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點“文化”的油
——讀易中天先生博客
作為一個草民,自然跟文化難攀高枝,而且,這文化的內涵深不可測,外延漫無邊際,豈能為草民之類所熟知一、二,依我看連略知一、二都也難。大家如易中天先生,恐怕也難說是一位文化全才,這並非輕瞧于他,相反是實事求是地尊重于先生。草民雖不懂文化,然一般性的禮貌多少還是懂一點的。
《南方都市報》王記者的提問似乎有些促狹,2012年
能否成為“文化元年”,什么意思?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是很深很深的——這是草民從別的大家那兒讀來的,大抵不會有錯,進而還讀得,尤其是經過毛澤東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并傳承、發揚光大這一段,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已經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要大繁榮大發展的依舊是屬于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所以,何來“元年”一說呢?易中天先生卻回答得模糊,“我不知道”,其實應該是知道的,也一定知道的;倘若真“不知道”,那就不是謙虛,而是有別的原因了。
盡管易中天先生說“我不知道”2012能否成為“文化元年”,但還是以一個文化人的責任感,發表了“文化要想大發展、大繁榮”的深刻的個人觀點,以及具體的做法。他認為,“文化這東西”是“養”出來的,實現“二大”故靠養成而不靠抓(建設)。于是,就有了下面易中天先生的“文化養法”。
大家到底是大家,把禽獸的養法套用在文化的養法上,以為“文化更該放養”,因為圈養的禽獸“都不如放養好吃、值錢、受歡迎”。他在此提“圈養”和“放養”,是一時之念,還是一貫的思路?隨便地猜度與議論會讓人覺得太隨便,但討論一下則也無不可。所以,讀下去才能見其心底。
易先生說:“文化要想大發展、大繁榮,就得‘放水養魚’。”“只能放沒受污染的‘江河水’。”由此他提出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最需要的“三寬”:寬容的態度、寬松的環境和寬闊的領域。至于態度要寬容到何等的程度,環境要寬松到何樣的松度,領域要寬闊到多少平方公里,易先生并沒有明說,足見易大家的高明睿智。本小文不是“批判文章”,所以接下去就只得自說自話了。
易中天先生應該明知一個基本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文化等等領域都是自由“放養”的“大草原”,大草原比江河不會狹小吧,論寬容、寬松和寬闊,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第一,宇宙之首;可“放養”出來的“文化之牛羊”究竟如何呢?是什么呢?難道是《紅太陽的隕落》、《把毛澤東還原成人》、《炎黃春秋五十年》、袁騰飛的瘋狗吠日以及怨婦訴苦般的“傷痕文學”?還是大紅大紫于東西南北的《品三國》?所以,“放養文化”有時候就是“垃圾文化”的代名詞;也正是因為太寬容、寬松和寬闊了,才使得聰明超常的易中天先生膽大如牛地說了“誰對茅(于軾)先生不敬就不是人”的蠢言瘋語,而一旦遭到全國眾多義士的反駁、批判,卻又反過來指責不寬容、不寬松和不寬闊了;這是哪家子的混賬邏輯啊?反毛“有膽有功”,愛國“有錯有罪”,也恰恰正是“特別是”時代對文化的“態度、環境和領域”太寬容、寬松和寬闊的緣故。整整三十余載來,我們能從書庫里拿出幾部傳世名作?能上演幾部為全國人民所普遍接受,堪稱經典的戲劇大作?“放養”了幾十年,非但沒有養成跳龍門的鯉魚,倒是養出了許許多多的“泥鰍烏魚王八螃蟹”,故“放養文化”得有前提,其中約束是免不了的,易中天先生,該去讀一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了。只要中國還叫社會主義國家,就由不得頭戴“文人”帽子的歹徒們信筆信口胡來,廣大的人民群眾堅決地不答應!
易先生很調皮,把抓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隱喻為“圈養”,這就顯得一名文化大家失去了一點風度與氣度。瞧一瞧今日之中國,“和諧社會”的道德素質如此的邋遢不堪,不“抓”還成嗎?再說這“抓”,也不是由公安部來負責狠“抓”,因此根本無需著急,憂心忡忡地發出“三寬”的呼吁。
“特別是”封殺了紅色經典文化,而對封建的、反革命的、腐俗的和洋殖民文化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提供了寬松的環境,敞開了寬闊的領域。“精英”專制集團揮舞著“改革開放”的大棒,一副歇斯底里的摸樣,好可怕,好狠毒哦。
但是,真正的革命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蘊藏于民間,她可能被壓制于一個時段,卻絕不會沉寂于永遠。易中天先生不會沒有看到,在號召“抓”和呼吁以“三寬”“放養文化”之前,中國人民已經在重舉文化大旗了,這是在毛澤東、魯迅旗幟下興起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振運動,她如同滾滾的江河洪流一般,必將蕩滌一切妄稱“文化”的污泥濁水,建造起一座屬于人民大眾的文化樂園。如此,草民就能揩一點文化的油了;須知不懂文化而被人忽悠,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2012.01.15
附:易中天先生原文(及其部分跟帖)
放水養魚2012.01.13 20:03:00 標簽:雜談
易中天博客(被推薦篇)
——答《南方都市報》記者王晶
2012,能否成為“文化元年”,我不知道。但作為中國公民,是樂觀其成的。反正現在上上下下、全國各地,都在“抓文化”。抓一抓,可能要比不抓好。 不過文化這東西,不是“抓”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它靠的不是“建設”,而是“養成”。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抓手”,而是“養法”。養法也有兩種: 圈養和放養。圈養省心,也省事,來得還快。可惜圈養的雞(及其蛋),還有牛和羊(及其奶),都不如放養好吃、值錢、受歡迎。禽獸尚且如此,文化,就更該“放養”吧?
因此,文化要想大發展、大繁榮,就得“放水養魚”。而且,還不能放“純凈水”甚至“自來水”,只能放沒受污染的“江河水”。江河水是渾濁一點,可惜“水至清則無魚”。由此可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最需要的,就是寬容的態度、寬松的環境和寬闊的領域。我們原本就是智慧的民族,有著豐富文化遺產,也不缺乏創造力。只要有此“三寬”,把水放足了,定能養出大鯉魚,還能跳了龍門。
文化需要合適土壤才能發展,49年后我們只有迎合D的文化,沒有真正的人民的文化。
文也有文明和非文明之分.沒有正確的理念,搞出來的東西也一定是非文明的.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是毛主席說的,指的就是那些沒有正確理念的文化人.
文化不一定是一種知識,她是一種長期的生活沉淀,通過一個民族表現出來。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她可以以最通俗和豐富的形式來表現和記錄一個民族的文化。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很多值得贊揚和學習的文化,但也有糟粕。我們需要的是總結和反思,不能走極端,要么自大,要么自損,要么自卑,這些都是要不得的文化
不懂文化具體指什么,中的吃,穿,住,行都是文化負載體的話,那么還要培養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住,還是怎么行?文化需要特別培養嗎?另外道教,佛教,中醫算不算文化范疇,那么這些東西難道還值得鼓勵嗎.所以為丟棄這些糟粕,我情愿做個沒文化的人
易先生關于文化的“放水養魚”的議論,很有見地,完全贊同。
易兄,你讀讀《禮記》,看看正史再來發表大論。看看道德敗壞的社會后果和民族傷害是什么。
2012年是新版文化大革命式的、大躍進式的政治文化元年。
易老師我可以告訴你:2012,肯定不能成為你心中的“文化元年”,這個我知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