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因勢利導、因勢而動、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就是強調形勢對事物發展的決定作用。什么樣的形勢決定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金融危機前30年,在全球經濟分工合作形勢下,讓中國選擇了“國際代工”的發展道路,并得到了長足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各國都在尋求救命稻草,連美國、歐洲這樣的發達經濟體都不得不反思傳統的、公認的經濟理論,并試圖摸索新的經濟模式,中國同樣也面臨激烈的調整。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老思維和舊理論去分析和解決新形勢下的問題,猶如刻舟求劍。
歸根結底一句話:國內外形勢和自身狀況才最終決定中國的發展道路。
二、國際形勢——國際制裁將長期存在,國外市場大幅萎縮,國際資本躍躍欲試抄底中國
由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加劇,加速了虛擬經濟衰退和實體經濟的下滑,迫使歐美發達經濟體就業和民生遭遇冷冬,也讓歐美各國清楚地認識到發展完整經濟體系(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同步發展的經濟體系)的重要性。于是,美國率先選擇經濟轉型之路,開始摒棄一直標榜的“少而精”的國際化專業分工的產業模式(即由美國專做設計和知識產權,由發展中國家做實體生產加工),轉型發展“全而專”的本土全產業鏈經濟,為此,奧巴馬提出了打造“美國制造”的經濟復興計劃,以發展獨立的經濟體系,擺脫受制于人(主要是中國)的國外依賴。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也進一步提高“自給經濟”依存度,大力保護本土制造業。而阻礙歐美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的威脅卻是歐美用30年時間親自扶持起來的廉價的“中國制造”。從08年至今,美國和歐洲通過采取干預匯率、抬高國際物質價格、反傾銷制裁、運作熱錢、限制技術出口、軍事威脅、領土爭議政治化、人權環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間接抵制和打擊中國出口,其目的可謂一箭雙雕:一是要為歐美的民族制造業振興減少競爭,創造發展環境,爭取寶貴時間。二是逼中國經濟和民生下滑,逼迫中國開放國內市場,這樣,歐美就可以依靠他們的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更多參與、主導和控制中國市場,賺取更多利益。這種打擊將一直持續到歐美形成與虛擬經濟同步強大的制造業體系和更多搶占中國市場份額為止,我預計持續時間為4~5年。
更為可怕的情況:一是歐美一旦形成制造業優勢后,將進一步形成對全球制造業和核心技術領域的絕對控制,即使中國也同步啟動技術升級,但受科技和人才水平限制,未來中國制造業遭擠兌程度還會增加。即便中國另辟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也會因同級競爭、政治矛盾等干擾而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未來中國仍然依靠加工出口貿易為主的發展道路會越來越難。二是國外資金和技術一旦成功大規模進入中國,其經營成本、產品性能、產品價格的優勢將沖擊中國民族企業(國企、民營),未來國內經濟競爭會出現白熱化。如果未來中國民族經濟質量不好,中國市場將受到巨大掠奪,中國在國內和國際市場話語權要受到重大挑戰。
三、國內形勢——發展不均衡動搖經濟基礎,國內經濟的兩難問題凸顯,資金和技術成為重大發展瓶頸
危機一是多年的單一出口導向,已使中國大部分產業過分集中于高耗能、高耗材的低端出口加工貿易中。當金融危機和歐美的人為打擊迫使海外市場萎縮后,中國出口貿易瞬間降至歷史冰點,大量的產能過剩和產品過剩無法消化,大批產業鏈條處于停滯或萎縮狀態,很多沿海地區實體企業倒閉、停產或萎靡不前,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危機二是以往旺盛的出口順差,加劇外匯儲備膨脹及人民幣流動,瘋狂產能透支又誘發能源、原材料、勞務費價格上漲,再加之房地產的畸形炒作、輸入性通脹和行政監管缺失,最終導致全國物價飛漲,投機行為泛濫,危害社會穩定。更嚴重的是,這兩方面危機互為因果,彼此循環,進一步加劇危機惡化,導致經濟發展和民生拯救呈現兩難局面。盡管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30年來積累的經濟和社會的系統性危機不會一招得到消除,連帶的產業、民生、物價、信貸、能源、環境等不和諧、不穩定問題還要持續。
四、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內生經濟和外資大舉并購將成為兩大主流內容
(一)內生經濟將是救命稻草,均衡發展將成為發展主題
