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正、風水、迷信
2003
中國有“矯枉過正”的說法,一件事情做的過了頭,你就會聽到當事人如是說:“要矯枉就必須過正,不過正就不可能矯枉?!苯裉熘袊€在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矯枉”寄托在洋人文化身上,看來不把中國文化搞的面目全非是不會善罷甘休。暫且不談洋人是怎樣來維護自身文化的純潔性的,我也不知道西洋文化的未來是否必須要與中國文化的雜交才能獲得進步和發展,我只知道中國古人講究的“物極必反”的道理實在是放置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中國古人發明了它今天的中國人卻又不懂得怎樣掌握,與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極端保守意識相比較,中國人自己實際已經把中國文化體系下放到了從屬于西方文化的尷尬地位,中國人的“矯枉過正”心態遲早會導致被“矯枉”中國傳統文化“過正”為西洋文化的一個雜交種。我們可能自以為只有雜交過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其實不然,純種的中國人是最高級的人種,純粹的中國文化體系是最偉大的文化體系?!拔濉⑺?”運動為了突破封建中國的束縛大力倡導“新文化運動”,出于迫切的情緒疾呼請“德、賽
兩先生到中國來,但無論如何不可以指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一個美麗的“雜種”。
中國文化的發展要依靠我們去發掘其自身蘊藏著的力量,使之與現實社會的發展進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現代中國的進步力量和先進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形成互相推動之勢,開辟出一條完全獨立于世界其它文化體系的中華新文化道路來。當然,對西方文化的借鑒是必須的,但借鑒不等于依附于西方文化,借鑒之后就應將借鑒的痕跡清除得干干凈凈,有時還要來點“狹隘”。文化更新上簡單的“拿來主義”實際就是文化上的“懶惰主義”,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種族的“毀滅主義”,要爭當拉車人,推車的永遠也走不到車的前面。今天的某些做法我實在不敢恭維,就好似中國從西方買來一條商品生產線和產品零件,然后在中國本土加工制造出成品,充其量能有百分之幾十的國產化率,我們就尊稱這樣的東西為“國貨”,豈不笑掉人的大牙?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今天的教育方式也肯定是因過正的矯枉而出現了問題的。社會上的文化“西化”思潮正在將中國的新一代引入一個誤區,“矯枉”意識的濫用派生出了接受和學習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的絕對化傾向:學習西方文化就一定要排斥中華文化;穿著西裝就要拋棄中山裝,接受馬列主義就必須打倒風水學說。我曾經還真的與人聊起過馬列主義和看風水的關系問題,有人認為:馬列主義是偉大的思想體系,而講究風水是封建迷信兩者勢不兩立,信馬列就不能談風水,談風水就不可能信奉馬列主義,之所以出現如此尖銳的思想對立,不能不說是我們某些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的失策所至。
今天的某些中國人把“風水、面相學說”和“易經”統統歸于封建迷信之列,有人甚至因中國古代產生了這些東西而感到羞恥。其實我們都錯了,何謂“迷信”,我個人以“無限夸大某一事物的作用、并癡迷于此的行為叫做迷信。”同樣的道理,美國的方式適用于美國,那些幻想把美國的方法當成“萬金油”以此來改造中國的人難道不是在信奉“美國方式”這個天大的迷信?
中國“風水”學說的起源距今何止幾萬、幾十萬年之前,中國原始人類和所有原始人類一樣是由樹棲改為穴居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原始人類發現坐南朝北的山洞陰冷潮濕,洞口朝南的山洞寒風吹不到,而且終日都會有 陽光照射進來、再鋪上厚厚的樹葉非常暖和。在山洞里居住也為長期保存火種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又能免去日曬雨淋之苦。穴居的優點還在于只要用結實的木柵封住洞口大型猛獸就無可奈何,洞內的人還可以乘機使用尖銳些的木棍殺傷甚至殺死猛撲上來的野獸。因此尋找坐北朝南、向陽背風的山洞作為棲身之所便成了原始人類必須遵循的法則。原始人類這種對自然界最原始、最初級的認識就成了此后中國“風水”學說創立的最基本因素,或者說是人類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開端之一。今天雖然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但原始人類尋找山洞的基本法則我們今天還是在不折不扣地遵循著,建筑一般民居是這樣,就連有“世界第一大宮殿”美譽的北京故宮,也是建筑在一條背靠景山、面向南方的正南正北向中軸線上,誰敢說這種朝向的選擇是由于迷信所至,其實這是完全符合建筑科學的基本原理的。
不假,如果將“風水、面相學說”和“周易”理論等一些古代文化遺產的作用和意義無限制夸大,將其庸俗化、神秘化那就是對“風水、面相學說”和“周易理論”等一些古代文化遺產的迷信。不過這其中我們把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搞混淆了,中國“風水、面相學說”和“周易”等一些古代文化遺產以及美國的制度與體制本身不是迷信,它們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文化現象,迷信的是將它們的作用和意義無限夸大,并將其庸俗化、神秘化的人自身。
知識的攝取是多元的,無論是看風水或者是要進行一場革命,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它們之間并非沒有相通之處,只要堅持用客觀、適度和發展的眼光去認識與理解事物,你就會幡然醒悟,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講究一點風面水貌并無你死我活的尖銳矛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