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紹光的量子旋進論基本原理
----21世紀弦學宇宙的統一規范之路
王德奎(四川省綿陽日報社)
【摘要】如果把陳紹光教授類似兩個桶之間能形成螺旋環流上升的量子旋進論,看成泰勒桶類似的圖像,能使我們更準確、精細地來全面研究弦論與基本粒子及其超伴子、暗物質、暗能量等的統一規范之路。
【關鍵詞】量子旋進論 泰勒桶 里奇張量 里奇輻射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陳紹光教授的《引力起源與引力紅移》一書,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叫做“量子旋進論”。在這之前的2002年,四川科技出版社也曾出版過我們的《三旋理論初探》一書,內容屬于圈量子三旋論的數學及其應用。但我們知道陳紹光及其量子旋進論,已是在2011年末的“季灝-陳紹光問題”討論,因陳紹光教授指責季灝先生是把“相對論與牛頓力學能混合應用”。由于這涉及彭羅斯和佩雷爾曼的里奇張量與里奇流的研究,才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陳紹光的"非點"及“動與靜”思想
網名“qapin”的先生說,量子旋進論是用“非點模型”首先取得了實質性研究成果的論文。原稿完成于1964年6月10日,與夸克模型和弦模型產生于同一年代。該文1978年在清華大學公開報告后,受到了中央領導重視并指示劉達校長支持該項研究。此后,作者被從江西宜春計量所調入江西省科學院,并在清華大學、江西省科委和江西省科學院三方合作支持下,長駐清華大學專心研究了12年。由該論文發展出來的研究成果,發表了幾十篇論文和兩部專著。
據報道,陳紹光1936年出生于江西宜春,195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一直致力于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的研究工作。1978年他提出兩項重大的物理課題,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關注,并指示相關單位給予充分的支持。自此,陳紹光調入江西省科學院并派往清華大學物理系從事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的研究工作。他在清華大學約12年,除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課題之外,潛心從事理論物理的探索,獲得許多重大的突破。1997年,陳紹光退休來到深圳,在深圳市民營企業家的幫助下,仍然活躍在科技第一線。
報道說,陳紹光思維活躍而嚴謹,理論造詣深厚,而且實際的設計和動手能力很強。2003年,陳紹光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部科學論著《引力起源與引力紅移——誰引爆了宇宙》,此書是陳紹光20年來研究成果的精華,除公開發表過的引力屏蔽效應外,其余都是首次公開面世,許多命題都有突破性的進展,其深遠的影響難以評價。
《引力起源與引力紅移》有哪些重大突破呢?據介紹陳紹光是從量子場論出發,深入闡明了真空極化機制,得出一個新的引力公式。這是一個新的引力定律,它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的重大完善和發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能解釋的問題,新的引力公式都可以作出解釋。用這個公式解決了許多以前的理論和實驗不相洽的重大物理問題。例如:引力屏蔽效應,地球重力場的量子效應。有專家認為,這本書無論從廣泛性來講,還是從深刻性、深遠性來講,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罕見。2004年3月12日下午陳紹光在深圳大學舉行的“引力理論的研究”學術報告會,是他的新引力定律是在深圳完成并屬國內首次公之于世。
1、qapin說,1964年陳紹光領先弦模型和夸克模型的《量子旋進論》,是說以弦論和夸克為坐標,即是以相近的認識發表思想。但量子旋進論,只是與“非點”的思想接近。
如果只是這一點,層子論也是非點論。從夸克到弦論,“非點”的發展是量子圈環和量子球體在競爭。弦論的發展是超弦,即開弦和閉弦兼備。夸克從量子色動編碼看,基礎也是量子圈環的自旋,而不是量子球體的自旋,才具有多色粒子態。所以最后歸結到圈量子引力理論,是“非點”之爭的指向。正是在這一研究上,我國的“三旋理論”在1959年創立,也領先弦模型和夸克模型。改革開放后,三旋理論1983年開始在鉛印刊物發表論文,到2007年已經出版《三旋理論初探》和《求衡論---龐加萊猜想應用》等5部專著和100多篇論文。量子旋進論和圈量子三旋論是相爭?還是相反相成、相輔相成?我們認為,國內還是和諧的好。
1)qapin的回答是:“說的不錯。參考的坐標,只能用國際的主流理論‘夸克模型’和‘弦模型’;要競爭,也只能跟主流理論競爭。因為三旋理論和陳老師的量子旋進論,目前都是無人問津的東西,要成為國際主流理論至少還需要一百年。這也是陳老師不急于發表《量子旋進論》的原因”。qapin說:“三旋理論和陳老師的量子旋進論當時都未能發表,讓‘夸克模型’和‘弦模型’己經風行世界。我國理論物理所李淼和許多高校的理論物理研究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成了‘弦模型’的追隨者。想要改變,就不僅是學術問題,更涉及到實際利益,決不是一兩代人能實現的。陳老師與三旋理論沒有任何要相爭的東西,他也沒有與‘夸克模型’和‘弦模型’競爭的興趣。他現在發表,是留待22世紀或23世紀的人查閱的。他相信到那時,《量子旋進論》肯定會流行的。讓后幾代人客觀地評價去吧!”
