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特納訪華留下三個疑題
2012年美國大選熱身在即,1月11日,美國財長蓋特納訪華,讓人們對于迷霧重重的中美關系,引發了更多猜想。
圍繞中美經貿往來的恩怨種種,總是霧里看花,正好比眼下美國選戰即將開鑼,如果美國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那么國會的耐心很可能會消耗殆盡,全球貿易戰一點即燃。但若換一種維度,白宮謀求連任,需要中國市場的支持,從而中美互相示好、攜手共譜和諧篇章這樣的想象也不是沒有可能。
“強制履約行動組”
蓋特納此次北京之行,雖主要為經貿而來,政治意味卻甚濃。今年恰逢美國大選年,蓋特納的一項重要任務,即是為奧巴馬總統連任鋪路。在奧巴馬政府制定的出口倍增計劃中,中國市場不容忽視。廣袤的中國市場,對于正在尋求連任的奧巴馬來說至關重要。
但參照以往規律,每逢美國大選,都難免拿中美兩國的貿易問題來做文章。據美國媒體報道,奧巴馬政府近期打算成立一個“強制履約行動組” (Enforcement Task Force),來落實美國的貿易規則。雖然這個工作組的名字并不針對中國,但熟悉該事務的消息人士稱,其目標正是針對中國,監督中國可能存在的貿易及其他商業違規行為。這個小組成員將來自政府各部門,其中包括美國財政部、商務部、能源部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預計奧巴馬將在本月底發表國情咨文前后宣布這一舉措。
這一帶有濃厚政治意味的部署,對中國來說已不陌生,在共和黨人的選戰中,中國早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此次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馬薩諸塞州前州長羅姆尼就已經明確表示美國需要對中國展示更加強硬的態度。
而“強制履約行動組”的設立會不會開啟美國今年新一輪貿易挑釁的序幕,這才是中國真正的關切所在。
過去10年,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對象,中美緊張狀態也持續了10年,太陽能電池板事件無疑是緊張狀態的升級。繼紡織品、彩電、鋼管、家具貿易摩擦案之后,中國輸美的輪胎、太陽能光伏產品等高新科技產品已經成為下一個目標。
據美國媒體消息,美國可能于今年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征收關稅,盡管美國的購買商正盡力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盡管這些貿易摩擦的貿易額不足貿易總額的5%,但是由于中美之間的貿易額之巨,貿易摩擦仍呈現常態化趨勢。實際上,盡管中國加大了進口,推行貿易平衡戰略,但中美之間的國際分工格局一時難有變化,未來的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局面也難以打破,而這種貿易摩擦也不會消失。
匯率之爭:美國已黔驢技窮?
相比前幾次訪華,蓋特納此次幾乎對人民幣匯率問題避而不談,這被外界解讀為一種示好。盡管緣于政治考量,白宮的對華態度常有松動。但在美國國會,“中國操縱匯率”的聲音不絕于耳。
總部位于華盛頓的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期發布報告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目前仍比公允水平低24%。中國通脹壓力逐漸緩解,再加上有跡象顯示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因此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以給國內經濟降溫的動力有所減弱。
但美國仍努力運用雙邊和多邊外交手段讓中國政府相信,允許人民幣升值符合中國自身利益,并尋求爭取20國集團(G20)成員國以及東盟的支持。
美國國內的競選活動也適時地為政府增添了一個談判工具:以“匯率關稅”相威脅。2011年底,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在評估進口商品的定價不公平程度時,估算商品生產國貨幣被低估的情況,以便加征所謂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緊急關稅。幾乎所有有望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共和黨人都表示支持該法案。
但白宮的態度似乎只是利用該法案虛晃一槍,它一方面認同該法案的宗旨,另一方面含糊地表示擔心該法案是否符合世貿組織(WTO)規則。這種微妙的立場激怒了眾議院中的共和黨領導層。他們表示要頂住民主黨施加的壓力,不在眾議院就類似的法案進行表決。
事實上,美國當地媒體也承認,一旦類似法案生效,只會讓那些主張擴大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的中方部門(比如中國央行)陷入不利境地。會引來中國其他部門和機構更大的反彈。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總法律顧問蒂姆·賴夫曾對媒體表示:自從爭端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以后,到目前為止,在50%左右的情況下,中國在案件實際進入爭端解決程序前就會主動采取行動、履行義務。
但是,入世十年,容易摘的果子已摘完,一些相對好取勝的案子已經提交,因此,未來的美國訴訟行動很可能更加困難——特別是因為中國在補貼和監管操作方面缺乏信息透明度。美國政府最近向WTO起訴,稱中國政府未能提供補貼方面的必要信息,但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沒有多少可用的手段。
難堪的赴美投資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都在不遺余力地敦促美國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創造更多機會,這本應與此次蓋特納訪華尋找更多資金的初衷不謀而合,但這些年在實際行動上,美國方面卻一直顧慮重重。誠然,美國需要資金,需要就業機會,但對于中國來勢洶洶的收購和上市等動作,美式保護主義慣有的“擔心技術轉移”、“泛化的國家安全”、“擔心中國成為潛在對手”都能成為借口。
根據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系中心等機構發起完成的研究報告《敞開美國大門——挖掘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紅利》,從2003年到2010年,共發生244起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金額達到116億美元。
然而,中美之間的投資逆差一直驚人。相對于美國在華投資高達近700多億美元,2011年,中國在美國的總投資才剛超過48億美元,在這個數字上,中國只能與新西蘭和奧地利等國為伍。
而且對于這些赴美投資的中國公司來說,投資像美國這樣的市場,多是出于獲得大宗商品、技術與品牌——或者只是為了獲得比持有美國國債更高的回報率的渴望。
這兩年來,中國企業一直在調整著自己的重心。如今,它們在尋求提高生產率、改善設計與配送方面取得了深遠的進步。那些仍對聯想收購IBM旗下ThinkPad筆記本電腦業務、 或者中海油(CNOOC)185億美元競購加州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交易失敗心有余悸的分析家們,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
然而,對這些中國公司來說最難克服的,既不是中國制造要如何“入鄉隨俗”的問題,也不是繞不開的美國政治和游戲規則,而是美國對于中國投資的安全關切,在這一方面,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的審查經常取得一些高調的勝利。由于涉嫌與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存在瓜葛,2010年,華為(Huawei)收購美國資產的努力遭遇了挫折。2010年,華為同意放棄其對美國初創企業3 Leaf的收購,交易金額僅為區區200萬美元。該委員會還敦促中國企業改善公司治理,并讓自己與政府保持距離。
這樣一來,美國有時難免會給外界留下這樣的印象:中國資金不受歡迎。隨著近兩年歐美金融界疲軟,中國金融界屢屢出手,加大海外抄底收購的步伐,在美國也頻頻受阻。2011年上半年,東亞銀行突然宣布將美國業務(僅包括紐約和加州的13家分行)80%的股權出售給中國工商銀行。然而此筆交易直到現在還押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手里等待審批,沒人知道何時會有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