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求是》近期發表的一篇歪曲現實的文章!
一棵青松
·
2012-01-04
·
來源:一棵青松新浪博客
2012年第一期《求是》雜志發表署名為“秋石”的文章,《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文章指出,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在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以下為文章全文: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作者:秋石)
在我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日益變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情況。當前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應該怎樣評價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道德狀況,道德總體上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這個問題已經超出單純道德評價的范疇,涉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成就的評價,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評價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的立場和方法論
考察道德現象,離不開具體的價值觀立場、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
1.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這就使得人們容易把道德本體化和獨立化,忘記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事實上,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受經濟基礎制約,其獨立性只有相對意義。評價道德的價值是正還是負、性質是善還是惡,總是具有兩方面的維度:一方面,看決定道德發生發展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一方面,看道德對相應的經濟基礎起作用的性質。從根本上說,建立在進步經濟基礎之上的道德,能夠推動進步經濟基礎發展的道德,其價值為正、性質為善,反之,則價值為負、性質為惡。從這個基本價值觀立場出發,評價當前我國道德狀況的性質,就要放眼廣闊的經濟社會領域:根本標準,只能是生產力的標準,是經濟基礎的標準,是社會進步的標準,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標準。
2.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列寧曾說過:在社會現象領域,“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在道德領域,所謂整體的普遍聯系,就是道德在生產方式以及上層建筑歷史變革總進程中的狀況,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經濟基礎以及同上層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總聯系方面。這才是反映本質的道德現象。
3.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從人類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即便是在歷史最黑暗的時期,人類道德進步的總趨勢并沒有根本逆轉。道德發展的這種客觀規律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今天,我們只有在歷史的比較中,才能深刻認識到,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上的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獲得了巨大躍進;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獲得了新的巨大進步。
二、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在總體上獲得巨大發展進步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1.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的變革,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為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道德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制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余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并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
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中,不斷變革的道德,也給予經濟發展以強有力的助推作用,與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于變革、勇于進取、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準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天經地義的神圣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于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并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2.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嶄新道德,以及不斷開展的群眾性道德建設活動,又反過來為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營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環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第一,經濟的發展進步和道德的發展進步之間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輔相成關系,決定了經濟的發展進步,決不可能建立在社會道德總體滑坡的基礎之上。一個偉大的事業,總是伴隨著相應高尚的道義基礎。黨在領導人民建設新社會新生活的進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的精神文化建設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設,用先進的道德思想武裝人民,用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勵人民,用優秀的道德榜樣引導人民。
在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明確提出了“五愛”的社會公德規范。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了學習雷鋒和焦裕祿的活動。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都堅持對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成就作出新概括、任務作出新部署。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十四屆六中全會分別通過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決議,集中闡述和部署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戰略任務。黨中央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制定下發了世界政黨史上第一部由執政黨制定的專門部署道德建設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黨的十六大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以及深入貫徹落實,使全社會在思想道德建設上更加自覺自信。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偉大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和全社會重視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新的里程碑。
