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那“發行”之“乏行”
——老大見不著的老大難
馬望野
========================
[解題] 乏,1,缺乏:乏味,貧乏,不乏其人。2,疲倦:疲乏,解乏,走乏了,人困馬乏。3,(方)沒力量,不起作用:乏話,乏煤,貼乏了的膏藥。(《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第3版》)
1979年1月12日,我國著名老作家夏衍給《人民日報》文藝部負責同志袁鷹寫了一封信。全文如后:
“袁鷹同志:
一件小事麻煩您。我們這里的郵局‘改革’了投遞制度,換了投遞員,每天的報紙要到十二點乃至一點才到,這就打亂了我的生活規律,而且常常漏送一份或兩份,向郵局提意見也毫無效果。由于此,有幾天《人民日報》都沒有看到,郵局也不讓補,因此,我拜托你給我補一份今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及八版上發表的流沙河的詩《不再怕》。拜懇。
關于郵遞這樣慢的問題,看來只能向市長求援了,您們報社能否派記者調查一下實際情況,替讀者呼吁一下?
問好。
夏衍 一月十二日”
夏公信中提到的事情,我在退出工作崗位之前,從沒有遇到過也沒有感受過。因為我大半生工作在報社里。每天一上班,自己昨夜編輯的今天的報紙就印出放在辦公桌上了。即使星期天不上班,早起去公園溜灣,也可以在出院門時從傳達室里拿到一份。其他兄弟報社的產品,多數在中飯以前,也能夠被送到自己手邊。至于主持和支持我們這份機關報的各級有關首長,每天本報一出來,就安排有專職的摩托通信員把精裝的樣報馬快送到府上桌邊。他們比我見到本報的時間更早,當然不會像夏公那樣了解基層的實情了。而我,既不是發行部門的干部,也就從來不想去了解一下,本地別的讀者是什么時候才看到報紙的。至于外地的讀者不能當天看到報紙,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要經過飛機和火車運送么,我就更不在意了!不過,在退下來以后,特別是離開報社大院進駐了位于城鄉結合部的軍休所以后,在這近二十年來的日子里,我才深切地了解到夏公的苦惱了。當天的日報一般要過了中午才能拿到,頭天的晚報一般要第二天早上才能拿到。這里行文為什么使用“拿”字?因為,沒有人給您“送”也!您要到高樓下面的信報箱去拿,人家只給您送到信報箱里。
原因何在?請聽老漢慢慢道來:
我們所看的報紙,雖然是拿錢向郵局訂閱的,但是,就像所有的郵件一樣,他們收了您交納的費用,卻一向是不給送到家的,人家只送到大院或小區的收發室。傳說,在鄉下也只送到村委會或隊部(以前的村落,有叫小隊或大隊的)。附帶說一句題外話,前些年我家一個小時工說,她從來不給家里匯款寄錢,有錢總是自己或者托信得過的鄉親送回去。問她的理由,她說,寄到鄉下,村里代收了還要您的收款人支付一筆手續費或捐出一筆贊助費。這也許是村干部的不法行為,不能把賬掛在郵政部門的折子上。但是,郵政部門服務不到家,確實是不可推脫的弊端。我們在城里訂報,為什么也只送到大院或小區?我問過郵遞員,幾個小青年都很耐心地給我解釋請求原諒,說,訂閱報紙的人家很多,我們要送的報紙就很多,為了大家都能早一點看到報紙,我們節省點寶貴時間去跑路,就拜托各個收發室代勞了,請他們替我們分發。當然,也不白讓人家干活,年頭年尾私下總要多少給一點好處什么的。我向大門口的收發打聽,為什么報紙送的那么晚?人家說,郵局送來的就晚呀,我們去催,郵局說,各個報社送來有早有晚,得湊齊了一起送啊,郵遞員少,一種報紙跑一回,跑不過來呀!如此這般,收發也只好等郵遞員一起送來了再分送到各訂報戶的信報箱里。再問他;為什么不送到家?他回答:原來是應該送到家的。所里在樓下安裝了信報箱以后,就不送上樓了。院區里多少棟高樓啊!至于為何把信報箱集中安裝在樓下?所里的干部說的很輕松,減少外來人出入大樓啊!(這有點強詞奪理,本院的收發是外來人嗎?)你們也每天借著上下樓鍛煉鍛煉腿腳嘛!(瞧,多么關心居民的健康啊!)看來,他們不論是誰都很有理,就是花了錢買不到可心服務的老頭老太太老百姓沒理了!盡管,他們日常的切身利益,被排列到社會現實生活的末尾,被置身于主事者頭腦的神經末梢。盡管,他們是最向往讀到革命理論,最需要看到共和國的腳步,最盼望聽到百姓的心聲。。。。。。
