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掠奪已遠遠超過老牌帝國主義(續一)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毛澤東同志誕辰118周年而作
元澤華
二,新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掠奪已遠遠超過老牌帝國主義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事實便能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一)高盛集團對金融等領域的掠奪
高盛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立亞太地區總部,又于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后,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并在中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以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占據領導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包括:中國移動通信于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規模最大的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于2000年3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9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于2002年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26.7億美元;平安保險于2004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于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億美元,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國交通銀行于20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資22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國有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于同年進行的后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2006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9.8億美元快速建檔發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9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中國牽頭經辦了40多項大型的債務發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他地區一樣,高盛在中國市場同樣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絡向客戶提供策略顧問服務和廣泛的業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中國交通銀行20%股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的石油資產等等。
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江涌在“看美國高盛集團在中國的罪行”一文指出:
1、世紀金融大危機不僅重創了美國,更重創了世界。作為金融資本主義圖騰的五大投資銀行,作惡多端、罪孽深重,不論是依照市場規律還是道德標準,五大投行理當全死,而且還死有余辜。但是,在美國政府的全力救助下,作為華爾街“最賺錢的機器”――高盛與摩根斯坦利,一起搖身一變,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不僅得以保全,而且還在積蓄能量,有可能在未來國際金融市場更加“囂張”。以高盛為代表的美國投資銀行,是美國金融霸權的重要爪牙。在自由市場經濟的旗幟下,美國犧牲了雷曼;但是當自由市場經濟威脅美國霸權手段時,美國毅然決然選擇了干預。高盛這個“華爾街最詭秘的投行”,自1994年進駐中國以來,于中國市場積極布局,不僅賺取巨額壟斷利潤、控制主導中國的相關產業,而且誤導我國政府與企業經濟決策,涉嫌危害中國經濟安全。
高盛進入中國市場后,迅速創造令國內外同行羨慕不已的眾多“第一”,甚至“唯一”: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ZF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售項目的國際投行;第一個外資機構投資中國金融企業股份(平安保險,1994年);第一家獲準交易B股的外國證券公司;第一批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第一次成功地使中國通信、中國航空、金融以及石化行業踏上民營化和公開發行之路的外國證券公司;第一家中標處理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外資機構;第一個組建合資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中國不良資產的外資金融機構等等。高盛將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資金用于在華公關,主攻目標就是政府高官與國企高管,這是高盛在華后來居上的重要原因。
2007年高盛稅前收入第一次有超過一半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其中中國是高盛收入增長最快的市場。像在美國本土市場一樣,高盛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充滿了神秘色彩,令人質疑。
2、鉆法律漏洞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2004年12月,中國證監會批準高盛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成立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恰逢其時”地在一輪牛市開始之前介入了中國證券市場。
根據《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的規定: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不得超過1/3。高盛名義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高華擁有67%的股權。但是,高華是由高盛借款1億美元組建的,另一出資人高盛的重要客戶聯想集團則只是扮演“掩護”角色。高盛高華證券近乎100%是高盛控股,這是業內早已公開的秘密。而且有報道顯示,監管機構對高華證券與高盛高華證券的組建的內幕心知肚明。在高盛高華成立之初,雙方協議規定,高盛集團具有“選擇權”,即擁有收購相關中方持有的股權的權利,一旦監管環境允許,馬上就能控制高華證券。而且高華證券成立的注冊資金均為“待繳”。