2)有網名“不對不對又錯了”的先生指出, 2004年4月29日 ,陳紹光在北京大學作學術報告公布他的第三預言說:“今年4月20日發射升空的美國引力探測器B,將探測不到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扭曲。即探測器B中的四個鍍鈮的石英超導陀螺的轉軸,不會因地球的自轉而改變相對方位”。當年6月10日,陳紹光應深圳市科協和深圳大學邀請,在深圳大學再次作學術報告時,重申了上述預言。這是他論證大爆炸論與廣義相對論直接相矛盾,揭露引力紅移實驗結果造假。但到2011年底,陳紹光不再提他在2004年的大膽預言了。因為實驗結果支持了廣義相對論。陳紹光的第三預言失敗,原因非常簡單,陳紹光歷來反對相對論,他越想推翻相對論,而相對論卻一再被實驗證實。
3)對此,我們認為,應該對陳紹光老師的預言持寬容態度。我們對陳紹光教授是尊敬的。我們認同,三旋理論和陳老師的理論目前都是無人問津的東西,要成為國際主流理論至少還需要一百年;要競爭只能跟主流理論競爭。但我們也許與陳紹光教授及其學生的理解不同,即不是一定要打垮夸克論、弦論、相對論、大爆炸宇宙論,才是競爭,才是跟國際主流競爭。因為雖然夸克論、弦論、相對論、大爆炸宇宙論已經成為主流,但是在它們開辟的航道的前頭,仍有大片的光明,如量子色動能源、色動化學、色動幾何等應用,這就是三旋理論在夸克論、弦論后來居上后,仍在前行的動力。但以上有人說,我國科學家陳紹光的第三預言:引力探測器B是負結果,被證實失敗。原因是陳紹光歷來反對相對論,想作愛因斯坦第二。
我們問道:如果現在出版的陳紹光教授1964年的老論文《量子旋進論》,是一篇與夸克模型和弦理論模型同年代提出的,卻首先取得了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眾多與實驗相符合的預言,是他因為反對相對論、大爆炸宇宙論、夸克論、弦論(1964年前后,當時的弦論稱靴袢理論),是否與當時國內潮流需要合拍,才受到上層重視,得以給予研究條件的嗎?
4)qapin先生很生氣地說,他說的是陳紹光1978年在清華大學公開報告后,而不是1964年就開始受到上層重視。他要求:還是將弦論和三旋理論的一個可以實驗檢驗的成果拿出來!他說,因為學術之爭應該是爭解釋更多實驗事實,這才是正途!其他的歪門邪道,他們見多了! 說什么“第三預言失敗了”,為何不拿出證據來反駁他們的《GP-B 任務失敗的原因經陳紹光分析是超導磁屏蔽的漏洞》?
