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
1994年12日
毛主席的不朽詞作:沁園春《雪》中有這么一段“......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主席在詞中所提到的那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就是中國古代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位驚天動地的英雄,原名“鐵木真”。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他先后征服了常年相互混戰的兄弟部落,統一了全蒙古,并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號“成吉思汗”,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稱其為“元太祖”。
成吉思汗和他的追隨者們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堅持擴張疆土的政策,向西向南發動了一場緊接一場的戰爭。向南是針對中國中原地區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則是以中國境內為后方依托,向遠至中部歐洲和西部亞洲廣大地區進行戰爭。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25萬蒙古鐵騎西征,1236年到1249年,打垮了俄羅斯軍隊,其中在烏克蘭迦拉迦河擊敗俄羅斯聯軍,其前鋒一直進擊到今天的波蘭、匈牙利等地。1253年到1259年滅伊朗,攻克巴格達,占領西南亞,發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就此終結。國勢最強盛時,其軍隊控制了多瑙河下游、高加索地區和貝加爾地區,貝加爾湖在那個時候是我們的內湖。據傳說,當時的歐洲人一聽說蒙古騎兵來了,便聞風喪膽,雞犬不敢鳴吠,孩童不敢哭鬧。成吉思汗去世后,其繼承者“忽必烈”于1260年即大汗位,繼續揮動蒙古鐵騎南下,經過艱苦征戰,于1276年滅大宋朝,建立大元朝。
毛主席以其超凡的氣魄,將這樣一個曾經威震歐亞大陸的歷史人物視為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梟雄真是前無古人。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蒙古人憑借自己的驍勇善戰,依靠著蒙古戰馬對自然環境極強的適應能力,在遼闊的歐亞大陸之上連年征戰橫掃頑敵飲馬多瑙河,也算得上是少有的了不起。
我們暫且拋開戰爭不談,不滿足以創業績、繼續奮力進取,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想要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必由之路。一個精神消極、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前怕狼后怕虎的民族,能否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生存下去恐怕都會成為一個問題,遭到列強凌辱瓜分的悲劇還會重演。
在我們的一些歷史教科書中,當講到“成吉思汗”時,老是忘不了“懺悔”道:“蒙古騎兵所到之處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當地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等等。應該引起每一個中國人注意的是,在如何評價本民族歷史的問題上,中國人和西方人有著截然相反的思想觀念。據我所知,至今沒有一個曾侵略和掠奪過中國并最終被中國人擊敗的西方國家真誠地向中國人民表示過悔罪之意。恰恰相反,這些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連打嗝都還返著中國人血肉味道的野獸們,至今還把從中國掠奪去的金銀財寶擺在他們博物館里展覽著,以此夸耀自己祖宗曾經為“人類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在世界上有過殖民歷史的國家幾乎清一色的都是西方國家。如此看來,善良的中國人又何必總覺著對不起別人,用不著左臉挨了打,馬上送上右臉,其實打我們的人最愛吃的也就是打,還賊以顏色也讓它曉得挨人打的滋味。曾記否,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即將跨過長江天險的時候,爆發了“紫石英”事件,透過隆隆的炮聲,英國人總算清醒了一些。美國人想再試一試,毛澤東又在朝鮮戰場給了它足夠的教訓,西方這才開始重新審視起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真可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但西方人是非常健忘的,這就需要時常以“教訓”的辦法來幫助其保持對往事的記憶的。看看今天的現實,我們的忍讓并未喚醒別人的良知,我們面臨著丟失臺灣,丟失釣魚島,丟失南沙資源的危險。凡是有血性的中國人,只要你想起這些,還有什么臉面,還有什么資格去指責我們的先人。說穿了,我們這些常常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的中華民族的后代們,其實尚未獲得去指責“成吉思汗”的資格,反倒是應該多多地向他學習些什么,學一點他那種為民族利益而戰的膽略,學一些他那種勇于進取的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