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沖破樊籠
首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和被人們承認必是一個曲折過程。 社會主義的最早形態(tài),是以慈善家的空想出現的,是和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它以倡導人類的普遍理性,向統(tǒng)治階級呼吁施舍,提倡在社會和諧中消滅私人經營和階級對立為主要內容的。其本質不過是純粹的烏托邦。也因此,它在喚起無產階級的普遍激動和向往后,歷史任務就完成了,──自己便在血淋淋的階級對抗中被碰得粉碎。
可笑不過的是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早期同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抗衡的,它是主要力量。這種說到底是假而又假的社會主義是以蒲魯東為代表的。它力圖說服人們相信,在不改變私有制的前提下,也可以創(chuàng)造全人類的幸福。歷史是無情的。這種社會主義當然以暴露自身的反動而空想的性質而終結。它的妄圖“用月光制造金燦燦的法郎”式的夢想,很快就變成現實的“怯懦的悲嘆”。盡管如此──盡管當時馬克思主義在批判這種社會主義中是一支最重要的方面軍;盡管馬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此時已相對成熟了,但這時,全社會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仍半是懷疑反對,半是猶豫彷徨。那時候,馬恩曾多次宣布:自己在工人運動中還是少數派。
曾和蒲魯東主義并行于歐洲的, 是忠誠于無產階級的布朗基主義。布朗基的以少數人的恐怖主義去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的行動,也曾吸引過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但熱情和勇敢不等于科學。最終布朗基主義以1871年的失敗,被歷史用閃光的墨跡永久地記刻在巴黎公社墻上。
教育人們較多的懂得和接受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數拉薩爾及其后來的各種機會主義。這些偽善社會主義一次次把人們推上希望高坡,又一次次把人們推下災難坑谷。當人們飽受苦難,再細細檢察這種社會主義的本來面貌之后,才發(fā)現它帶有少數人投機售奸的野心紋章,于是憤怒離散。在經過一段沮喪、一段冷靜、一段比較性思索后,人們開始堅執(zhí)地尋找自己的真正代表和能使自己得到解放的真正科學的思想。三災九劫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熬過。辯證法等了歷史許久,終于被歷史承認了。20世紀初,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被有相當數量的一部分人認識掌握了。
……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的曲折性起幕。如此艱難起伏。這對我們那些十分善良,但頭腦有點簡單的人來說,是十分不好理解的。因為按照這些人的邏輯:一切科學的東西是好的,既然是好的,就當然會一唱天下和,一舉便成功。事實上,我們不少民族、國家的人們,正是停滯、落后在這一簡單化的思想下:前進性的改革、革命,那怕有一點困難,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正確性。
其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和勝利也必是充滿艱辛反復的過程。
這也是少數頭腦簡單、思想平庸的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實。
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祖國──德國,不但社會主義革命發(fā)展艱難,而且就連馬克思本人也被反動派驅逐出境。經過幾番流離顛沛,馬克思、恩格斯終在英國落腳,努力宣傳社會主義,并組織共產主義活動。然而英國社會主義革命卻也是常有激動而少行動。到了19世紀末,本來的無產階級政黨──英國工聯,卻離開馬克思主義,羞羞答答地投進了資產階級懷抱。
社會主義靈魂在歐州徘徊,不過,作為真理,它不可能永久受冷落。20世紀初,它終于以韌性的戰(zhàn)斗,在資本主義薄弱環(huán)節(jié)──俄國──取得了勝利。
人們不難發(fā)現,從1847年馬恩的《共產黨宣言》發(fā)表起,到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1917年的蘇維埃聯盟,整整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時間。其中革命幾次潮起潮落,潮落潮起,革命中心、熱點幾經轉移。
幾十年中,歐洲人們有過若干興奮激動;有過千重誓言和決心;有過多次浴血奮戰(zhàn);也有過一次次失敗后的痛苦失落和一些人懊喪彷徨,以及個別人的罵爹怨娘。可謂是長夜漫漫,道路歧曲艱險。
這遠不是社會主義道路曲折的全部。人們眼前的現實展示:社會主義蘇聯在經過幾十年的振奮發(fā)展后,盡管已將本來較為落后的沙俄帝國變成名列世界前茅的大國,但由于種種原因,資本主義如“胡漢山般的志高趾揚”,又回來了。人所共知,自1956年前前后后的“改革”,赫魯曉夫將社會主義一系列文化思想、價值觀念譏笑和咀咒為“白癡”、“瘋狂”、“簡單化”、“泯滅人性”……,后經勃列日涅夫對資本主義文化思想,諸如所謂自由、人權等,“冷靜選擇”后,再由戈爾巴喬夫的“精彩一跳”,完成了由起步對資本主義文化思想的“合理合情”的認受,到由此自然地發(fā)展為對社會主義的“通靈寶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推翻……這樣一個開始甜蜜蜜、興高采烈,中途理直氣壯并宣布“不可逆轉”,結果資本主義全面復歸的──這樣一個過程。緊接著,葉利欽,則以公開反對社會主義,到處宣布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的迷誤,而招搖于世,并以此獲得了俄羅斯英雄的譽號和國家總統(tǒng)的桂冠。
再次,當我們由當代社會主義運動回溯人類社會形態(tài)變革前進的全部歷史,我們得驚嘆:充滿曲折!都是如此這般!