如果您說這也可以算是我們國家的一種特色,那好象也八九不離十,不無根據。本世紀之初,我到美國去探親。孩子們只看電視不看報,我不知道在那里報紙是怎么訂閱的。但是,我要看報,所以知道怎樣去拿到報紙。在那兒,早起出門散步,路邊一溜兒的無人售報箱上已經擺上了當天出版的各種報紙,你一投硬幣就可以拿走自己選中的那一份。回到家正是早餐上桌時分,您一邊看一邊吃早飯,就像人家的電影里演的那樣,看完吃完就可以開車上班去了。午覺過后,你要是上超市,無人售報箱里又擺上了當天報紙的下午版,再投硬幣又可以再拿走一份。原來早上你拿的是上午版的報紙。這樣一來,你也就甭再等著看晚報了。如果你上超市去得早一點,在超市門口,還可以拿到別人沒拿完的免費贈閱的報紙,當然,那上面各式各樣的廣告,比一般要花錢買的報紙要多的很多很多,要不人家不向你要報費吶!看來,他們想要掏您口袋里的錢,可真是把服務送到您的手邊了。
不過,你別說我這是在崇洋媚外甚至吹捧資本主義,其實,他們的那種作法早年在我們國家也是實行過的。袁鷹在他的回憶錄《夏衍教我編報紙》里照抄夏公給他的短信以后,這樣寫道:“這雖是‘一件小事’,但我們除了給夏公補寄他要的報紙和發表流沙河詩的副刊以外,其他實在無能為力。轉給郵電部門或者‘向市長求援’,怕也一時不易解決。出報時間遲和漏送等問題,由來已久,涉及發行體制這類根本性問題。夏公不止一次回憶抗戰前在上海、抗戰中在桂林、重慶以及解放前在香港時,清早起床就能看到報紙,上街就能買到報紙,言下不勝今昔之感慨。”根據上述文字所記載的情形看來,前面之所謂我國特色之論,是不能成立的。現在被稱之為特色,那不過是一種借口,用以掩蓋有關部門,特別是郵局,在報紙發行體制這類甚至郵政服務體制之外的根本性問題上的毛病。那毛病就是,在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他們不僅不是全心全意,而且是遇到了困難,就退縮,就逃避。事情多,你抓緊工作嘛;人手少,你設法增加嘛;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自己的責任堆給別人啊!大魚堆給小魚,小魚堆給蝦米,蝦米堆給稀泥,一層堆一層,一層再堆一層,最后,為人民服務的人閃到一邊,讓自己的服務的對象盡可能多地自我服務,這不是拋棄責任是什么?為人民服務不就幾乎成了一句空話!何況,你還提前收取了客戶的報酬呢!你還不慚地接受了百姓的信任呢!如果大家罵你,占著茅坑不拉屎,尸位素餐*,你怎樣回應?
當然,類似上述的情況,不止于在郵政部門存在,這里不應責之太甚。在我們許多機關、團體、單位。。。。。。里,這種問題,也日積月累,屢見不鮮。有人批評說,這是尾大不掉,大象屁股推不動,麻木不仁,遺失了對百姓的關愛,問題真是很值得深思。在我們的體制內,如此這般,久而久之,前景真不容樂觀甚至不堪設想。說句不好聽的話,離僵化或腐朽也不太遠了。同志們,我們不能不警惕啊!
(2011/12/08)
[注*]
【尸位素餐】 尸位,居位而無所作為。素餐,不勞而坐食。《漢書·朱云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本指官吏空占職位,白受俸祿而不盡職。后亦用作謙詞,表示未盡職守。三國魏·曹植《矯志詩》:“芝桂雖芳,難以佴魚;尸位素餐,難以成居。”宋·朱熹《答劉平甫書》:“元履竟不于朝,雖所發未為中節,然比之尸位素餐,口含瓦石者,不可同年語矣。”《兒女英雄傳》一八回:“倘大人看我可為公子之師,情愿附驥,自問也不至于尸位素餐,誤人子弟。”亦作“素餐尸位”。漢·王符《潛夫論·思賢》:“虛食主祿,素餐尸位,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