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在1月1日報道深圳一HINI流感患者死亡,HINI又來了。我是一個中醫愛好者,接到長沙老中醫陳勇的電話,他不會上網,讓我代他登一篇文章。學習陳勇先生對甲流的論述,希望對治療甲型HINI流感能有幫助。
北京董建。2012年1月3
甲型HINI流感的預防方:
1、用枇杷葉,刮去毛,鍋炒香,泡湯飲之。
枇杷葉芳香不燥,不為穢濁所侵,可免夏秋時令之病。
2、建蘭葉、竹葉、蘆根、冬瓜煮湯飲。
建蘭葉、竹葉、蘆根、冬瓜皆主清肅肺氣,故為溫熱暑濕之要藥,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若別藥恐滋流弊,方名雖美,不可試也。而薄滋味,遠酒色,尤為要務 。
兩方均來自《濕熱條辯》。
甲型HINI流感風熱、濕熱辨
陳勇
我認為甲型HINI流感致病之邪為濕熱,其病變重心在中焦脾胃,其依據是甲型HINI流感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舌診分析得出的結論。
在舌診中,甲型HINI流感患者無論是初期或極期,均可見舌質紅或紅絳,苔膩或黃膩、灰膩,舌質紅或紅絳證明有熱,苔膩證明有濕,舌質紅或紅絳,苔膩或黃膩、灰膩正是濕熱之征。
試問風熱之邪臨床上會有膩苔或黃膩、灰膩舌苔出現嗎?
甲型HINI流感患者主癥是高熱,湖南中醫學院主編的《中醫診斷學》第五章,第一節,證侯診斷,二、常見癥的鑒別。
表25 壯熱的臨床鑒別
主癥 兼癥 脈舌 病機
壯熱、多汗 煩渴、喜飲 脈洪、苔燥 陽熱熾盛
壯熱、神昏 舌蹇、肢厥 脈數、舌絳 熱陷心包
壯熱、夜甚 煩渴、斑疹 脈數、舌絳 氣營兩燔
壯熱、痙攣 抽搐、煩燥 脈弦、苔燥 熱極動風
壯熱、胸悶 氣短、痰稠 脈滑、苔膩 痰熱壅肺
壯熱、胸痛 嗽吐、膿痰、腥臭 脈滑、苔黃 肺熱成癰
注: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6 第一版
從表25不難鑒定出,甲型HINI流感是痰熱壅肺癥。
甲型HINI流感患者還有一個主要癥狀是咯痰,痰、飲、濕是一源三歧,三者均為津液不歸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若脾失健運,運化失司,則水濕聚而成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此,甲型HINI流感應診斷是為外感濕熱之邪。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薛生白,尤其擅長濕熱病的診治,將自己長期臨床實踐經驗集成《濕熱條辯》。對濕熱病之辨證論治進行系統的總結,有一定的發揮與創見。因此而成為溫熱病四大家之一。
薛氏認為:“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
“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并見。”
這是濕熱病之正局,“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證最易耳聾干嘔,發痙發厥,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之病必見之正局也”。薛氏認為不論是正局還是變局,都是以中焦脾胃為病變主心。
薛氏在《濕熱條辯》中采用又綱帶目的辯證方法,把濕熱病分為五大類,30個證型,薛氏的經驗,我認為完全可供甲型HINI流感的中醫藥辯證施治參考與借鑒。
據王士雄在《濕熱條辯》的批注中,稱“然聞諸父老云:向來此證甚稀,而近則常有。因于道光戊戌,輯一專論問世,嗣后,此證屢行,然必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乃劇”“道光元年,直省此證大作,一覺轉筋即死,京師至棺木買盡,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識為何證者”。自薛氏《濕熱條辯》問世,王士雄借鑒薛氏的經驗“咸豐紀元,此證盛行,經余治者,無一不活”。故薛氏的經驗是經得起臨床驗證的。
辯證是中醫的靈魂,是立方選藥的唯一依據。如果病機辯證錯了,選用的方藥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
既辯證甲型HINI流感為外感濕熱之邪,其主藥必須具有主治甲型HINI流感之主癥,該藥須具有:清熱、祛濕、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等功能。在諸多中藥中,唯有半夏可擔此重任。
明代名中醫汪機曰“脾胃濕熱,涎化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翹首待斃”,汪機告誡人們脾胃濕熱,非半夏不可治,若用貝母代之,會造成患者死亡。故對甲型HINI流感患者,貝母應予慎用。
金元名中醫李東垣曰“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當代國醫大師江蘇南通名老中醫朱良春在《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一書介紹:“半夏除具有燥濕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等功效外,還具有和解寒熱,交通陰陽等功效,”