第二,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準,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
第三,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第四,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范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干部道德風貌的主流。
第五,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事實證明,我國道德的發展進步,在總體上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同向的,道德建設的成就,在冰雪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以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一系列檢驗社會道德狀況的關鍵時刻,得到了充分的顯示和證明。
三、我們面臨的道德考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這些考驗,也必然會在道德領域表現出來。
1.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的主要表現。
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存在的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時段、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群。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
2.出現道德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發展滯后性的原因。道德的發展軌跡和經濟的發展軌跡是同向的,但決非簡單同步。舊的道德觀念將長久地影響人們,而新的道德觀念轉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行為規范,往往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與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既是宣傳思想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工作,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艱巨任務。
第二,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國社會大變革、大轉折、大發展的時期,道德問題往往折射的是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體制機制問題。比如,最為群眾詬病的一些官員貪污腐敗的問題,雖然表現為官員的敗德,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錢權交易多發頻發,而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卻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比如,屢屢引發國內外關注的社會誠信缺失的問題,雖然表現為一些企業和商人的敗德,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風險急劇加大,而社會征信等信用體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擊的見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問題,雖然表現為一些社會成員公德失范,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文化向“陌生人社會”文化不斷轉變,而社會控制和約束體系逐漸弱化。比如,讓人憂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現象,雖然表現為一些社會成員的非理性心態,但深層次的重要原因,是社會收入差距拉大、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心態失衡甚至扭曲。
第三,法治和德治還不完全相適應的原因。社會上確實存在重法治輕德治的傾向,甚至有人對德治很反感,認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對立面。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當前敗德行為的代價過低,并與違法行為代價過低的情況交織在一起,這是導致許多道德問題持續產生的重要體制機制原因。
第四,社會輿論放大效應的原因。一例敗德的突發事件,會引起一些小報小刊和網絡媒體的亢奮、躁動以及持續、深度的追蹤報道,道德“滑坡”的輿論也隨之鋪天蓋地般傳播開去。而那些在默默無聞的場合、做著默默無聞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們的事跡,卻難以成為小報小刊和網絡媒體關注報道的對象。但是,在平凡的道德楷模的事跡報告會上,有哪一個動情至深而淚流滿面的聽眾,能夠贊成我們的社會已經全面道德“滑坡”的論點呢?
當前社會存在的這些道德問題警示人們: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以上為《求是》刊登的文章 。再看一看溫家寶總理以及人民關于目前中國道德的評價。
附:溫家寶總理關于目前中國道德的評價:
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總理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的講話: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主法制的推進,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舉例來說,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附: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但現在的中國卻是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每個人都發出無奈的嘆息。
當代的中國商人,已成為最無道德的一群,賣木耳的用福爾馬林浸泡,賣火腿的用敵敵畏熏制,賣食鹽的用工業鹽充數,賣黃鱔的給黃鱔喂避孕藥,水銀魚、三聚氰胺奶粉、石灰面粉、神奇牛肉、坑渠油、涂色饅頭,這些化學食品接二連三出現,使中國人再度成為新時代東亞病夫。中國地產開發商則見錢眼開,既哄抬房價,欺行霸市,讓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房奴,同時又偷工減料,炮制大量豆腐渣工程,草菅人命,而黑礦主只要有利可圖,哪管他人死活!至于救死扶傷的醫院,早就成了索命的閻王殿,而白衣天使則成為黑白無常。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已墮落成誤人子弟、道德敗壞的元兇。至于升斗小民,也是笑貧不笑娼,見利忘義,見錢眼開。你要問個路嗎?對不起,拿「好處費」來!人與人變成了冷冰冰的銅板關系。甚至在目睹有人落水之時,竟然毫不掩飾地大叫:「拿錢來就救!」至于黑惡勢力,則抽刀向更弱者,販賣兒童,虐童為丐,甚至取人內臟,販賣器官。人性在金錢面前黯然失色,良知在金錢面前霍然泯滅。
中華民族之所以全盤墮落,主要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根源就在主席臺,罪魁禍首是前三排。現在的神州官場,哪個看上去有點正人君子的模樣?這些人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拜倒在金錢腳下,鉆進錢眼里不能自拔。或暗箱操作,醉心于權錢交易;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大權在握,公帑國庫悉數成一己私產;置房產、買別墅、養情婦、***,不亦樂乎;揮霍浪費公款已是小菜一碟,中飽私囊成了家常便飯。臺上仁義道德,臺下男盜女娼,假仁假義,莫此為甚。
歷史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一段中有句名言:「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用此話來形容當前的中國實在恰如其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而國之將亡,必出妖孽。
評論:《求是》雜志作為中共中央的喉舌,發表如此掩蓋社會道德問題真像的文章,真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明顯與溫家寶總理的講話背道而馳,在十八大來臨之紀,全國人們強烈要求回歸毛澤東思想,重樹國人道德之時,《求是》發表這樣的文章真有點匪夷所思,必將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記住人民不是傻子!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