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要同社會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在教育、教學等方面的許多精辟論述,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青年時代就當教員、校長,直接參加和領導教育工作,從識字掃盲到高等教育都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特別是從他教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教育思想,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就是其中之一。
毛澤東同志青少年時代既接受過舊私塾教育,也接受過新式學堂教育,親身體驗到舊教育的弊端,舊教育使青年脫離勞動、脫離實際、脫離工農,也就是說脫離社會實踐,因而束縛了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創新精神。1914年,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毛澤東就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出身農民的他,懂得“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的道理,在他看來,所謂“知識”、“學問”就不僅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對社會生活的體察。他十分欽慕歷史上那些能夠自由自在四處游歷的文人俠士。在記錄于1913年至1914年的聽課讀書筆記《講堂錄》中,毛澤東就寫下了這樣的話:“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字尚已。”又說:“游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勃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他向往著有朝一日能有機會“汗漫九垓,遍游四宇”,以“識得其名人巨子賢士大夫,所謂友天下之善士也。”
正是為了踐行開門求學,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農村。1917年暑假,他與蕭子升曾以“游學”方式,考察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歷時一月有余,收獲頗多。1917年冬,毛澤東到瀏陽縣文家市鐵爐沖一帶考察。1918年夏,毛澤東與蔡和森一起環繞洞庭湖對益陽、湘陰、沅江作了為時半個多月的考察。通過多次考察,毛澤東真切地了解了農村的實際,他看到農村存在著八種人:大地主;小地主;自耕農;半自耕農;半益農;貧農;雇農;游民。對農村社會狀況和階級狀況的這種了解,為他后來用馬列主義的理論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政治態度,以及農民問題提供了最初的事實經驗。
從1920年至1921年冬,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范附屬小學任主事,并兼師范的國事教員。1919年12月1日,毛澤東在《湖南教育月刊》發表《學生之工作》,文章批判了當時學校教育同社會實際,同生產勞動嚴重脫節的現象,他主張學校要求學生學習之外,還應當安排一定的生產勞動時間,他擔任主事后,一師附小設有園藝,使學生有機會參加一些生產勞動,他還常帶學生到農村勞動。
1965年12月21日 ,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會議上發表關于教育制度的講話時說,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不見稻、梁、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至于工科、理科,情況不同,他們有實習工廠,有實驗室,在實習工廠做工,在實驗事做試驗,但也要接觸實際。高中畢業后,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但光下農村還不行,還要下工廠、下商店、下連隊。這樣搞他幾年,然后讀兩年書就行了。
可是我們當今的教育者早已把毛主席的教導當作耳旁風了。結果培養出了許多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分低能兒:有的大學生不會剝雞蛋,不會疊被子。杭州某大學有一位優秀的大學生,他的成績令所有的老師和家長感到驕傲和自豪。一次,他被安排到北京實習,校長來征求他的意見。在校長看來,任何學生聽到到北京實習這個消息肯定高興得很,可沒想到,這個學生的回答讓校長大感意外,“校長,我能不能留在市里找單位實習,我不想去北京。”
校長感到很不理解,追問原因。這位學生喃喃地回答說:“對不起校長,我去北京不要緊,誰幫我洗衣服,誰給我做飯,誰會幫我整理內務?”原來,這個學生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每個禮拜總是把一大堆臟衣服帶回家。在杭州,只要各高等院校開學,許多家政服務公司也都跟著忙了起來。一些家長擔心自己家里寶貝上大學沒有人照顧,忙著給孩子在當地預訂保姆。請個計時工,每周能給孩子洗洗衣服、做一些可口的飯菜,最好是能經常去看看孩子有什么困難。
很多學生都帶著十幾套衣服,穿臟一件換一件,一周內存成一批讓計時工洗。對飯菜學生們也很挑剔,不吃肉、不吃雞、不吃河魚,蔬菜只吃一兩種。這就是當今所謂“天之驕子”的現狀。
據媒體報道,中國17個省市的大學就業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掛”現象,其中最突出的是研究生就業率出現下滑,甚至比本科生的就業率還低。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指出,當今中國研究生面臨著眼高手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問題。
文章指出,中國大學在上個世紀80和90年代,對研究生招考政策有明文規定:必須具備兩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畢業生才有報究生的資格,而應屆本科畢業生只能先分配到企業。但是,進入2000年之后,中國大學研究生開始擴招,這個規定也就形同虛設。
重慶聯英人才公司總裁金欽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出現倒掛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的問題。現在中國大學、研究生教育與社會脫節,只注重書本知識,忽視實踐能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眼高手低,缺乏能力。”他說,這兩年,他的公司招聘了很多研究生,一年后,至少一半的研究生都離開了:“他們自認學歷高,因此薪金和待遇要求也比本科生高。但是在實際工作上,他們有些人的能力還不如本科生。”他還說:“目前中國大學教師十有八九都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很少與企業聯系,不知道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只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
他指出,現在中國研究生只重視畢業論文,而論文都是八股文式的,與實際脫離:“只要按照框框套進去就能得高分,而這樣培養的研究生企業并不需要,因此出現了‘倒掛’現象。”
遠離毛澤東教育思想,脫離社會實際的中國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同,該迷途知返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