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不尋常的"小山村"獻給領袖118歲生日
(之二)
當年不尋常的"小山村"村名通稱叫;外路大隊第五生產隊,地方名稱叫(外路嶺),是筆者出生地,在這里生活了22年,16歲開始就被社員擁為義務生產隊長,在老黨員的支持下,在老隊長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使自己很快成長為生產能手,和全體社員的艱苦奮斗,經過三年的改天換地,使原來思想保守,經濟落后的小山村換然一新。把原來的旱地改造成水稻田,將水溝拉直擴展良田,既疏通了排洪又擴大田地面積,在那幾年中產糧田地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四分之一,改荒山為竹林.茶園.果園,文革初期許多青年人都去參加武斗,惟該生產隊規定只準參加本大隊.公社的抓革命促生產運動,根據上面通知精神.生產隊統一按排以代表式參加各種革命運動,應該在不應響季節性農業生產的前題下,否則不計工分扣發口糧的通知一出,姐妹找兄弟.父母找兒子,讓他們紛紛歸隊,但還有倆名單身漢不愿回來,在武斗隊混了兩年多,他們錯過了成家的良好機會,一位切成了現在的孤寡老人,一位也到了近四十歲上門到了桐廬縣做了寡婦的倒插門。六七年水稻良種改良,從傳統的高稈引種矮稈作物,六八年起平均畝產超綱要,跑到了青田縣石溪大隊的前面(青田縣石溪大隊是偉大領袖御批的模范生產隊),名立縣農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名。幾年后毛竹成林春天賣毛筍,秋后賣毛竹,竹子是翻身最快的經濟林。茶園開摘,充分發輝了婦幼殘弱的積極性。五年后水果收成,產量逐年成倍增長,社員個個喜笑顏開歡迎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參觀團和取經隊,大家都在內心中由衷地感謝共產黨.毛主席給我們所帶來的幸福生活!
人民為什么這么團結,為什么那么無私地奉獻,為什么那么有奔頭,為什么那么關心別人和被別人所關心,因為大家都是同志,都有一顆主人翁的心,都是為國家創造財富為自己創業,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是在幫助自己的階級兄弟,這就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在放光茫。
張栢毅 2011/12/2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