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制”不是頂層設計?
1月12日,人民日報記者《對話胡曉義:社保如何更給力》一文被各大網站廣為轉載。該文通過對話形式,解答了有關養老保險全面覆蓋、縮小群體間不合理差距、以及“空賬”等問題,應該是中央部門對養老保險政策作出的一次較全面的詮釋和梳理。
《對話》中有關“全民養老”、“八連調”和隨經濟發展逐步增加新農保、城居保的待遇水平等內容是很得人心的,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有關“雙軌制”問題上,記者有反復的提問,胡曉義副部長也有耐心的解答。然而,副部長的解答并不能令人很滿意。眾所周知,人們詬病已久的退休金“雙軌制”是有特定含義的,它特指企業退休人員和公務員的退休金的來源、發放渠道、實際水平的不一致,造成個人繳納和不繳納保險金的差別、同處在養老階段的人所實際領取養老金數額的較大差別。這個問題是現階段社會不公現象的重要表現之一,它使得社會矛盾被人為復雜化,降低了公務員乃至人民政府的信譽,是與我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相違背的。
副部長的談話對這個特殊概念有顧左右而言他之嫌,有幾處還真不能讓人立即深刻領會,也有必要“對話”副部長。如記者說到,近幾年,不同群體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終待遇的差別,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社會保障本身應促進公平,而現在不同程度存在的“雙軌制”則擴大了不公。對此,副部長說:“社會保障屬于上升無止境的剛性需求。當制度安排嚴重缺失時,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當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會強烈起來,自然會出現群體間相互攀比現象。”再如,記者問到,“大家還是覺得步伐慢了點,為什么不能盡快‘并軌’呢?”回答是:“為什么不一下子統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穩步向前推進。養老保險是管幾代人的長遠制度安排,又涉及復雜的歷史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否則,倉促上陣,難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歷史遺留問題。”
“當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會強烈起來,自然會出現群體間相互攀比現象。” 這里首先有一個邏輯錯誤:在沒有“制度”時,職工和干部的退休費差不多,而“制度”健全后,反而出現了工人向公務員“攀比”現象,那是不是說“制度”的建立就有問題?其次,將那些為社會公平公正奔走呼號、為“雙軌制”抱不平的行為視作“攀比”,這本身是不是一種正義?
如果從1996年算起,雙軌制已經實行16年了。再加上此前的“特困”,許多大型國企常年不發退休費,這近20年時間豈止是朝朝暮暮?一代曾經被祖國“光榮”過的工人階級,從一窮二白開始,到國家的繁榮昌盛,他們最后“享受”了特困和雙軌制20年,還能有幾個20年耐心等待“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
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本身是經過許多精英們“頂層設計”的。就是這個“頂層設計”,才設計出了“雙軌制”。在“雙軌制”下,許多老者已經離我們而去,那些活著的人們,并不指望享受什么“成果”,需要的,僅僅是原本應該屬于自己的退休生活。僅僅這一點需要,也必須等待“全面、穩定、深思熟慮”?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固然重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公平問題是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信仰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嘛。雖然“養老保險是管幾代人的長遠制度安排”,但眼下這一代怎么辦?一個負責任的制度首先要向當代人負責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