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盛行“國家不論大小,應當一律平等。人無論男女老小,都是光榮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所以,那個時代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光榮職業。
所以當年的多數人都十分的珍惜自己的那份工作。
當年,掏糞工受到國家主席的接見,并成為光榮的全國勞動模范。是因為掏糞工也是光榮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在那個時代,沒有人看不起掏糞工,沒有人看不起工人、農民。當年的工人師傅就有“臟了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豪言壯語。
這樣的社會氛圍,讓人們能夠安心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的工作。不分什么干部、教師、工人、農民……當年我工作過的幾個單位,盡管大家的工資收入都不多,但很少有人計較工資多少,而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多學點本領,為國家多作貢獻”。
當然,說那個時代“平均主義”也完全不是事實。當年,體現人格平等之外,也注重勞動者的差異:如干部有24級級差,工人有8級工資制,地區也分為8類。
在那個時代,各行各業的工資待遇差別也不大。1970年工人的月收入二級工36-42元(相當于24級干部),四級工52-58元(相當于21級干部),八級工82-90元(相當于18級干部)。
我父親當年是高知,有120元工資(相當于16級干部),已經是不少了,但是與工人比,“絕對差距”也就是幾十元。社會的公平,使人們不會因此而引起消極情緒(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不穩定)。
我1971年進廠后的第一任師傅是一位初中生,他小學畢業后就務農了,后來斷斷續續讀了幾年的初中,就跟木工匠做起了木工活。1958年大躍進時招進汽車廠,當起了新中國光榮的第一代產業工人。由于他做過木工,心靈手巧,在廠里的技術革新中有突出貢獻。所以,學徒出師后(第一年14元、第二年16元、第三年18元),一級工(31元工資)一年,第二年定級時,一舉就躍上了四級工(52元)了。這也說明當年并不是如有的小右右說的“養懶漢、大鍋飯”。我們廠里當年最高工資的是一位電焊工,是八級。而當年的大學生畢業時才42.5元(相當于行政23級,三級技工)。分廠廠長也才是六級工工資(好像是66元)。
當年各行各業提倡的是:做好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最多的是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由于人心平靜,致使每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都很是自豪的工作。所以才能“行行出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