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堅守陣地?
女兒從學校回來,拿出兩本一模一樣的思政讀物《小學生黨史教育讀本》。我很納悶,怎么發了兩本?女兒說同桌覺得沒勁,送給她了。我接著問,那你們其他同學覺得書怎么樣呢?答曰,沒意思,一點也不好看----活生生的歷史怎么會沒意思?我還記得,暑假期間,帶著女兒去西安園博會,牽著她的小手講長征的故事,女兒聽得津津有味啊!為什么這樣的革命史書卻“沒意思”了呢?于是滿腹疑惑中信手翻看了一下,感覺確實有點----“沒意思”。
不由得聯想起自己的大學時代。那時候,我在東部沿海的一所大學學習中文。大學一年級,教我們《中國革命史》必修課的,是一位白發蒼蒼、戴著眼鏡似乎很精 干的老 先生,但老人家講起課來怎一個“慘”字了得----如果不采用簽名點到的辦法,幾乎沒有人來聽課。即使勉為其難來上課的 諸 君,要么趴在桌上打盹,要么低頭干其他的事情。
當時沒覺得什么,但現在自己在高校也從事著教育的行當,所謂“屁股決定腦袋”,禁不住就要思考一番。其實,不僅是過去,就是現在,很多學校的思政教育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和問題。可以說,無論是東部還是中西部,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大學還是小學,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思政教育陣地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為什么活生生的革命史變得味如嚼蠟?為什么曾經的熱血沸騰轉化為紙上的枯燥乏味?為什么積極向上的高尚品格無法得到有效傳頌?為什么激情燃燒的歲月竟淪落為課堂上的催眠劑?
任何陣地,你不去占領,則反面勢力就無孔不入----思政教育的陣地也不例外。但是怎樣占領這個陣地,很多人卻未必明白----難道不是嗎?枯燥的記憶、干癟的文字、空洞的說教、填鴨式的灌輸,還有機械死板的考試,讓活生生、有血有肉、催人奮進的一部革命史變成了學生們頭疼生厭的黨八股似的說教,又怎能讓他們對思政教育提起興趣?!以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又怎么能堅守住思政教育的陣地?!
難道我們的學生就那么排斥思政教育?當然不是!曾經熱播的紅色經典電視連續劇《長征》不就是很好的例證么?據調查,《長征》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曾分別創下17.9%、4.26%和9.26%的收視率,其中北京地區的收視率創下了同類題材的最高紀錄,很多學生即使在高考前夕也在觀看;今年春節期間播放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收看該劇的觀眾達到近6億人次,收視率在一些地區甚至超過了《新聞聯播》,連續數日位居第一。不僅老一代慷慨激昂,而且也得到了80、90后年青一代的認可;重慶衛視改版,打造了公益電視頻道,《品讀》、《記憶》、《信念》、《共富大家談》等欄目,兼具知識性、思想性,又激勵人的精神,不也受到全國觀眾的關注和好評嗎?
生活節奏加快,未必意味著夢想褪色;娛樂產業發達,未必意味著思想教育的缺失。最近央視推出的公益節目《夢想合唱團》,不就展示了根植并生長于民間的美好情感,激發公眾心中充滿溫情的夢想,呼喚正面向善的力量么?《向幸福出發》更以“點歌”的形式在節目中傳達自己的感情,用老百姓真實的故事來吸引觀眾,用老百姓真實的語言來打動觀眾,幾多情節感動得人熱淚盈眶、唏噓不已。
為什么上述這些案例如此成功?難道這些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嗎?當然是。那為什么如此成功呢?因為它們不僅符合了真、善、美的目標,而且對追求的目標采取了有效正確的路徑。它們不是說假大空話,高高在上、擺著一本正經的面孔地去講大道理,而是說真話實話,用動人的實例、感人的語言、豐富的文學影視技巧觸動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從而產生共鳴,達到了教化的效果。
如此看來,不是我們的學生排斥拒絕思政教育,而是我們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太欠缺太落伍;不是思政教育就必須擺出高高在上說教的呆板面孔,而是要俯下身來,走下“神壇”貼近學生,運用各種技巧讓學生真正覺得可親可近、可敬可學。試問,我們難道不應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減少距離感,盡量去除那些套話、空話、盲目的大道理,而要用活生生的事例和生動的語言去感動、去吸引、去激勵他們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繁榮發展意義重大,更提出了沒有正確思想理論的武裝,沒有主流價值輿論的影響,就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昂揚正氣、蓬勃朝氣、浩然正氣。如此看來,思政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擔子不可謂不重。所以,我們必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全面深入創新思政教育各方面改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堅守住思政教育這塊陣地,才能真正不負肩上的這一歷史使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