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鳶:中國開始向德國出口高端機床的這個帖子中有一個回帖是這樣的:Jen:我不是老板,但是參與很多臺機床采購的決策。我可不同意,它又勾起了我的口水。好久沒發貼了,今天一口氣寫了這么多,我看就當主貼發了吧。
唐鳶網友帖子中的討論我總結了一下,主題話題有三個,分別是:1、國產機床好不好,好在哪,差在哪。2、要當老板建廠房,你買誰的機床。3、齊重的這臺大型機床怎么樣。
關于這些問題,個人有一些不成熟的觀點和見識,在此和大家分享、交流,其中的錯誤希望大家給予指導和糾正,其中不免偏激的話語可能是由于一時的沖動打字出來,希望大家批評的同時包涵、海涵。
帖子中,關于中國的裝備制造業,那些個缺乏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的話語誰都會說,舉例子說車門關不上哐當哐當響誰也都會講。真實嗎?真實。反映的是行業的真實水平嗎?我認為,不是。
關于在機床下游廠家做設備采購,選不選國產機床,在決策上,考量的因素往往在于這些:
如果是船舶、航空制造、能源等大型設備制造行業,那么這些行業的生產產品的利潤空間大,對價格的敏感性并不高,選擇長期以來品牌印象好的國外機床設備是普遍的,外國人玩得起,各種配套服務鏈條不受制裁也方便供給。
如果你并非為這些高利潤行業服務,而是作為通用機械、工程機械等中小型制造企業以及為這些企業配套的零部件供應商的話,那么如果你不選擇國產機床,那么你不大可能是在國內工作。如果你是為這類企業工作并且在國內,那么祝賀你,你一定是在由財政部年年變相補貼的、并且一定與外資有合作關系的制造產業鏈上的國企或大型零配件民企工作(為什么這么講,我計劃在《2、要當老板建廠房,你買誰的機床》中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是為這類企業工作,但不在國內,那么我要說,你所謂的建議其實影響權重不大,即便中國貨做到頂端,除非合資或是二流國家的廠,否則外人的這條產業鏈也寧可被擠壓破產也不會買一臺中國貨。
從宏觀消費市場上來講,世界機床行業的消費情況雖然2000年以來的市場規模一直在發展,但在2008年到2009年間,國際市場萎縮了30%,到今年依然沒有恢復2008年的水平,其中,只有一個地方例外。
從2000以來至今,中國機床消費市場的平均復合增長率為32%,08年以來金融危機期間整體消費市場也沒有萎縮過。到2010年,全球其他機床市場消費和產值的合計也就比中國相應的指標多一些。
中國機床市場已經連續N年保持第一:生產第一(刨去德國日本,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也不足中國產值的1/3)、消費第一(德國、日本以及全球所有國家加起來,也不足中國的消費規模)。
說了這么多話,總結成一句:就機床行業、消費市場來說,最有發言權、世面見的最廣的、最有判斷力的,要看國內,要問中國人。
那么回到這個主題:1、國產機床好不好,好在哪,差在哪。2、要當老板建廠房,你買誰的機床。3、齊重的這臺怎么樣。
1、國產機床好不好,要份類來看:
【1】在中端、低端機床領域,中國國產機床完全具有優勢,并占據市場主導、壟斷地位。
1)在工作環境上的問題:有人說那為什么國內那么多廠成天要維修員來修?回答:國內哪一個機床使用工廠做到了向國外單位那樣對機床進行維護保養的工作?廠房不恒溫、不清潔、空氣粉塵不達標、能不換機油就不換機油,能轉一天就轉一天,憑啥要求國產機床在這種環境里和國外機床保持一樣的穩定性?日本、歐洲的機床到位后你家地面不清潔、空氣粉塵不達標你看看人家給不給你派人調試?2000年以前的國家啟動的863計劃中,關于機床行業的要求上,對目前所謂的中端、低端機床做過殘酷工作條件下的嚴格的疲勞測試,在當時國內通過的企業已有2、3家。對國貨與外貨的比較最起碼在客觀環境上要保持一致條件吧。
2)在技術性能上的問題:由于中端、低端機床在結構、質量上的先天條件,中外同類產品在性能是沒有任何差距,以一臺普通臥鏜為例,刀頭轉速不超過8000轉,工作臺不大于1.5米,立柱固定、下滑座行程不超過5米(我都已經往高里說了),二戰時期的技術已經可以滿足今天的精度需要。當今中國對此種機床的生產早已以每年上萬臺計數,在規模效應的和成本優勢的條件下,在沒有質量優勢的情況下,一臺動不動就4、50萬的同類國外機床如何與價值30萬以內的國產機床競爭呢?
【2】在高端機床領域,中國國產機床和外國同類產品相比到2011年,在核心零部件水平上,目前還存在差距,但請領導們放心。
什么是機床制造的核心技術?控制系統、鏜桿、刀頭,沒了。刀庫、頭庫、直線電機、大小鑄件都可以外包周邊地區的生產廠,沒有啥技術含量,剩下的就是控制系統、鏜桿、刀頭。
控制系統中國一直是弱項,沒啥話說,業內也有進展,并已經擴散到高端國產數控機床領域,這個不細說了,有一些項目,明后年看成果。
鏜桿的制造難點在于大型化,小鏜桿質量小,自重就小,在水平主軸的臥鏜結構上同心率水平對中國人來說早已攻克,立式結構的更沒有問題。但大鏜桿自重大,自身重量所產生的形變就會壓彎鏜桿,從而報廢。為了獲得這種級別上的精度,可能需要采取100多道工序進行技術處理,這個就是核心制造能力。個人估計全國有6家廠具備這個能力。
刀頭也一樣是個高難度核心部件,到今年為止,對于大多數廠的高端產品來說這依然是個外購部件。但我知道某些試驗已經取得了工業化級別的成功。這里僅說,一個國外頂級的刀頭部件,如果你對他有救命之恩的話他“只”要你50萬。如果這個部件在N年(實在是商業機密,不敢講,只能說大家可以盡情樂觀想象)有人實現國產化。那么我們的產品的利潤空間就會大增。
累死,接下來我們說第2個主題,“要當老板建廠房,你買誰的機床”,各位大牛,借口水喝。
土鱉抗鐵牛!
所以我才飛好遠:【又跑偏了】和大家交流一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大概面貌
所以我才飛好遠:【大結局-下】新年賀禮: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制造業究竟是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