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善政
晨星
·
2012-01-16
·
來源:烏有之鄉
善政,妥善的政策,而非善意的政策。古書上曾說,“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又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意思是這樣的,你說你有治國的良方,那么我說它唯一的標準就是能不能讓百姓休養生息,如果政策不對頭,那就會產生不斷的人禍和動蕩。然而,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政策的最根本特點是其階級性。在階級壓迫和養民二者之間做一個妥善取舍,是自古以來的難題。善政,難啊。
要實行善政卻留下惡名的人很多,最典型是王莽。王莽為了防止奴婢增多影響國家勞動力,規定奴婢為“私屬”,“皆不得買賣”。為了削弱土地兼并而頒行王田制,然而,王莽沒有想到的是,這不僅沒有解放奴婢,反而把占有奴婢作為制度給固定了下來。為了限制商賈兼并及物價波動,制訂了“五均六筦”政策。搞五均六筦的初衷是為了“齊眾庶,抑兼并”,是為了限制富商大賈的投機兼并活動,使他們不得操縱市場隨意盤剝下層人民,以保證人民生活生產所需,同時還能增加官府的財政收入。然而,王莽沒有想到的是,“五均六筦”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張長叔等人,都有家資千萬。這些人有了特權,便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同時,他們還同商人勾結,狼狽為奸,使下層人民遭受更慘重的盤剝。王莽在他執政前后,還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由于錢幣的比值不合理,貨幣的重量與幣值關系也不合理,貨幣改革同樣不成功。關于王莽改制的失敗,后人是有多種評論的,但大都歸于指責。有說他是陰謀家的,有說他是理想主義的,有說他操之過急的。歷史學家葛承雍的評價我想算是中肯:王莽已經看到西漢后期危機的根源,改革主要針對大地主階層,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但結果卻變成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因此成為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舉例來說,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王莽的失敗,在于政非善,用非人。
因善政而留下美名的也有很多。如蕭規曹隨,曹參真是無為清凈,垂拱而治。然而我們的時代卻不允許這樣,我們需要的是張居正那樣有雄才大略和治國鐵腕的人物。1989年的時候,有人說,對待腐敗是手軟了一點,但廣大干部還是好的。時至今日,已經全民腐敗。貪官污吏制定政策,再由貪官污吏來執行政策,我們也到了王莽“政非善,用非人”的地步。
政非善,用非人,我們隨便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拿醫改來說吧,國家每年投入上萬億,小百姓照樣看不起病,那些補貼大部分被醫療戰線的天使們分而食之。拿農業領域來說吧,農民的菜爛在地里沒人要,市民在超市嫌貴舍不得買,國家每年補貼農業上萬億,18億畝耕地紅線卻越來越危險,財政、農資、水利等戰線的公仆們還在搖旗吶喊,讓補貼來的更猛烈一些吧!再拿法律領域來說,一個小小的醉駕如刑,都有多版本的解釋。公安說,醉駕一律立案;法院說,醉駕并非一律構成刑事犯罪;檢察院說,醉駕案證據充分將一律起訴。這是什么意思?公安可以拿著雞毛當令箭,強化了權力地位,法院掌握了審判彈性,檢察院掌握了證據的取舍權,一句話,不同的解釋都是早為擴大本部門的尋租空間做準備。同樣的醉駕,有人被判刑,有人被起訴,也有人僅僅是被立案而已。所謂的善政,不過是善意的政治意向罷了。政策越多,被人鉆的空子越多,最后善政變成惡政,豈不讓人痛惜。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政不在多,能善則靈。望世人思之。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