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擁護毛主席
在我們這北方農村事情就簡單多了,窮人無立椎之地,住在地主蓋的馬架子里,欠債不還,攆你搬家,寒冬臘月,身上無衣,肚里無食,這家怎么搬?我家老輩子的光景還不如楊白老。楊白老還有個豆腐房,還把喜兒養大成人了。我奶奶有六個閨女,前四個給人家當了童養媳,五姑六姑是趕上了解放才正常出閣。而我奶奶自己,是我太爺逃荒路過承德領走給我爺爺當了團圓媳婦的,那年她才八歲。她老人家做野菜飯最拿手了,別的人家吃菜全身浮腫,我家沒事。我奶奶有絕招:一是要挑干凈,二是用水燙了,多洗幾遍,三是養了幾只母雞,雞蛋換鹽,菜里放上少許。快解放時,我祖父有病,全家就靠我大爺做長工,一年掙九斗小米(一斗九十斤)。我爸放豬放牛,一年掙兩三斗米。兩個姑姑專職挖野菜。還有一項收入是每年的割完大煙后,東家仁慈,指點出一塊地讓我們家種點白菜,秋后辮好晾干。
東家的仁慈是得到回報的:1947年,圍場第二次解放,八路掌權了,東家悄悄地將兩床被子送到我家寄存。
革命勝利了,我家搬到了地主家的西廂房,22歲的伯父參軍去保衛勝利果實。16歲的爸爸在家耕種種勝利果實。不想第二年(1948年)就發了“清水河”,把我家的勝利果實沖走了大半。據五姑講:那玉米棒子都長半尺了,豆角子結得燈籠甩掛,眼瞅著就坍到河里了。好在人民政府發給了我家一斗小米的救濟糧,加上兩個姑姑挖野菜,終于戰勝了災荒,到1949年,置買了一頭牛一輛小花轱轆車,1952年入小社時,我家已經有三牛一驢了。三十年前,回鄉探親的伯父給我講他在部隊接到家里講說家里買了牛拴了車的來信,真是高興的不得了,那感覺真是翻天覆地。入了小社入大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家新蓋了三間草房,七十年代換了鋼瓦頂。香港回歸那年,新建了四間磚瓦房,住到了現在。
本村小學建于五十年代中期,是全區唯一的一年完全小學,小學生里有比老師歲數大的,不管遠近都是走讀,有的距學校達三十華里,全是乘11號汽車早出晚歸。1972年,我入學一年級,學校早已只為本大隊的學生服務了。每個生產大隊都辦了小學,公社辦了中學。辦學校是要花很多錢的,日本明治維新大辦學校,資金匱乏,有的町長村長因無法完成建校任務而自殺。人民公社集中力量辦大事,費用降到最低。全大隊的力量蓋幾間房子,打幾套桌凳,找幾個有點文化的人做老師(民辦教師不發工資,掙工分)——這學校就成型了。現在被人譏諷為“教育大躍進”。再簡陋的學校也比沒有強呀
毛主席的領導讓我家免于饑寒之苦,又讓我受到了較好的教育,我不擁護他不是忘本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