2、大連的“理論思維”張志強先生說,他贊同陳紹光教授的這類觀點:“自洽的理論體系不一定完全經得起實驗檢驗,在被實驗證實、尤其是證偽的過程中,理論體系不斷地改進和發展,從牛頓力學發展到相對論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體系的重大發展總是伴隨著物理學時空定義的改進,我們拭目以待新的時空定義出現在中國。”那么陳紹光的量子旋進論的基本思想與運動方程到底是些什么呢?張志強為什么贊同陳紹光的觀點呢?
1)張志強說:“時空者,工具也”。陳紹光、汪斌、陳其良的文章《物理學的時空是描述物質運動的工具》,意在平息“絕對時空”與“相對時空”長期無聊的爭論,希望人們不要把等效于動量能量變化的“時空收縮”、“時空彎曲”等虛幻的人為概念,當作真實的物理事件來討論。
2)陳紹光、汪斌、陳其良的文章內容是什么呢?《物理學的時空是描述物質運動的工具》指出:古代流傳下來的樸素的觀點,空間是指盛裝萬物的容器,時間是指物質運動變化的順序。數學空間正是這種樸素的、抽象的、不需要操作定義和計量單位的定性時空。物理學的時空,是定義了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可用于計量的各種的坐標系,是用來測量物理量並通過研究各種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來發現物質運動規律的,其顯著的特征是可操作性和定義性。從定義的人為性和多樣性可見:光速無限大的伽利略絕對時空t|r|m和光速有限恒定的閔可夫斯基平直時空(t r)|m以及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t r m )等都只是一種工具。
但是,人們在運用具體的物理學時空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時,頭腦中同時還保留著抽象的數學的時空,并往往把物理學時空與數學和哲學時空混同起來。人類過去很長時間一直以為在不連續的可見物體之間,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當發現空間中有空氣后,又認為抽掉空氣后的真空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當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知道真空並不是空無一物之后,又認為微觀粒子的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總應該是空的。經典場論和量子場論的發展,特別是真空漲落效應也被觀測到了之后,才知道粒子之間填有並充滿著各種連續的場。但習慣上還是認為連續的場,也是在空間中運動的。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是,既然分離的實物之間充滿著各種連續的場,實物與場的存在和運動是物質的本性,它並不需要物質之外的腔體(作為容器的客觀時空)來裝載它,或者說,沒有客觀時空這個容器,物質照樣在運動著。無客觀的時空隔在時空定義與動力學方程之間,時空定義與方程直接地融合成一體后,才能與客觀世界建立聯系而被實驗檢驗。
例如光行差觀測法只有結合牛頓動力學求出的地球運動軌道,才能間接地證偽單程光速無限大的假定。物質的運動是實物與場的混合運動以及力學與電磁學的綜合運動,而且光速內含在時空定義中,使得可被實驗檢驗的力學與電磁學的動力學方程必需用同一個時空定義的坐標系。對理論體系的起碼要求是內部自洽。在被實驗證實、尤其是證偽的過程中,理論體系不斷地改進和發展,從牛頓力學發展到相對論力學和量子力學。
3)我們說,陳紹光等人的文章有一個問題,就是實物與場的存在和運動不需要物質之外的腔體來裝載,但并不是它們之間不存在、不需要界面。時空的定義,有一個叫“點外空間”與“點內空間”的界面認知。從數學到進化數學,稱為“實數”與“復數”;從物理到射影物理,稱為“光速”與“超光速”;從生命體到無機物,稱為“生”與“死”。我們稱為“大量子論”。這也是我們與張志強先生的“理論思維”的分野。張志強先生說三旋理論沒有數學描述。其實,約70萬字的《三旋理論初探》一書,前面一開始約30萬字都是現代數學的描述。
當然張志強也不全贊同陳紹光等人的文章。張志強說:“陳紹光等人對時空的物理學認識是不全面的”。因為時空不僅是描述物質運動的物理學工具,而且也是客觀存在或物理實在。即張志強的理論思維比陳紹光等人更保守地堅守“實數”。他正是從“實數”的數據作為物理概念的深化入手,以物理實在的“實數”時空結構為基礎概念,考察時空的基本物理屬性,尤其對時空的物理“實數”實在性,時空“實數”物理實在與其它諸物理實在的“實數”量化物理關系,完備時空宇宙起源和演化之“實數”物理實在,進行全面的物理學和宇宙學考察并認識時空和宇宙的。當然這是張先生的認知自由,我們尊重他的選擇;但他以此作文字“暴力”,是不能贊成的。
