婿全都回來了,家里放鞭炮、發紅包,年味兒重重的。現在這個年味兒越來越淡。那么城里人呢,還可以熱熱鬧鬧地,城里雖然不像農村那么過年,但城里過年氣氛還很濃。農村其實已經大大不如以前了。這是一個原因。再一個原因,有的地方還有年味兒,有年味兒之后呢,它給城里人帶來的壓力是經濟上的壓力,就是花錢。回去之后不管七大姑、八大姨,領著孩子來了,一個孩子得給一份兒壓歲錢。而回家過年的年青人,自己還沒有孩子呢,他光支出沒有收入,就是沒有人給你的孩子壓歲錢,你得給七八個別的孩子壓歲錢。所以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很多人你還不認識。所以呢,本來在城里打拼了一年,心里上有很多創傷,有很多沉重,再回到家里去,不但沒撈著休息,反而呢,可能還惹一肚子氣,沒準兒小兩口還得打架。想來想去,七成人不愿意回去;愿意回去那些人呢,70%的心里還不樂意。所以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給予諒解,給予理解,給予同情。我不忍心批評他們,說:你看,怎么不回去看父母啊?我覺得應該同情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給大家帶來太多壓力了。不光青年人這樣,我想一些成年人心里邊也有這樣的壓力。現在大家對過節那個感情是比較復雜的,不像我們小時候是“盼望著,盼望著”,現在根本不是這樣的。現在是盼望和擔憂混合在一起。我們總的希望是這個社會壓力越來越少,讓大家平時就過得輕松一點,節慶期間、過年過節期間,過得更加快樂、愉快。
主持人:尤其是現在在外地,孔老師,像結婚以后要先跟著老公回家過年,然后到初幾再回娘家過年。像很多現在外地的結婚的人,家都是天南地北的,就一到過年的時候就不知道回哪兒過年。
孔慶東:我有一個同事,他兩口子一個是黑龍江的,一個是浙江的。(主持人:那他們怎么過年?)他們就今年回東北,明年下江南。兩人就達成協議了,兩家一年一家,一年一換,一年北方、一年南方。那人家這兩口子比較和諧,商量好了,有的商量不好的,非得要壓對方一頭——“不行,得連續回我家兩年,才能去你家一年!”有這樣霸道的。
主持人:我知道有幾個朋友,一到過年就各回各家,你也別到我這兒來,我也別上你那兒去。反正就各回各家過。
孔慶東:那顯得多生分啊,那不好。(主持人:我也覺得也不太好。)我覺得還是團團圓圓回到一家,比較好。(主持人:哎呀,覺得春節過年怎么那么麻煩啊。)對那些沒有回家的人,我覺得他們的單位、同事、朋友,包括街道、政府,應該想辦法給他們送溫暖。
主持人:好,我們來看看網友他們都怎么過年。
網友:越是大城市,越是沒有過年的樂趣。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田園風景,才是人間桃園。
網友:經濟實力充足,誰都愿意回家。辛苦一年,前滿足不了回家的支出。
孔慶東:嗯,他說的是那個“錢”,掙的錢滿足不了支出。比如說一年才掙個兩三萬塊錢,然后回家花了七八千塊錢,那真是不值。
網友:這是中國家庭幸福指數了!請問統計局,人民大眾幸福嗎?
孔慶東:統計局說,80%都是幸福的。
主持人:嗯,統計局說,80%還是能回家滴。
網友:過不起年才是真正的原因,打工一年又一年,年年不能衣錦還鄉,說起來就是怕心酸,不回家更難受。
網友:我們村的老房子都快塌完了,沒有塌的也是裂縫大大滴,村里10來年都沒有人修新房子了。
孔慶東:有的人不愿意回家也是不愿意看見家鄉那個破敗的情況,覺得不看更好,看了鬧心。
網友:過年消費很大比例都是沒必要的浪費!孝敬老人、走親訪友、給小輩壓歲錢,過年的七天要花掉一年的積蓄。
孔慶東:現在這個消費上去了,但是收入并沒有相應地增長那么快。
網友:孔老師說的很對,我就不回去過年了,過年就是要回家給老人們匯報一年的成果,沒有成果的或成果少的回家過年沒有什么滿足感,壓歲錢也是一筆巨大支出。
孔慶東:所以整個過年氣氛的改善和回歸,還要仰仗于我們整個社會走向和諧。讓我們的經濟生活,躍過一個困難的門檻,讓大家過得更輕松。
主持人:我覺得網友說得挺實在的,像我們工作的這個環境的一些小編導,對于他們來說回不回家,那種滿足感很少。
孔慶東:但是有時候呢,不容易獲得長輩人的理解,所以我希望長輩們,多多理解你們的孩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