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從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談起。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曾經公開向世人宣稱過,共產黨人不必隱瞞自己的觀點,我們的理論從一開始并且必將永遠都是為無產階級和天下的勞苦大眾服務的,是為他們提供理論武器和思想指導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從本質上講是不適合資產階級和一切權貴的。或者反過來說,也只有天下的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才能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而資產階級和權貴們是不可能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即使一時接受了終久也會拋棄。但是,如果一些本來屬于資產階級或權貴的人,他們愿意放棄自己的財產,低下高貴的頭顱,把自己完全置身于無產階級之中,這樣的人也是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這在中國和國際上都大有人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毛澤東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7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并且,中國共產黨從一成立開始,也向世人宣稱,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到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由于張聞天、劉少奇等人的提議,在黨的指導思想中加進了“毛澤東思想”,從此,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變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中國之后,毛澤東曾經謙虛地說過,“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當然,誰都知道,在我們全黨全國的指導思想中,一定是包含毛澤東思想的。這個表述一直延續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以及后來的改革開放初期。
1978年,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30多年來,我們黨在關于指導思想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次理論創新,并且,隨著理論的不斷創新,黨的指導思想的表述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大致地進行一下盤點,應該有以下一些創新和變化:
1. 關于鄧小平理論
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便開啟了創立“鄧小平理論”的先河。1987年黨的“十三大”,全面提出和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改革開放理論”,從而把“鄧小平理論”的創立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不過這時還只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1992年黨的“十四大”,由于鄧小平在此前的“南方視察”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所以,十四大實際上重點就是圍繞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而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成為了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黨的“十五大”,由于這之前鄧小平已經逝世,因此,實際上“十五大”就成為了全面總結鄧小平特別是他的理論的一次大會。不但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概念,而且還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了黨章和憲法。事實上,從這時開始,我們黨和國家在很多場合表述指導思想時,就只表述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好像無形中就割裂了與之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
從今天的鄧小平理論來看,它的確無愧于是一種偉大的思想,我們從中大致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就鄧小平理論本身來看,它肯定是以鄧小平為主經過集體加工整理而成的,所以,它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針對當代的國際國內實際,說了很多關鍵性的警句,人們對之不斷進行歸納、總結、邏輯演繹和延伸,最終形成為一種龐大而科學的思想體系。二是就鄧小平說的這些警句來看,一般是比較微觀的,它們對于指導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確實能夠收到奇效。
不過,就人們今天對待鄧小平理論的態度來看,有兩點也是值得研究的:一是把鄧小平理論與之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割裂開來,恐為不妥。大概從1997年“十五大”開始,就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飛躍”的理論,好像毛澤東思想主要是關于中國共產黨人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并且,新中國后的毛澤東時代也是屬于“計劃經濟”時代,好像那個時代的路基本走錯了。鄧小平理論則是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并且,這個時代也基本上是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但事實上,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也搞了26年,不但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不容抹殺的客觀事實。所謂的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這種說法恐怕很難站住腳。完全可以說,毛澤東等人不但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基礎,而且事實上也奠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如果把所謂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完全與之前的毛澤東時代割裂開來,這不但不公,而且還很愚蠢。照理說,鄧小平理論完全是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的,并且,如果要把鄧小平理論立起來,也只有把它與毛澤東思想有機聯系起來才最有說服力和吸引力。但不知怎么搞的,我們今天在很多場合表述黨的指導思想時,都是有意識地割裂前面的,只表述“鄧小平理論等等”。二是在對待鄧小平理論時,把他很多本來只屬于某些具體時代、具體事物的微觀領域的理論或警句,任意夸大為宏觀的、一般的東西或普遍真理,從而造成混亂。事實上,就整個馬克思主義而言,不管是整個體系,還是個別論斷,我們都必須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歷史時空中去看待,才有可能獲得真理性認識。有些東西是一般的,可以超越時空;而有些東西就是特殊的,它就只能在某一個時空管用;而有些東西說不定當時就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鄧小平理論也不例外,甚至我們還可以認為,鄧小平理論中的大多內容都只是針對某些特定的時空或特定的事物而言的,因此,如果我們把它們拿來超越時空地亂用,哪就一定會出問題。比如,“黃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計劃和市場都只是手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可以認為,對鄧小平的這些論斷,也許我們都有任意擴大其時空范圍的嫌疑。
2.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代表”的論斷,即:“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仔細分析這三句話,當然它是很有道理的。應該認為,這三句話涵蓋了整個社會結構的經濟、文化、政治三個最主要的方面。第一句話講的是生產力;第二句話講的是文化;第三句話講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的最大政治問題。就是憑這三句話,后來經過無數智囊、專家學者的演繹,終于成為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即江澤民同志退位之時,“三個代表”作為一種重要思想,被寫進了黨章,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2004年又被寫進憲法,從而成為了國家意志,具有了法律的效力。
3.關于“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可能最早是胡錦濤同志在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同時在《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行了初步地表述。之后在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2006年3月的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等會議中,都進行了相應的表述。之后,經過智囊們和專家學者的不斷補充和完善,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面闡釋。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黨的十七大雖然沒有把科學發展觀明確地表述為黨的指導思想,但作為黨的重大戰略思想,仍然被寫進了黨章。事實上,科學發展觀也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一道,共同成為了黨的指導思想或重大戰略思想。
綜合起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的理論創新上,先后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等,這些都成為了黨的指導思想或重大戰略思想,分別寫進了黨章和憲法。客觀地看,“鄧小平理論”是比較微觀或具體的,但我們多從宏觀或一般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相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則比較宏觀,或抽象和一般,但我們卻缺乏具體的實踐,因此,也許在很大程度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就被當成花瓶被束之高閣起來。實事求是地說,這些理論或思想都很科學,很美妙,但如果不與具體實踐溝通起來,它們的巨大作用就難以發揮,一定會大打折扣。嚴格說來,如果按照我們黨的一貫思維來看,今天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應該完整地表述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但這種表述一定會帶來一個問題,這就是如果我們再經過幾個或上十個領導人,如果每一個領導人都搞一個指導思想的理論創新,最后怎么表述得了?因此,我們曾經提過建議,是否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最為簡明扼要,“中國化理論”完全可以涵蓋所有新中國領導人的理論創新。大概從1997年黨的“十五大”開始,我們黨和國家包括地方,在表述其指導思想時,基本上就只表述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無形之中,原來前面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不見了。但我特別注意到,在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在表述未來工作的指導思想時,又特別表述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應該是全面恢復以往提法的一個開端。也許,如果將來我們國家成了一個完全的法制國家,只要在憲法里確定了某一指導思想,大家遵守憲法、效忠憲法也就夠了,那時,黨的指導思想就完全變成了國家意志,也許就沒必要像今天這樣表述了。但是,我們的國家今天實行的是“黨國體制”,因此,黨的指導思想問題就是一個于黨于國于民的天大之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