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國民黨抗日評價
首先,我們看一看毛澤東是如何看待整個國民黨的,他說“國民黨是一個復雜的政黨。它雖被這個代表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層的反動集團所統治,所領導,卻并不整個兒等于這個反動集團。它有一部分領袖人物不屬于這個集團,而且被這個集團所打擊、排斥或輕視。它有不少的干部、黨員群眾和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團員群眾并不滿意這個集團的領導,而且有些甚至是反對它的領導的。在被這個反動集團所編制的國民黨的軍隊、國民黨的政府機關、國民黨的經濟機關和國民黨的文化機關中,都存在著這種情形。在這些軍隊和機關里,包藏著不少的民主分子。這個反動集團,其中又分為幾派,互相斗爭,并不是一個嚴密的統一體。把國民黨看成清一色的反動派,無疑是很不適當的。”
1:“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幾個月內,就把東三省占領了。國民黨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2:“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國民黨內的一派愛國分子,又一次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率領十九路軍,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一九三三年,日本侵略者進攻熱河、察哈爾,國民黨內的又一派愛國分子,第三次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并和共產黨合作,組織了抗日同盟軍,從事抵抗。但是一切這些抗日戰爭,除了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其他民主派別和海外愛國華僑給了援助之外,國民黨政府根據其不抵抗政策,是沒有給任何援助的。相反地,上海、察哈爾兩次抗日行動,都被國民黨政府一手破壞了。一九三三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的人民政府,也被國民黨政府破壞了。”
3:“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這一個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4:“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國民黨戰場的戰略性的進攻,逐漸地將其主要軍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區戰場;同時,針對著國民黨政府的失敗情緒,聲言愿意和它謀取妥協的和平,并將賣國賊汪精衛誘出重慶,在南京成立偽政府,實施民族的欺騙政策。從這時起,國民黨政府開始了它的政策上的變化,將其重點由抗日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這首先表現在軍事方面。它采取了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保存軍事實力,而把作戰的重擔放在解放區戰場上,讓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它自己則“坐山觀虎斗”。
5:“從一九三九年起直至一九四三年秋季為止的五年之內,國民黨政府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分裂國內的團結,造成嚴重的內戰危險。震動中外的“解散”新四軍和殲滅皖南新四軍部隊九千余人的事變,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內。直到現時為止,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軍隊進攻的事件還未停止,并且看不出任何準備停止的征象。”
6:“到一九四三年,侵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和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為解放區軍民所抗擊;國民黨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日軍的百分之三十六和偽軍的百分之五而已。”
7: “ 一九四四年,日本侵略者舉行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了,國民黨軍隊表現了手足無措,毫無抵抗能力。幾個月內,就將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廣大區域淪于敵手。僅在此時,兩個戰場分擔的抗敵的比例,才起了一些變化。然而就在我做這個報告的時候,在侵華日軍(滿洲的未計在內)四十個師團,五十八萬人中,解放區戰場抗擊的是二十二個半師團,三十二萬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六;國民黨戰場抗擊的,不過十七個半師團,二十六萬人,僅占百分之四十四。抗擊偽軍的情況則完全無變化。”
“還應指出,數達八十萬以上的偽軍(包括偽正規軍和偽地方武裝在內),大部分是國民黨將領率部投敵,或由國民黨投敵軍官所組成的。國民黨反動分子事先即供給這些偽軍以所謂“曲線救國”的叛國謬論,事后又在精神上和組織上支持他們,使他們配合日本侵略者反對中國人民的解放區。此外,則動員大批軍隊封鎖和進攻陜甘寧邊區及各解放區,其數量達到了七十九萬七千人之多。這種嚴重情形,在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封鎖政策下,很多的中國人外國人都無法知道。”《毛澤東選集》第三卷——《論聯合政府》。
從這里可以看出,毛澤東對國民黨在中國抗日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看法,但從沒有否定國民黨從始至終不抗日,從沒有否定國民黨全體不抗日,毛共本身就是從最初的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再到迫蔣抗日的歷史轉變。
有詩為證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1943年3月
毛澤東
外侮需人御,
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
勇奪虎羆威。
浴血冬瓜守,
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
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國民黨200師師長,在緬甸抗擊日軍的戰斗中犧牲,年僅38歲。在東吁保衛戰中,殲滅日軍5000多人,4月解救日軍圍困英軍7000多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