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middle class)這個英語詞,確切的譯法,是“中間階級”,起初并無財產之意,而是一個政治和美學概念。就財產論,中間階級即便沒富過貴族上層社會,至少也不相上下。其綽號“暴發戶”或“新貴”,透露了實情。正因如此,貴族雖不堪忍受中間階級的粗俗,其日見萎縮的錢袋卻迫使其紛紛在中間階級青年中為自己物色女婿,好使爵位與金錢聯姻。
正如“紳士”,“中間階級”最初也是英國貨,一類不怎么讓人瞧得起的貨色。羅伯特.華德像他那個時代的貴族一樣對新貴們頗為不屑,嘲弄道:對英國古已有之的上層和下層社會,他很信任,但對“那處在中間的,卻不大有把握”,因為它像楔子似的插在英國傳統的兩個階級中間。它來自無錢、無權亦無文化教養卻也樂天知命的下層社會,但因手頭有了錢,就開始不安于政治上的無權。它的財產也沒有使它躋身于有教養者之列,反倒使它失去了下層階級的純樸,顯得更粗俗了。直到馬修.阿諾德時代,盡管中間階級通過1832和1867年的《改革法案》已獲得參政權,其政治代理者輝格黨(后來的自由黨)也已操控大英帝國的權柄,卻絲毫沒改變它在美學上的低下地位。阿諾德1869年出版《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替已成為統治者的中間階級出謀劃策,卻仍沒忘給它取一個新綽號----“非利斯人”,即“沒有文化教養的庸人”。
中間階級從貶義詞變為褒義詞,多虧法國的托克維爾。此公雖是貴族,卻有共和思想。在對美國進行九個月的考察后,寫了《美國民主》一書。那時的美國是一個富人和窮人均占少數的國家,大多數人收入接近,處于中間,因而沒有哪一種力量能說了算----這種制衡,使政治平等和民主政治成為可能。美國中間階級與英國中間階級共用一個詞,卻非一回事,前者是一個財產概念,即個人收入處于中間狀態。由于它處在中間,占人口大部分,就能向上或向下盡量兼顧上層或下層階級的利益。
當中國當今的富人自稱或被稱為“中產階級”時,我不知道這個詞確指什么:若指英式的中間階級,那它在政治和美學上顯然不夠謙遜,仿佛高人一等;若指美式的中間階級,那它在財產上又顯得太富,非中國大多數人的收入可比。當我們說到“中產階級”,言下之意是極少數富人,其識別標志是:高檔時服、豪華住宅、高級私家車、俱樂部會員證、每年出國旅游、會一門外語等。對當今中國社會來說,那顯然不是“中間”,而是金字塔塔尖。
但人們為何用這個詞稱呼它,它又為何欣然接受?當它被稱為“中產階級”時,被誤以為是未來民主社會翹首以盼的那種力量。但既然它不是真正的中間階級,就不能把未來民主社會寄托于它。遠在它成為民主力量前,就已成為社會不公正的象征:它正在把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聚斂于自己手上,全不顧大多數人(真正的中間階級)日益相對貧困化。它冒用“中產階級”這一名號,是因為該名號能使它的大肆斂財和奢侈消費顯得名正言順、心安理得。
衛君問政,子曰:必先正名。名不副實,則名存而實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