3、我們認為,陳紹光教授的量子旋進論的基本思想與運動方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陳紹光認為,物理學研究的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態及其規律,可以把物質分為具有靜止質量的實物和不具有靜止質量的場兩大類。這與復活兩千多年前年近65歲的古希臘杰出思想家巴門尼德與年輕的蘇格拉底發生的最為驚人的智力沖突爭論的焦點相似: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真空存不存在界面?巴門尼德認為:如果不存在界面,即物質世界是整體式的,現實是一個沒有變化的統一體,那么運動尤其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巴門尼德贊成常識內的事物是有界面的。但反對的人很多。芝諾為支持他的老師巴門尼德,設計了幾個強有力的混淆常識領域里的運動與界面的悖論參加辯論,希臘神話中的飛毛腿阿基里斯追不上龜的悖論就是其中之一。
2)芝諾是這樣論證的:在賽跑的時候,跑得最快的永遠追不上跑得最慢的,因為追者首先必須達到被追者的出發點,這樣,那個跑得慢的必定總是領先一段路。這里芝諾故意留下陷阱:不提無窮小的差距能否合成一段有限的距離,讓人往里跳;而把真實的意圖即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真空存在界面隱藏起來。
兩千多年以來,芝諾悖論誘發了無數場直接的論戰,眾多試圖駁斥芝諾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無一不掉進他的陷阱:即認為是解決運動從本質上說是不可能發生的問題,而停留在對無窮小的距離或時間作求和極限的數學分析上。但意猶未盡的人卻認為,這種數學分析還不完備。因為芝諾悖論的關鍵是思維與存在、物質與真空存在界面,而不是運動的本質是不可能發生或不能結束。因為在宏觀世界上任何一個有理智的正常人,即使連算術也不懂,也熟悉運動的發生與停止,跑得最快的人一定能追上跑得最慢的龜,難道有高深智慧的巴門尼德和芝諾不明白?
3)但陳紹光認為,不管是實物的運動還是場的運動,都是最為直接地與時間-空間相聯系,它們不可能脫離時-空。另一方面,時-空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時-空不可能脫離物質運動而抽象地存在。根據物質與時-空的不可分割性原理,引進五維的時-空-旋來描述物質的基本運動形態的規律。用時間這一維反映過程的前后連續性,用三維空間反映物質運動的伸張性,用第五維旋間反映物質的基本存在形態的特性,得出:反映物質存在特性的旋間,與反映物質運動特性的時間-空間是不可分割的,組成統一的五維的時間-空間-旋間。這就是量子旋進論的基本原理。
4、陳紹光的具體分析是,對于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來說,運動的源泉是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爭。用周期-波長所組成的四維矢量來反映波動性的強度,周期愈長則表明過程的時間延展性愈明顯,波長愈長則表明空間的伸張性愈顯著。而描述一個波動的特性,除了用周期和波長之外,還要用振幅。在四維時-空中振幅愈大也反映客體的空間的伸張性愈明顯。當采用五維的時-空-旋,波動性的強度可用五維矢量周期-波長-旋幅:ζ = ( ζ 0, ζ 1, ζ 2, ζ 3, ζ 4 ) = ( i c τ, λ x, λ y, λ z, ξ ) = ( i c τ, λ, ξ )來度量。
式中τ為周期,c為普適常數,后面將證明它就等于真空中的光速。λ x, λ y, λ z為波長矢量 λ 的空間三分量,ξ 為旋幅。五維矢量中時間分量用下標0標志,五維矢量中第五維旋間分量用下標4標志。五維空間的位置矢量則用: ρ = ( ρ 0 ,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 = ( i c t, r, ρ)來表示。式中t表示時間,ρ 1 = x,ρ 2 = y,ρ 3 = z為矢徑r的三個分量,ρ 代表旋徑,即第五維旋間的曲率半徑。