朱老臨床驗證:“凡寒熱不解 ,如出現心下堅滿,或氣逆不降,或胸脘痞悶,均為選用半夏之指征”,“痰濁內阻之熱性病,用之常收意外之效。”朱老還用半夏治療不寐,也取得良好的療效。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臨床都證明半夏是治療甲型HINI流感的首選最佳藥物。
甲型HINI流感中藥辯證治療。邪在氣分:
濕熱蘊中證:臨床主癥:高熱、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飲、咽痛、目赤、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止咳,化濁解毒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用:半夏、葶藶、枇杷葉、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苓、石菖蒲、藿香、白豆寇、射干、薄荷、連翹、杏仁、 枳實、陳皮等。
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用藥加減:嘔吐:川黃連3-4分,蘇葉3-4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腹瀉,尿赤,豬苓、茯苓、澤瀉、萆薢、通草等味,分利而治。
方解:濕熱之邪,留戀氣分,郁蒸不解,熱毒上壅,故咽痛、目赤,熱滯肺絡,灼濕為痰,痰熱互結,肺失清肅,則咳嗽、痰粘、咯痰不爽,濕熱蘊中,脾不轉津,則口喝。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則是濕熱之征。半夏燥濕化痰止咳,和解寒熱,葶藶苦寒,消痰濁,清肺火,枇杷葉性微寒,止咳化痰,兼清肺熱,三藥共合為君,痰因火動,治痰必降其火,黃苓清熱,燥濕,茵陳清熱利濕,滑石清熱,滲濕利竅,使濕從小便出,濕去則痰無生源,三藥共為臣;痰隨氣升,善治痰者,治痰必治氣,杏仁降氣,枳實破氣,陳皮理氣,氣順則周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藿香、石菖蒲、白豆寇,芳香化濁,宣暢氣機,醒脾運濕,射干清熱祛痰,兼與薄荷清喉散結,薄荷清頭目,以消目赤;諸藥合用,共湊清熱祛濕,理氣化痰止咳之功。
氣順火自降,濕去則痰無生源,熱清則痰自消,痰消則火無所附,則諸癥亦隨之而愈。清代溫病名醫王士雄曰“甘露消毒丹最妙,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
甲型HINI流感患者,因失治而成危重癥的辯證施治
1、痰熱內擾證,主癥:高熱、咳嗽、咯痰、痰黃、喘促氣短,或心悸、躁擾不安,口唇紫暗,舌脈,舌質紅,苔黃膩和灰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清膽除煩 方用:溫膽湯加減
藥物組成:半夏、葶藶、枇杷葉、滑石、黃苓、杏仁、枳實、陳皮、栝蔞殼、竹茹、黃連、山梔、藿香、石菖蒲、白豆寇、連翹等,水煎服。
2、痰火內閉證,主癥:高熱、口喝、煩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咳嗽或咳血,胸悶憋氣、氣短,舌脈:舌質紅絳、苔黃、脈細數。
治法:化濁開竅、清熱解毒
方藥: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丹皮、連翹、石菖蒲、半夏、葶藶子、枇杷葉、紫草、鈞藤、煎湯化服至寶丹。
3、邪入營血癥:薛氏認為“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下挾熱利、斑疹、胸痞、壯熱煩渴,痙厥、舌焦紅或縮,脈細數,陰陽告困,獨清陽明之熱,救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人自焚而死也。”
方藥從薛氏《濕熱條辯》:大劑犀角、羚羊角、半夏、生地、元參、丹皮、連翹、紫草、鮮菖蒲、竹瀝、葶藶、枇杷葉煎湯服紫雪或神犀丹。
甲型HINI流感的預防方:
1、用枇杷葉,刮去毛,鍋炒香,泡湯飲之。枇杷葉芳香不燥,不為穢濁所侵,可免夏秋時令之病。
2、建蘭葉、竹葉、蘆根、冬瓜煮湯飲。建蘭葉、竹葉、蘆根、冬瓜皆主清肅肺氣,故為溫熱暑濕之要藥,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若別藥恐滋流弊,方名雖美,不可試也。而薄滋味,遠酒色,尤為要務。兩方均來自《濕熱條辯》。
甲型HINI流感衛生部頒布了第三版治療方案,認為是外感風熱之邪,其病變重心在上焦肺,我認為甲型HINI流感是外感濕熱之邪,其病變重心在中焦脾胃,辨治應借鑒薛生白的《濕熱條辨》。
甲型HINI流感致病之邪,是風熱還是濕熱,病變重心在上焦肺還是在中焦脾胃?
這確實值得商榷與探討。
以上觀點,均與衛生部頒布的甲型HINI流感治療第三版方案相左,也是一家之言吧!希望對治療甲型HINI流感能有幫助。
本文來自:
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32016-1-1.html
感謝曹東義教授的轉載
中華中醫藥論壇(http://bbs.zhongyiyao.net/)
陳勇
通訊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井灣路763號,景灣小區8—604
電話:0731-85078817 1368731566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