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阿含經(jīng)》里有一則故事,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于一座須彌山。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里,四壁蕭條,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外出時,丈夫衣不蔽體,也只好待在洞里。
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倆就商量:"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xiàn)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妻子深深嘆息:"這個家?guī)缀跻粺o所有,我們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么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nèi)缃裎ㄒ簧蟹Q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yǎng)佛陀吧!" 夫妻倆于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最后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涌,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zhèn)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只好趕回來稟告佛陀。
這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涌,是因為龍王贊嘆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愿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zhèn)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么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么小的一粒米飯怎么可能鎮(zhèn)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
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嗎?回來后立刻請教佛陀。佛陀開示道:"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jīng)過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無限的!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只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后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冥頑眾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一)
1 古德有一個警告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現(xiàn)在是末法時期,我們看到很多出家人,沒做到出家人的本分,破壞佛門的形象,造成社會大眾對三寶的誤會,這個罪業(yè)不得了!
2 佛門有個俗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為什么會墮地獄?本分的事情沒有盡到,心里面貪嗔癡慢沒斷,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道業(yè)荒廢掉了,所作所為都是罪業(yè)。
3 出家人的本分是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出家人希求名聞利養(yǎng),曲解了佛教,貽誤眾生,使許許多多的眾生不但沒有得利,反而受害,這個罪業(yè)墮阿鼻地獄。
4 一定要知道,道場的功能是教化一方!能勸這一方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道場有功德;如果這個道場做不到這樁事情,甚至于把眾生修行道路指錯,那他要背因果責任,這個因果責任都是在地獄。
(二)
1 學佛的同修,特別是出家的,要能一心向道、決定往生,這樣子才能消受信徒的四事供養(yǎng);如果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要輪回,換句話說,你來生要還債。
2 你往生,他供養(yǎng)你,他有福報;你不能往生,他供養(yǎng)你,來生你得還債。供養(yǎng)可怕,比討飯的都難消化,這個錢不好用。
3 討飯的是在外面乞討,你給他錢,你沒有要求他將來要還,他可以消受得了,他沒有問題。
4 我們出家人是什么?人家供養(yǎng)的。供養(yǎng)是要求福,你什么福給人家?所以發(fā)心出家的,決定要往生,決定要弘法,出家人本分的事業(yè)就是這個。如果舍棄本分,去搞別的,那就是世間人講的“不務正業(yè)”。
(三)
1 出家人這一生要不能往生,這些施主現(xiàn)在供養(yǎng)你的,將來統(tǒng)統(tǒng)都得要還債,所以出家人對于供養(yǎng)決定不能貪求。為什么?現(xiàn)在貪求多了,將來還得多,這個麻煩大!
2 所以我們道場決定不化緣,我們隨緣,人家供養(yǎng)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做與不做,心都是清凈、都是自在,這樣就好。
3 道場如是,在家同修亦復如是,每一位都要本著這樣的心態(tài)來過日子,來處事待人接物,使我們的心真正能安定下來,一心向道,我們安分守己,不背因果,這樣才好。
4 我們知道,正法里面沒有貪嗔癡慢,如果出家人心里頭還有貪嗔癡慢,那就是造罪業(yè),這個罪很重!古德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要警惕!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