在人類歷史上,由原始共產狀態(tài)向私有制過渡,即原始社會主義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就是一個艱難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歐洲歷史文獻表明, 由于人們習慣了原始狀態(tài)的“四海之內,莫非吾土,天下之物,莫非吾物”的公有生活,與此相應,人們頭腦中也沒有私有觀念,為了確立私有制──這在當時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聰明的改革家不得不借助于“神”的力量, 并利用上千年的時間,使土地,主要生產工具等成為私人所有。比如用這是“雅典娜領地”、某某“神”的住所等戒牌,維護個人財產不受他人侵犯。
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推進,在人類歷史上,大體在所有完成這種推進的國家,都經歷了較為長期的反復、曲折斗爭。以中國為例,公元前221年由秦統(tǒng)一了國家,才基本上較為鞏固地建立了封建社會。而在此之前,奴隸制和封建政制在秦國整整進行了七代人的斗爭。在這個長期較量中,改革、革命同回復、倒退,幾同拉鋸一般。其激烈的程度可以用“時有腥風血雨”來形容。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封建制改革家商鞅,就是死在封建社會制度一時失敗于奴隸制度反抗的歷史低潮中。
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這樣。以資本主義發(fā)展最為典型的英國為例。它于1640年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內戰(zhàn), 于1649年廢除君主制,歷時近30年。不久,舊王朝又卷土重來,直至1688年資產階級發(fā)動政變,從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此時,并不是就太平無事,而是仍動蕩不已。這種局面持續(xù)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才真正穩(wěn)定不來。另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和曲折更大。從1789年發(fā)生資產階級大革命到1870的81年里,經歷了兩次帝制復辟。在當時的法蘭西大地上,“城頭時變大王旗”。
美國作為歷史包袱最輕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也幾乎花上了百年時間,經過了人們的浴血奮戰(zhàn)。
中國的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的斗爭,基本上是一個只有曲折,沒有坦途;只有痛苦,沒有歡樂的無果實的戰(zhàn)斗。它經過多少代人的呼喊、戰(zhàn)斗,可是夜漫而路遙,封建主義象一個無法走出的迷宮,使本來就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一次又一次地“競折腰”,一次又一次地頹然倒下。
但是歷史的所謂的“無果戰(zhàn)斗”,其實是“新的戰(zhàn)斗和成果的孕育”。在現代,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科學認識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是古今中外社會革命史實的啟迪,──如此兩方面,再加上對現實的研究,構成了當代最完備最科學的認識方法,即系統(tǒng)化認識,使毛澤東站到了前人不曾具有的高度,去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大勢走向,思考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必然曲折性。晚年,毛澤東要人們讀史,讀魯迅,要學馬列,去研究儒法斗爭,其中要義,即在于此。目的是使自己和人民對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有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從而站在馬列之上進行創(chuàng)造。毛澤東生命的最后20年,他的認識之足邏輯地踏上一個新的高地。他明顯看到歷史上無論是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盡管都還是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是一種主脈共通、命魂相系的私有制下的革命,然這種革命尚如此曲折,那么,根本改變剝削制度的社會主義革命,則任務更艱巨,時間也會更長,道路更為曲折。他說:“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毛澤東這些源于正確認識理論和對真確歷史、現實的研究、思考,不但有著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也具有一般真理性的指導意義。這種對社會主義鞏固的長期復雜性的估計,完全不是出于某種自悲,更不是個別不懷好意的人所批評的:神經過敏和無病呻吟。
現實,又一次地證明毛澤東預言的科學和偉大,同時,將激起我們,還有更多人的“讓思想沖破樊籠”的努力和韌性戰(zhàn)斗。
(作者:徐厚鎖)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