事實證明,高盛曲線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策略非常高明,不僅取得了一家中國投行的管理和財務控制權,而且一舉奠定了高盛在中國境內大型投行項目的主導地位,創立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平安保險、中興通訊、交通銀行、中國石油(后續股票發售)、中國銀行、中海油海外上市等具有全球影響的皇冠級IPO融資項目被悉數收入高盛囊中。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高盛高華的審批只是個特殊個例,個中緣由在于高盛為幫助海南證券重組“捐款”,捐出的5.1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償還海南證券挪用的客戶保證金。發人深思的是,高盛的捐款雖然緩解了當時中國問題券商處置的燃眉之急,但這家只是形式上合乎中國法律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卻享受著“超國民待遇”。
3、以隱形渠道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
2001年初,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的不良資產的國際拍賣,2001年12月高盛中標。2003年,高盛與華融成立合資公司――融盛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了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及地產資產組合。同年,高盛與華融資產和長城資產簽署的近百億元的不良資產處置協議中,約50%屬于地產不良資產。通過處置不良資產,高盛悄悄地進入了中國尚對外資限制進入的房地產市場。
4、積極參與炒作人民幣升值活動
2003年以來,國際炒作人民幣幣值低估,施壓人民幣升值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大量熱錢由此紛紛涌向中國,房地產是熱錢棲身的重要領域。擅長投機的高盛當然不會坐失良機,2005年底,向21世紀中國不動產公司注資2200萬美元,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2005年,在上海以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凱德置地有限公司的百騰大廈(商業寫字樓)用于出租,成為上海成交價格最高的地產買賣,直接拉抬上海房地產價格;2006年10月,高盛以7000萬美元買下了上海虹僑花苑酒店式公寓。當時就有專家評論,高盛進入商業寫字樓與高檔住宅市場,很可能是進行短線炒作,將因為人民幣升值而獲利。
5、通過對國有骨干企業債券主承銷等渠道,掌握中國重要行業的商業及戰略信息。美國大型投資銀行都有自己的情報部門,研究能力驚人,信息采集、處理、分析的能力超乎想象。一家大型投資銀行對于經濟信息的處理能力遠遠超過一個普通國家的水平。在高盛等境外機構的游說下,中國大型骨干企業紛紛于海外上市、引進戰略投資或海外并購。而企業海外融資必須請外資中介服務機構(包括投資咨詢、審計、評級等)進行全面、徹底的“家底盤查”。凡是經過外資中介機構“周密服務”的,都近乎無秘密可言。
高盛因為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突出地位,在中國大型骨干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一直扮演關鍵角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與中化等中國石油巨頭,在股份配售承銷、賬簿管理、海外并購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關美國金融機構的“周密服務”。如此不難發覺為什么美國對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為什么國際金融炒家總能輕易利用“中國因素”進行成功炒作。當然高盛介入的中國戰略行業遠不止石油。
6、2001年,高盛收購了中國三大綜合固線電信服務公司中國網通價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其他如金融、汽車、大眾傳媒、醫藥等行業高盛早就染指,而且無一例外都是龍頭骨干企業。
7、更值得關注的是,高盛還擔任一些省政府的財務顧問,多次在中國ZF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上面提到的德勤從1993年開始,就作為項目顧問參與××部制定中國會計準則,此后長期協助該部推進此發展方案。而高盛與德勤等會計師事務所都有著緊密的業務合作,因此美國機構對我國中央及重要地方的財政運行狀況相當清楚。近年來,高盛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與國家統計局等相關部門事后發表的報告數據,經常出現驚人的一致,有時連小數點后數字都分毫不差!
8、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問題重重
因內訌,摩根斯坦利暴露出在中國不良資產處理中的利潤達到900%。在中國不良資產處理上,高盛比摩根斯坦利更加活躍,因此國內外輿論也不斷懷疑高盛存在內幕甚至欺詐交易。
9、操控股市
2006年7月20日 ,高盛全資子公司Delaware投資9615萬元持有西部礦業10%的股份,每股約為3元。到2008年7月上市交易時,高盛以不到1億元的投資成功套現70億元。業內人士質疑,高盛先簽約后注冊的做法涉嫌編造虛假合同,因為Delaware于 2006年7月24日 才在美國特拉華州成立注冊。就在與高盛簽約注資前,西部礦業其他投資者(如維維集團等)的股權轉讓價格每股為7~元。轉增和送紅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礦業的股權,從3250萬股猛增至19230萬股。高盛大規模減持之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A股市場雪崩,西部礦業股價亦從歷史最高價68.5元最低跌至5.30元,許多人認為高盛是在割肉大甩賣。實則不然,高盛持股西部礦業1.923億股的全部投資成本只有9610萬元,以減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計算,單單西部礦業5%股權減持就已全部回收投資,且取得了投資回報高達974.3%的驚人暴利,而此時中國股市的投資者卻是傷痕累累、哀鴻遍野。
2005年2月,高盛、英聯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向無錫尚德投資近8000萬美元。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之后,高盛獲得超額回報。
巴菲特有意增持比亞迪股份,去年9月29日,巴菲特投資18億港元買進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今年7月30日,中國監管層最終批準了這一交易,巴菲特正式完成入股比亞迪。而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的一枝獨秀,也促進了比亞迪的汽車業務一路攀高,巴菲特他老人家不到一年狂賺了103.5億元!嘗到甜頭的“股神”表示有意增持比亞迪股份。在比亞迪股份發布的200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顯示,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增長了近一倍,其中汽車業務收入大增133%。而在股神的推動下,王傳福也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10、配合美國對華政策的需要,引導、誤導中國經濟決策
