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刑天
刑天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27977972
我能成長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源于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環境,我認為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對于一個人未來的成長,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為我的童年處于文革的末期,那是一個宣傳革命的年代,敢于斗爭是社會輿論宣傳的主題,那時候的文化環境也很健康,出版的書籍除了介紹革命理論之外,還有大量的科普,文學,歷史類的作品,說那時候不注重文化教育完全是造謠,相反,那時候出的書主要針對人民群眾,語言大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易懂,不像現在的所謂“學術專著”,裝腔作勢,故弄玄虛,作者自己不懂還用術語來嚇唬讀者。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十萬個為什么》和《動腦筋爺爺》等少兒科普讀物,這些書是我童年時期最喜歡看得,當然宣傳宗教迷信的書籍那時候不可能有。
至于我生活的小環境,也對我的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所以注重文化教育,比起周圍的同學來說,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更舍得投入,因此家里的書籍非常多,無論是連環畫還是小說都如此,我家有幾個書柜,里面裝得滿滿的,同學們到了我家之后都舍不得走,因為這些精神糧食對他們太有吸引力了。
由于性格內向好靜,我從小生活在書本的世界里,而所接觸的書籍不是講述革命故事就是科普讀物,因此我從那時候開始相信科學,不信有鬼神,不僅我,我周圍的伙伴也沒有人相信鬼神。后來上大學后,令我意外的是,很多同學都多少相信世上有鬼。
一個人如果是無神論者,他就很容易轉變為唯物主義者。即使童年時的伙伴后來成了普通工人,可我覺得他們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分辨力,甚至比后來的大學同學還要深刻,就拿某段時間盛行的特異功能來說吧,我們大多數都不相信,因為那不符合科學規律,可是大學的同學絕大多數都相信。
那時候中國和外界并沒有斷絕文化交流,只是異國文化主要來自蘇聯,阿爾巴尼亞,越南和朝鮮。蘇聯的文化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保爾。柯察金,童年的高爾基,卓婭和舒拉,還有意大利的牛虻,這些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頑強的斗志,對不公平的仇恨。
因為自小喜歡讀書,所以思考的也就比同齡人多些,老師對我的評價是比較懂事早熟,在我們15歲的時候,同學們還在想著怎樣開心地玩時,我已經開始思考人生的道路,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樣的人。我開始讀歷史人物的傳記,因此讀了《馬克思傳》。
《馬克思傳》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很不易讀懂,因為該書要介紹馬克思的理論, 15歲的我來說自然無法領會,盡管很多地方看不懂,可有一點我看懂了,那就是馬克思在14歲的時候,就決定獻身于一項宏偉的事業——解放全人類。
15歲正是樹立人生觀的時候,而這時候我又了解了馬克思的事跡,馬克思戰斗的一生激蕩著我年輕的心靈,我在日記本下寫下了這樣一句:要像馬克思那樣,做人類的盜火英雄普羅米修斯。從那時候,馬克思就成我心中不滅的燈塔,盡管后來在人生道路上經歷了許多磨難和打擊,但我總能站起來,因為在我的心中有一座神。
我的青少年是在這樣一種健康和催人向上的環境中渡過,幾乎沒被不良的思想沾染,因此后來進入社會后,常被人譏笑書生氣太濃。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我還堅持中學時代的理想,但那時的大學已經被各種西方思潮充斥著,人生如夢和個性解放是那時候大學生常說的話,后來“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理論”被拋出來之后,我過去的信仰也就逐漸坍塌,代之以西方理性大師的理論,我比較喜歡尼采的思想,贊成社會達爾文主義,即“適者生存,劣者淘汰”不僅是自然界的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法則,我甚至接受人種優劣學說,當時的思想幾乎就是希特勒思想的翻版。
至于馬克思的理論,我并沒有完全否定,馬克思的哲學觀點我還是堅持,但是他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解釋,我開始拋棄了,現在看來,這兩種觀點其實是相互矛盾的,但以當時的思想深度,我還不可能認識到。
在大學時我對毛澤東的認識也有轉變,“毛澤東是偉大的導師和領袖,”我們從小就一直被這樣灌輸,我也不加懷疑的接受,可現在我不同意了。我開始認為他是一代梟雄,一個偉大的皇帝,但是僅此而已。
進入工作之后我才知道,民眾心中的毛澤東和我們大學時在書本上知道的毛澤東,相差甚大,九十年代初期,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開始蔓延,許多出租車司機在門窗上掛起了毛澤東像,說是可以避邪。雖然理論界一再否定毛澤東,可民眾卻沒有拋棄毛澤東。周圍群眾開始談論毛澤東時代的好處。
面對著當時社會上各種混亂的現象,我只好從馬克思的理論中去尋找答案,最先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當即被說服了,于是接著看《列寧選集》,令我吃驚的是,列寧對農村各階級立場的分析,和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里面對農民的分析,幾乎一模一樣。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我重新確立了高中時代的信念,即馬列主義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理,后來又讀了一些馬克思的文選,其中有一句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我記憶尤為深刻,覺得它包含了馬克思理論的全部精髓。
在對馬克思理論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幻想有一天能專門抽出時間來研究他的理論,但也僅限于業余愛好的范疇。
后來我走上移民之路,為了能在異鄉生存而拼命奮斗,有一天我正在工地干活,一個洋人過來和我打招呼,遞給我一張名片,對我說“老弟,幫我們干吧。”
“你們是誰?”我反問道,“我們是工會的,”他回答,“有空給我電話,我們一起聊聊。”
當晚我給他電話,他約我第二天到他的辦公室聊天。第二天見面之后他開始問我
“你知道該怎樣增加收入嗎?工人要團結起來”
“團結?”我反問。“那又怎么樣呢?”
