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革命主義
馬克思的革命主義思想是中國人最熟悉不過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一句話:造反有理!”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以上兩段毛主席語錄,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要求我們背的滾瓜爛熟,那是“文革”拉開序幕的時候。
馬克思暴力革命的思想,特別容易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次農民武裝起義,兩千年前孟子就預言中國文化是“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而這個興衰的過程,社會暴力是緊跟著的擺脫不了的陰影。
這種歷史周期,是中國政治善惡相對的循環,是善惡彼此相對的否定之否定,中國文化為什么逃脫不了這種暴力動亂周期性出現的悲劇?我在很多文章中已經詳盡的說明中國文化是物質功利的特征,物質至上的爭奪,必然導致政治文化的極端專制,因為極端專制是保護物質勝利者一方贏家通吃的政治基礎。
極端專制會導致社會極端的不平等,極端的不平等,使專制統治者常常本性難改的惡貫滿盈,憑借政治強權對被壓迫者進行政治人格上的羞辱和經濟上的肆意剝奪,極端壓迫又導致了極端的反抗壓迫,這便是中國文化的被壓迫者常常忍無可忍進而全國規模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的革命思想雖然是針對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考察,不是歷史孤立的,而是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壓迫不過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部分。
這樣盡管中國還遠遠不是資本主義的文化,但是馬克思的革命思想可以和中國的社會命運發生聯系,因為中國雖然遠沒有普遍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但是中國社會壓迫階級和被壓迫階級的矛盾,有著幾千年殘酷斗爭的傳統,到了20世紀初,隨著民族矛盾和壓迫的加深,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更是如干柴烈火一觸即發。于是以階級斗爭理論解釋人類歷史的馬克思思想,即已經被全世界被壓迫者崇拜為圣經的——馬克思階級斗爭思想,自然而然成為中國文化被壓迫者的思想反抗武器。
馬克思思想立足于全人類利益,沒有民族偏見,這一開放特點,也是馬克思思想迅速發展為世界文化普世價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由于中國文化規模(人口)的空前絕后,由于中國文化物質利益矛盾是世界罕見性的歷史悠久和根深蒂固,由于中國文化神圣信仰精神的十分稀缺,由于中國文化物質上極度落后貧窮,這一切的聚集和膠粘,加速和放大了中國社會物質利益關系矛盾的緊張,因此當孫中山以西方文化標準發表這樣的思想:中國是普遍的貧窮,只有大貧和小貧之分,不存在階級斗爭;而毛澤東卻從中國文化的實際出發,得出截然相反的觀點:中國社會階級利益壓迫比西方更嚴重,反抗斗爭也必然會更激烈,實質是表達社會越窮社會關系就越緊張,民眾就越容易革命,所謂窮則思變。
馬克思社會暴力革命的思想,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受到全世界窮人的歡迎(今天還屢見不鮮),中國是個突出事例,有人認為中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矛盾產物的馬克思思想是個歷史誤會,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進入到資本主義文化階段,這種看法把理論當作教條,沒有深刻的去認識中國社會矛盾發展的實際需要,沒有去認識中國自古以來貧富矛盾就是最大的社會矛盾(西方文化并不如此),沒有去具體分析馬克思文化一大特點,就是代表一切被壓迫者的利益。
歷史上一直非常保守的中國文化,居然會去十分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歷史不會有這么大的偶然性,而是有它的必然性。
毛澤東抓住了它的必然性,這就是造反有理,就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毛澤東非常懂得中國文化聽從什么,窮人想造反這是中國的歷史規律,中國文化沒有絕對道德的宗教信仰(印度和中國一樣窮,但是宗教的原因,馬克思階級斗爭思想在印度不可能取得統治文化地位),中國百姓唯一在乎今生今世的生活,不相信死后的天堂地獄,不相信脫離生命的精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中國窮人天不怕地不怕,被壓迫越深,造反愿望就越強烈。
因此毛澤東學習馬克思思想,是把革命和階級斗爭思想無限的放大,甚至把馬克思思想總結成簡單的一句話:造反有理!革命有理!
打上中國文化烙印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后來和蘇聯東歐的馬克思主義斗爭的水火不容,也是因為毛澤東以中國文化的眼光看待馬克思,請注意毛澤東突出馬克思階級斗爭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它是無產階級專制下的繼續革命理論),是和他始終把道德問題、貧富差距問題——這些中國文化的主要元素——放在政治核心地位在思想上是統一的,毛澤東以此吸取中國農民起義政治失敗的教訓,居安思危,實現政權的穩定和鞏固。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理論上“撥亂反正”,一個重要理論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中國鬧社會主義革命,不正是因為貧窮而導致階級斗爭激化的結果嗎?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勝利,正是依靠集中采納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的一點上,也就是說,是靠階級斗爭起家的!或者說是依靠窮人的,事實上當時共產黨也是在中國貧窮的地方建立武裝根據地的。因此提出一個問題,奪取政權以后,共產黨還要不要代表窮人的利益,如若要代表,必然和利潤掛帥的“唯生產力論”思想發生沖突,也就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個思想也有很大問題,這個思想是不是利潤掛帥的“唯生產力論”思想的歷史重復呢?改革四十年來看,完全如此,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因此,要把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對這一成果經濟利益的公平分配和諧的統一起來,這是今天中國文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否則今天的政權就失去了合法性,就自己打倒自己,如若把當年幫助革命的廣大窮人拋棄而不顧,當權者獨自享受“革命”的成果,這種革命不過是打著馬克思主義的幌子,政治實質仍然是中國古代的改朝換代。
理論和實踐的不一致,這始終是中國文化幾千年腰桿挺不起來的最大原因(文化信仰形同虛設),這一問題不解決,中國文化就根本不可能去影響世界!中國文化也就始終囿于是中國特色政治意義的文化。
(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