1)客體粒子性的強度是用能量-動量組成的四維矢量來度量。能量愈大表示客體在時間方向的物質收縮性愈明顯,動量愈大表示客體物質的空間聚集性愈顯著。而為了描述一個客體的粒子特性,除了用能量和動量之外,還要用自旋量、電荷量和靜止質量等物理量。在五維的時-空-旋中,它們是用第五維旋間的旋量來表示:旋量的左、右方向性,反映電荷的正負性;旋量絕對值大小,反映靜止質量的大小;旋間與空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反映自旋角動量。在四維時-空中,客體的靜止質量或電荷量愈大,則其物質聚集的粒子性愈強。在五維的時-空-旋中,旋量愈大表示基本形態的物質集中于客體中愈多----客體的粒子性愈強。因此,在五維空間中可以用五維能量-動量-旋量矢量來度量客體粒子性的強度。五維能量-動量-旋量矢量寫成:
P = ( P 0, P 1, P 2, P 3, P 4 ) = ( i E / c, P x, P y, P z, P 4 ) = ( i E / c, P, µ c)
式中E代表能量,P代表三維動量,µ c代表旋量。波粒二重性矛盾的對立統一律在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中,是用時間-坐標與能量-動量的對易關系 : [q i p j ] = k δ i j = i ћ {i = j};
[q i p j ] = 0 {i≠j}, [q i q j ] = 0, [p i p j ] = 0 {i , j = 0, 1, 2, 3 }
來反映。式中 ћ = h / 2 π,h為普朗克常數。但量子力學中使用算符表示力學量,使得物理意義不清晰。回到德布羅意最初的思想,即采用如下的關系表示波粒二重性的對立統一律:
τ = − k / E, λ x = k / P x, λ y = k / P y, λ z = k / P z
把這一思想推廣到第五維則還有:ξ = k / P 4 = k / µ c = i ћ / µ c ,即五維德布羅意波長:
ζ = (i c τ, λ x, λ y, λ z, ξ) = (− i c k/E, k/P x, k/P y, k/P z, k/µ c)
四維對易關系 [q i p j] = k δ i j推廣為五維矢量公式的形式: ρ = k / P = i ћ / P ,即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k / P 0, k / P 1, k / P 2, k / P 3, k / P 4 ),
或 ρ P = k 1 1= i ћ 1 1,而對易關系 [q i q j] = 0, [p i p j] = 0 {i, j = 0, 1, 2, 3}
推廣到五維則為: ρ ρ = 0 ,P P = 0 {i, j = 0, 1, 2, 3, 4},而
P • P = (i E/c) 2 + P• P + (µ c) 2 = − (E / c) 2 + P 2 + (µ c) 2 = 0
理解的旋量絕對值的平方 µ 2 就是靜止質量的平方m 0 2,則P • P = 0正是熟知的相對論力學的結果。而 ζ • ζ = ( i c τ) 2 + λ • λ + ξ 2 = − c 2 τ 2 + λ 2 + ξ 2 = 0,對于真空中的光來說,以后將證明其左右旋量相抵消使 ξ = 0 ,此時波速v = λ / τ = c,這正是熟知的愛因斯坦光速不變原理。
2)根據“物質不生不滅,只能由一種存在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存在形態;以及運動的不生不滅,只能由一種運動形式轉化為另一種運動形式”這一基本原理,全宇宙的物質量(旋量)之和,以及運動量(能量-動量)之和,應該是守恒的。另外,用五維能量-動量-旋量矢量P來量度,波-粒二重性矛盾的一方----粒子性的強度,而粒子性,乃是吸引的聚集性,那么,宇宙中能量-動量-旋量矢量之總和的守恒,正表明作為物質運動源泉的波-粒二重性矛盾對立面的一方----吸引性或聚集性,是全宇宙的守恒量。
當然,由普遍的對立統一關系,全宇宙中的波動性----排斥的離散性之和也應該是守恒量。這必須注意,全宇宙的物質是無限的,運動是無始無終的,從廣與深的角度來看物質運動都是不可窮盡的。因此全宇宙的五維動量之和∑P是一個無窮大的守恒量。不過具體的問題中,總是考慮宇宙物質的有限部分,且經常把與外界交換的五維動量可忽略不計的一部分的宇宙物質近似地看成是與外界無關的孤立的封閉系統。對于封閉系統,既然它與外界發生的動量-能量-旋量(電量與質量)等的交換可忽略,因此其五維動量之和也是守恒量,且這一守恒量是有限的常矢量。
即 ∑P = P 0,這正是封閉系統中能量守恒、動量守恒、自旋角動量守恒、電荷守恒和質量守恒等定律。而這些定律在現有的科學實驗中,從未發現過有與之相違背的事實,即它們確實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我們將其提高成為量子旋進論的基本原理之一。