在相關媒體追捧以及相關重要人士的偏愛下,高盛在中國金融界擁有極大聲望,高盛也不斷利用這種聲望積極謀取利益。中國大型骨干企業紛紛于海外上市、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決策的始作俑者就有高盛。
高盛一直善于以中國最習慣、最受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2001年11月,高盛發表了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的報告,即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的英文起首字母組合起來為BRICs(譯稱“金磚四國”)。2002年8月,高盛發布題為《關于中國與世界的五大神話》的報告稱:中國要主導全世界。2003年10月,高盛在《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中國可能會在2015年趕超日本,在203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前任總裁保爾森直接吹捧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袖”。
高盛對中國的大肆吹捧,討好相關官員,一方面是炒作公關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僅有自己的私利,而且還有配合美國對華政策的需要。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黃靖博士認為,吹捧中國是要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第一,經濟和物質上的責任,在國際問題上更多地出錢出力。第二,開放金融市場方面的責任,中國ZF必須放棄對金融市場的控制,讓外國企業進入中國金融市場。許多發展中國家向西方大開金融之門,導致經濟受制于人。第三,道義上的責任。西方想讓中國逐步按照他們的價值理念和博弈規則來出牌。
11、近年來,高盛及其分析師針對中國宏、微觀經濟不斷發表報告與評論,影響相關部門決策,影響金融市場走勢。當國際油價攀升至120美元時,高盛發表報告預計未來6-24個月,油價有可能每桶升到150-200美元,誘導中國加快購進價格不斷上漲的石油,填充剛剛建成的四個戰略儲備基地。根據海關統計,2008年中國進口原油9億噸,累計用匯1292億美元,平均單價1435555美元/噸。而實際上,身為中國相關機構的投資顧問的高盛本身就是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四大玩家”之一。業內人士披露,高盛非常肯定且一再強調2008年人民幣要升值10%,直接誘導熱錢涌向中國;利用A股與港股連動,不失時機發表評論,引發內地A股與港股暴漲暴跌,從中獲利。關鍵是高盛的一些報告明顯存在誤導中國決策嫌疑,如:人民幣應一次性大幅升值;資本項目應盡快開放;“港股直通車”有利于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熱錢對中國不是大問題等等。
12、《美國經濟評論》編委黃明發表題為“高盛亞洲所為遠超本土”的評論,認為高盛衍生品事件涉訴不令人意外,國際投行在美國復雜衍生產品市場上的所作所為,與其在亞洲市場上的某些行為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黃明教授明確指出,“高盛在與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問題要遠比在本土的問題嚴重得多。”2003年下半年開始,在高盛新加坡杰潤公司(J.ARON)的悉心指導下,中航油大量賣出原油的看漲期權,之后又不斷補倉,在虧損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2004年1月26日 ,中航油與交易對手高盛簽署了第一份重組協議,雙方同意結束前面的期權交易而重簽一份更大的合約。根據協議,中航油在平倉后,買進了更大的賣出期權。但自2004年1月簽署重組協議至當年6月,油價并未如中航油預期的下跌,反而一漲再漲。到二季度,因期貨產生的虧損已高達3000萬美元。中航油再次選擇“后挪”,在 6月28日 同交易對手高盛訂立第二份重組協議,風險成倍擴大。而在此期間,高盛則直接作為中航油的第二大交易對手,積極做多國際油價,與目前美國SEC指控高盛欺詐案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美國華爾街,高盛只是隱瞞與投資者利益嚴重沖突的重大信息,在中航油事件上,身為中航油石油期權交易投資顧問的高盛,自己暗中反向操作,其間的利益沖突更加赤裸、強烈。2004年年底,中航油(新加坡)在與高盛的復雜衍生產品交易中巨虧40多億元,在進行公司債務重組時,高盛新加坡杰潤公司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了中航油的重要債權人之一;2009年4月15、16、17日,國內三大航空公司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國航先后頒布2008年年度報告,分別虧損48.29億元、139.28億元、91.49億元,合計虧損279.06億元。東方航空因高達139.28億元巨虧陷入財務困境。時至今日,不少善良的國人都認為,石油100多美元時,沒有人會想到這么短時間內能跌到40美元,但這一看法卻是非常錯誤的。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紐約、倫敦兩大期貨交易所成立,石油期貨交易之后,石油價格的定價權已經從歐佩克逐漸轉移到了華爾街,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和JP摩根大通是當今世界四家參與石油期貨的最大玩家,而高盛又是這一輪石油價格上升中的最大贏家。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國際原油價格從147美元最低跌至30多美元。在這輪原油暴跌中,JP摩根大通、高盛集團、巴克萊銀行及摩根士丹利控制了石油商品掉期交易頭寸的約70%。早在2007年11月份,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發表一份非對外的題為《The Sub-prime Mess》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和可能造成的影響,準確預測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高盛當時也已開始全面做空,并于2007年獲得歷史最高的利潤。高盛通過第一份合約將這個傳導時間設定為10個月后,也就是2008年3月到當年12月底,現在看來,非常精準。面對高盛的天價索賠和最后通牒,傷痕累累的中國國企還在準備為當時的陷阱付出代價,區別是希望少付一點。我們迄今無法得知這些國有企業甘為魚肉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據了解,高盛策略投資(亞洲)公司里,有一伙中國漢奸,為了個人發財,給美國高盛集團的金融吸血鬼當買辦,內外夾擊,渦害中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