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國學者夏商先生曰:很久很久以前,在經歷了一次宇宙“核聚變”大爆炸之后,浩淼璀璨的星空瞬間陷入黑暗沉寂,茫茫河漢即刻渾圓歸一。不久,在經歷了一次宇宙“核裂變”大爆炸之后,宇宙能量中心體即飛崩成無數分散的能量核心體。于是,在宇宙系統質能應力的相互作用下,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恒星運動系統,但大致都保持了渾圓一體的運行輪廓。而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塵埃,在這些恒星運動系統應力的相互作用下,便逐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行星及衛星體系。在這些行星及衛星體系里,又慢慢演生出了生物及高級智能生物。但由于天體運行環境的自然原因與高級智能生物的自身行為因素,這些行星及衛星的生態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而又形成了幾世幾紀的生物生滅周期遺存記錄。小到生物個體,大到一個星體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都是有著生滅輪回周期的生命系統。其中一次宇宙大爆炸所形成的一種高級智能生物,就是我們地球人類。我們所看到的古地質生物化石及其生存遺跡,便是地球生態環境幾世幾劫的演化記錄。
這里所講的,并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接近真實的宇宙故事。現代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及地質學家們的專業研究,只不過是在把這個宇宙故事從定性描述進一步定量化與精確化。而中國古人對這個宇宙故事的梗概描述,就是有無相生、陰陽相成、天人合一、否極泰來、周而復始。若需要展開這個故事情節,開頭部分的確有幾分神話玄幻色彩。譬如,“盤古氏開天辟地”,就是在講述宇宙大爆炸和地球人類的形成的過程。而“女媧煉石補天”與“女媧摶黃土造人”,也是在講述地球生態環境幾世幾劫的演變故事。至于為何會“有無相生”和“周而復始”?中國人又是怎么知道這個宇宙奧秘的?我們只能去問道于老子,而老子肯定是問道于黃帝。所謂“黃老之說”與“陰陽五行”,大道本脈便在于此。但黃帝又是問道于誰呢?追根溯源肯定是問道于伏羲。因為司馬遷的《史記》明確記載:“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可見,大道之源還是要追溯到伏羲氏。
又據《易·系辭》載:“古者包犧(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幾句話,是對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概括。所謂“觀天文而化人文”,這也正是文化的本意和文明的源頭。中國人破解“有無相生”的宇宙奧秘,便是“觀天文而化人文”的研究積淀結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傳統的才是先進的,只有大眾的才是精華的”,這些看似矛盾對立的觀點,反而必將會成為普世統一的文化價值觀。陰陽相成,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的大道智慧尚需我們從頭細細品味。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人類現代知識體系的發展,同樣如此。即道派生哲學(道生一),哲學派生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一生二);自然科學派生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化學及各類自然工程技術應用學科,人文科學派生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語言文學、社會學、倫理學、軍事學、傳播學、戰略學及外交學等各類人文應用學科(三生萬物);而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人們往往需要對各類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綜合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樣,從一到萬,再由萬歸一,也便是“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此所謂創新萬萬,難脫一元之本,術萬變而道不變。執本御末,則人人皆可為圣達。
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來不及停歇細想,便迅急被潮流裹挾而去。人人精神疲憊不堪,卻原來都是因為自身的心浮氣躁。而一旦生態氣候環境失調,實體經濟虛脫失衡,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分配失公,人們便會頓感失落而迷惘。這時,我們不得不回頭思量,在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奔跑過程中,我們究竟得到了社么?而又遺失了什么?莫非,我們所丟棄和遺忘了很久的,恰正是挽救今日世界文明危局的金鑰匙?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兩年多來,本人一步步尋根探源,回溯歷史,關照現實,放眼世界,展望未來,日積月累形成了總計約三百萬字的《日出西邊/風動中國》人文探秘系列文章。自己的這些文化學術隨筆和國學研習評論,但愿能對社會有拋磚引玉之用。在第一本系列作品即將正式結集付梓出版之際,特作此文以為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