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或者說普世價值派)的局限使他們認為好的、高妙的未來也無非就是傳經布道——而且常常弄得成為保守和反動的淵藪——因為他們顧及和想要保持的太多……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厘清一下東西方劃分左右派的異同:因為有人認為中國所謂的右派正是西方的左派,因為他們崇尚意識形態;而中國的左派是西方的右派,因為他們注重國家利益……
但在中國你具體考量確實是抹殺國家利益(甚至不承認有我們這個國家存在的)歷史上是被叫作右派的——他們應該是西方右派的弟子、徒孫——但不能和西方的現世確認者等量齊觀。因為后者就是認為自己的國家應該去愛……而他們是應該去賣!
至于重視理念的成為左派,但中國提倡這部分的確實是只想向西方的右派來取經——而西方的左派持的是批判主流的態度——那么我們的左派應該是和這部分相通的。
很明顯這里漏掉的是我們這個國家持非普世價值的意識形態的群體(至于前者的愛國則確實是可以有傳統的保守派也如此的……) 因此愛國只是左派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真的思辯起來,民主的精神與非民主的形態的張力是很大的!也就是最超越的科學精神,往往要與很獨斷的作風聯系在一起——而與很庸俗的民眾思想得以實現的則往往是比較民主的制度……
也就說現實民主把理論民主給否定了!或者弄得面目全非。前一個民主是民眾的很現世的權力和意愿,后一個是很超越的范式。
實際我們思考這類問題根本超越不了具體的現實——因為后者正是抽象的概念之所以得以存在的場所。
從尊重個體差別可以導致潘石屹不受任何指責!(放眼歷史的強勢欺凌弱勢都如此)這就是民主;而尊重群體意見,導致潘石屹挨罵,挨整這也是民主——看民主要全面些——再深說民主本身不代表什么死的框框……
其實民主落實到現實就是一個度!
所以韓寒式的這種思考是有意義的!起碼有向現實生活構思民主實現路徑的眼光。
國人普遍需要什么?你驅車路過中國的大地就知道大部分人生活的艱辛!
他們最需要的是切實、有效率地改造生活和精神。
而如果聯系歷史,你看一下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幾年工夫,工農業就飛速發展了!尤其是工業,基本是從無到有……
我們從解放到50年代產生了多少近現代的大工業?為什么現在的人們看不到這點?尤其是偏遠的內地,人員和工廠的輸入、建立都是史無前例的!
原來我們知道就是沿海上海,青島,廣州的一點輕工業,卷煙,紡織,還是外國資本!經濟高度畸形和軟弱,而50年代的建設使西北包頭攀枝花這些地方都成為工業重鎮了……
一伙精英和小右就是不承認這種事實。
因此,這樣一群不誠實的人所導致的未來是什么?
最近的劉俐俐與強勢群體的一番pk很說明問題!
可能是一種求職文化的悲哀!要求求職者是哀求還是“給我個機會”(你難道不撈嗎?)
你可以打倒我但你不能蔑視我!
其實這就告訴我們任何形式都未必就意味著顛仆不滅的好或壞。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如果是品德高尚者(如當年的過草地的紅軍)則人數越多給予的道義、物質方面的援助越強大;如果是品德鄙賤者,那么就是非理性的群毆——如同當代中國一伙利益既得者的“民主經”!實際就是他們的胡來。
遇到一伙宵小之輩你能怎么辦?就如同劉俐俐遇到偏見極重的一伙“精英人士”。
因此,要看到像“民主”這類堂而皇之的東西遮蔽的東西太多了。
(附注:這篇文章在強國論壇被挪到了煮酒論史!現在略微明白,只要談5、60年代的經濟建設成就的就會被煮酒——雖然只是談了兩句!意思我們不知道現在的經濟形勢!但談這個也確實不是僅僅歷史問題,而是關系對于當下政體的一種評價和認同。否則你同否認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右派有何不同?人家解放前就是天堂嘛,是不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