“工人越團結,斗爭就越有力量,我們的生活水平就會越高,資本家總是把利潤裝進自己的口袋,我們要把這些利潤更多的整取回來。”
原來他在宣揚工人階級的斗爭理論,而這些理論我本來就贊成,所以幾天之后我就加入了工會,他是我的介紹人,在填表的那天,我問他是否相信馬克思理論,他回答:“馬克思的書我看的不多,你看過很多嗎?”
“也不多,可是你幫助工人階級”我回答。
“這正是馬克思所作的,沒錯,我的確相信馬克思的理論。”他回答。
后來我發現,在北美的工人階級中,馬列理論并沒有被拋棄,工人們還是在用馬列理論進行斗爭,在工人人數眾多的大公司里,工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fight”(斗爭)
我后來進了另一家工會的公司,午飯時工友們說到各自的收入(其實工人之間很少保密,因為收入都大致相似),我決定向公司提出加薪。一個東歐來的工人對我揮起拳頭:“中國人,斗爭。”
我也把拳頭一揮,回答“對,斗爭”,最后老板同意了加薪。
2008年金融海嘯暴發之后,加拿大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自然深受其害,我注意到在一些公眾場所,出現了宣揚社會主義的標語,在工地的標語尤其多。例如“社會主義萬歲”。也有粗俗語言,例如“去他媽的資本主義”,或“資本家的子女不干活,可繼承很多財產”,“工人創造一切,可老板拿走大頭”。在廁所里,粗俗的漫畫更常見,但是都表達了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憤怒。
為了了解資本主義的內在規律,我決定深入學習《資本論》,在維多利亞街靠近布列塔尼亞社區有一個小書店,專門經營政經類書籍,其中有很多馬列理論的書刊,我在柜臺交錢的時候,問店老板“你相信馬克思的理論嗎?”老板點點頭“我相信。”
攻讀《資本論》是一場對意志的磨練,因為它畢竟是一本學術著作,其主要難度不在理論的精深,而在規模的宏大,馬克思知道該書對讀者是怎樣的挑戰,所以先在序言里介紹說,對于想真正學點東西的讀者來說,該書并不算難。但是在法文版的序言里又提醒道
“法國人總是急于追求結論,渴望知道一般原則同他們直接關心的問題的聯系,因此我很擔心,他們會因為一開始就不能繼續讀下去而氣餒。
這是一種不利,對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讀者指出這一點,并提醒他們。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企圖在短時間內掌握《資本論》全部理論的想法是異常可笑的,因為它畢竟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畢生的思想結晶啊。
在我攻讀《資本論》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對我有決定性影響的事情。
我認為對《資本論》需要讀很多遍才能理解其主要內容,誰要是說他讀一遍就懂了,我認定他是在胡吹。在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有很多地方都不太理解,但是馬克思是一個耐心的講師,先前的理論他還會在后面不斷的解釋,因此,我即使開始不太明白,常常讀到后面也就逐漸把先前的概念搞清楚了。
在讀到第三卷最后部份,有關論述國民產值的補償問題的時候,我突然發覺馬克思的理論有一個難以置信的漏洞—固定資本無法得到補償。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漏洞,如果這個缺陷的確存在,那么《資本論》的理論就不能成立,發現該缺陷之前,馬克思的每個觀點我都接受,可這個缺陷足以使《資本論》的理論破產。
開始我不相信馬克思會犯這樣的錯,寧愿相信自己沒有理會透徹,于是我再返回前面幾頁從頭看起,可是看到那一段我又被卡住了,從理論上的確說不通。我還是不相信,不斷的回頭再繼續撿起頭緒,希望思緒能銜接下去,可每一次都在同一個地方被卡住。
這時候我感到焦慮驚慌,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已經成為我的信仰,馬克思理論如果不成立,那就意味著我的信仰坍塌,對于有信仰的人來說,信仰坍塌比死亡更加可怕。
那時候正是晚上,我焦慮不安的在房間里來回踱步,渴望能走出死胡同,我一遍遍的再次閱讀,可每次都被卡住。最后我絕望的躺在床上,渾身直冒冷汗,感覺世界末路就要降臨,天似乎就要塌下來了。
還讀不讀下去?我在猶豫,如果有這個缺陷,那以后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可信。后來想到,反正該書就要讀完了,干脆就放過這里,先完成閱讀任務再說。
我打起精神來繼續向下讀,萬沒想到,馬克思在下一段落里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即固定資本無法得到補償。
于是馬克思詳細解釋這個現象,原來這個漏洞只是個幻像,該幻象之所以產生,是由于我們對價值的二重性沒有深入的理解,實際上固定資本并不需要補償,它只需要物質外表的更新。所以理論上的漏洞并不存在。
原來天并沒有塌下來,我的信仰得救了。那時候我就感覺到,馬克思有意在前面的分析中留下這個陷阱,等待有心的讀者來詢問,就在讀者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才從天而降,把受困的讀者拯救出來,他真是用心良苦,不過也太狡猾了。
我似乎是在叢林中迷路,馬克思突然從密林中走出,拉著我的手,把我引到陽光大道上。
后來馬克思繼續解釋,困住我的漏洞,也是馬克思以前的所有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們無法逾越的障礙,因為對價值形成的原理沒有作詳細科學地分析,所以毫無例外的都被該漏洞困住了。
在這個晚上,我真正感覺到了,馬克思的思想和我的思想發生了共鳴,從此以后馬克思不在我的心中高不可攀,我覺得他很親近,而我是他的學生,因為我感覺到在那個晚上,馬克思真正的把我收為弟子。
考茨基曾有一句話,“每當我懷疑馬克思的理論有錯誤的時候,事實證明我總是錯的。”我也想說類似的話,只要我們覺得馬克思的理論有什么缺陷,記住這點,我們一定是錯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