3)雖然物質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和經常地相互轉化著,但不管怎樣轉化,全宇宙的五維動量P之和是守恒的,這也正是物質統一性的表現之一。由于內在矛盾對立面的斗爭是事物運動的源泉,使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外部形式遵從否定之否定律,即事物的運動總是采取螺線形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方式。自然,由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爭,導致的基本形式的物質運動也不例外,其運動的外部表現方式也應該是螺線形上升、波浪式前進的。
李政道-楊振寧在1956年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事實,從而在1957年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得出中微子運動的自旋與動量總是平行的,即采取螺線形上升的方式。太陽系的運動也是類似的,如地球在隨著太陽系一起平動的同時,又繞太陽公轉,其運動空間軌道也是螺線形狀。具體來說,我們就以縱向極化的旋進中微子模型,作為物質基本運動形式最原始的模型,物質的統一性也就表現在組成一切物質的原始的旋進量子模型的統一上。
4)既然認為最原始的物質運動形式,是采取旋進方式的,那么,在五維的時-空-旋中,就以旋間量描述旋動特性,普通空間的三分量描述進動(平動)的特性。旋間量與空間量的不可分割性,表現在原始形態物質的自旋(旋動)與動量(平動)的相互平行性上,并使旋間與空間組成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四維空間。不管是旋動還是平動都不能脫離時間而進行,即與時間不可分割,因此四維的空間-旋間與時間又組成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五維空間或五維的時間-空間-旋間。物質運動最原始形式分為左旋進量子和右旋進量子兩種基礎的形式,也反映在左旋的中微子與右旋的反中微子之分上。總之它由下述四個原理所組成。
(a)反映物質的基本存在形態的旋間與時間-空間組成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時間-空間-旋間,五維空間的位置矢量為: ρ =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 ( i c t, x, y, z, ρ) = ( i c t, r, ρ)
(b)波-粒二重性矛盾的斗爭是基本形態物質運動的源泉。客體波動性的強度以 ζ = ( i c τ, λ, ξ ) 五維波長量度,粒子性的強度以P = ( i E / c, P, µ c )五維動量度量,波-粒二重性矛盾的對立統一律以 ζ 和 P 滿足的如下關系表示:
ζ = k / P = i ћ / P , ζ ζ = 0 ,P P = 0 (1-1)
(c)全宇宙的波-粒二重性矛盾對立面各自的量的總和是守恒的。特別是對于宇宙中的任一孤立系統或封閉系統,其粒子性(或波動性)強度的總和也是一個守恒量。即:
∑P = P 0 (1-2)
(d)基本形態的物質運動也遵從否定之否定律,即采取螺旋形上升的旋進方式。基本形態的物質更具有統一性,它們都是由原始的左、右旋進量子所組成的。方程(1-1)、(1-2)就是量子旋進論的運動方程。采用這四個基本原理,可以把作為物質基本運動形態的實物與場、電磁場與引力場、電荷、自旋、靜止質量等予以統一描述。從運動方程(1-1)、(1-2)出發可以推導出物理學中現有的量子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以及經典物理的基本方程,如Dirac方程、Klein-Godon方程、達蘭貝爾方程式、Maxwell方程、Lorentz力的公式、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也可以將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與引力相互作用都歸納成為旋進相互作用機制,而且可以解決微觀的基本粒子靜質量分布、基本粒子反常磁矩根源、核力、核結構、和宏觀的基本地磁、地電場起源、太陽系起源等已有理論未能解決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