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下的中國春運永遠擁擠
一年一度的春運又開始了,春運的擁擠是永運的話題。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春運就是一場春節運動會,全民經過排隊買票,負重暴走,原地站立N小時后到達終點,休整幾天又要參加返程運動會。內地網上流行的冷笑話,道盡春運回家難的無奈”。
中國的春運能夠改變擁擠狀況嗎?幾億人流在半個月的時間內突然大量流動,就像火山突然爆發一樣, 春運擁擠是不可能改變的。如果今后春運不擁擠了, 那就要出大問題了, 鐵路客運將大大過剩, 為了半個月的春運而使1年350天的運能大大過剩值得嗎?。
風俗習慣是造成春運擁擠的根本原因,大多數人是一定要在春節回家、一定要在大年夜前到家的。如果有人準備在年初三到家,路上會有什么樣的場景?我估計一定會是:出硬座的錢、享受臥鋪的待遇。
中國的春運是現實版的《西游記》, 許多人從中國西部來到發達的東部打工, 每年春節探親就像現實生活中的西游記去取經回家。回家不容易,要經過很多關、吃很多苦、受很多罪,路上可能會遇到妖怪、也有可能會有各路神仙相助, 排除萬難最后親人相見大團圓。如果是一位高級白領,從成都附近到上海來工作,春節回去探親, 從上海乘幾個小時飛機到成都, 然后家人又用自備轎車到機場接機, 一路上順順利利、舒舒服服, 同時也平平常常, 那還能稱得上是驚險曲折的《西游記》嗎?固執遵循某些風俗習慣, 實際上是阿Q精神的體現。
我本人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春運, “文革”時期我從上海到黑龍江農場上山下鄉, 每年也要回滬探親,一路上也是非常的擁擠。我曾經睡過列車上的行李架、甚至鉆到座位底下睡覺。有一年春節回滬探親, 從哈爾濱到上海的列車上非常擁擠, 不但車廂過道上擠滿了人, 連面對面的座位間也站著人。我的面前就站著一位從浙江溫州到黑龍江下鄉的女知青,雖然那個時候是學雷鋒的年代,但路途太遠也不可能讓座,只能過段時間讓她坐上半小時。后來我們到泰安下車去爬泰山她才有坐,從哈爾濱過來到泰安已經站立30多個小時了,我們車到上海就算到家了,溫州知青到上海還得轉車或轉船到溫州,她們回一趟家真不容易。想要回家的決心、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文革”時期搞“大串聯”,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免費吃苦旅游。有一次從福州到鷹潭轉車去南昌,在鷹潭站轉車,火車來了擠滿了人根本就不開門。這時看見有一個車門,門上有個窗戶沒有玻璃,我就往里鉆,同伴幫我往里塞,只看到下面密密麻麻的人頭,只能順勢而下,在場的一位北方的女青年氣憤地對我說:“你怎么就一屁股坐在人家的腦袋上了” 。當時擁擠的程度可想而知。
我下鄉時也不是每年春節回家,有好幾次安排4月份回家,那時候一方面是黑龍江農業的淡季可以批準探親,另一方面也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可以一路上旅游旅游。我曾經爬過泰山,去過山海關、北戴河,有一年車到無錫已是傍晚,當時自己不能找旅店要通過火車站附近的旅店介紹所介紹,當介紹所的人聽說我們是來旅游時對我們說:“我們無錫的旅店是給抓革命、促生產的人住的,不是給游山玩水的人住的”,后來只好退而求之說住浴室,介紹所的人說住浴室可以,后來就在無錫浴室里住了一晚,現在想想有點好笑。
中國是非常講究風俗習慣的國家,但過于講究有時活得很累。風俗習慣有時又和民眾的從眾心理有關,從眾心理對社會的進步來說不是什么好東西。社會上許多負面的東西,看見了算了,別人都接受、我也接受了。所以在中國許多地方,經濟雖然發展了,人卻變得更加愚昧了。
上海龔志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