中國正處于產能過剩、產能檔次低、產能成本高與產能消化市場萎縮、技術創新受限、國際定價權逐漸喪失的矛盾境遇中,資金和技術缺口嚴重。中國既不能馬上擴大市場,也不能立刻創新升級,更不能左右國際貿易價格,所以按照當前形勢變化判斷,未來5~10年,中國只能也不得不依賴內生經濟,逐步減緩出口經濟,轉身定位國內市場,激活并釋放國內消費潛能,依靠國內消費引導中國經濟高質量、和諧、可持續發展,同時借助有條件放開國內市場的契機,合理利用好外資投資,壯大國內實力同時逐步擴張國外市場,最終實現解套和突圍。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 2011年12月12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暗示要向這方面調整)。
轉型發展內生經濟客觀上會倒逼各地政府和企業逐漸放棄以往外向型加工貿易和出口貿易為主的思路和打法,轉變出口盈利模式,重點瞄準全國和本地市場,大展作為。其中,一是各地政府會真正關注并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和“速度與質量”的關系,重視產業安全,消除發展瓶頸,正確利用好內資和外資,均衡發展當地一、二、三產業,全力依賴內貿稅收;二是中國產業(國企、外企、民企)會步入殘忍兼并整合期。他們會盡快消化以往過剩產能,轉型國內市場,從零開始,整合供應鏈條,投入科技研發,設計物流網絡,布設營銷渠道,加緊全國布點布局,同時兼并重組同業產能,最終成為行業龍頭。
12月26日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大唐集團、中交股份、中國兵裝集團等五家大型央企與浙江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這次簽約儀式上,幾十家央企還與浙江省有關部門、市縣,以及各類所有制地方企業,簽訂合作項目52個,協議投資規模超過2700億元。這就標志著經濟轉型序幕的拉開。
內生經濟的主要推手有:
第一級是直接提供最終消費產品的企業(國企、外企、民企),他們是最迫切、最堅決的群體。從行業分具體包括:一是一直從事國內經濟的企業。他們將深化傳統產業布局,同時利用品牌和市場優勢橫向延伸、擴張發展相關產業。二是出口轉內銷產業。他們將加快產能消化和升級,培育品牌和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三是科研單位。他們會加速市場推介,極力促成科研成果的嫁接、轉化和應用。四是市場運營機構。他們將加速搭建遍布全國的銷售網店,如批發商城、連鎖商場、直營賣場等,與企業以代理、入股、合作、加盟等方式開辟市場。五是物流運輸機構。他們將搶先打通遍布全國的物流通道,實現空間布局。
第二級是政府。各地政府將極力發展關系社會民生和經濟可持續的關鍵產業。
第三級是基礎原材料、能源企業和金融、保險、擔保企業。這類企業會隨著第一級企業的集聚程度和集聚預期而跟隨集聚。包括裝備制造、鋼鐵、化工、農產品、石油、銀行、保險公司、租賃機構等。
(二)外資大規模進入中國,大舉并購中國企業
由于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的誘惑、中國對資金和技術的極度渴求、外資經濟入侵中國的戰略策劃,從明年或后年開始,外資將全面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領域(除中國政府嚴令禁止的傳媒和通信市場等外),增加對中國經濟的參與、主導、控制程度。當前,所有外資都在觀望和等待中國經濟的惡化和探底,如果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出現長期惡化苗頭,外資將傾巢而動:一是外資會抄底中國企業,大舉收購兼并中國企業,整合改造原企業資源,快速搶占中國市場。二是將直接在中國投資建廠,布局設點,直接搶占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國內市場份額。三是參與中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民生建設。正所謂“福禍相依”,危險也是機遇,外資進入能帶來資金和技術,也能逼迫國內企業加快改革創新步伐,物價也能得到有效降低,中國正確利用好本次機遇將對中國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最終,中國會根據資源供給關系、產業集聚度、經濟輻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發形成新的經濟區劃,新型經濟區將遍布全國,引領并帶動全國經濟發展。這種洗牌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這個機遇期也是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的最大的發展機遇。但新型經濟區與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渝等老經濟區不同。長三角等經濟開發區是重視GDP的單一出口加工經濟區,由于出口市場一致和產品同質化,經濟區內存在重復建設和激烈競爭,實際收益效率不高;新型經濟區是以提高本區域內社會消費和百姓民生的質量和數量為發展目的,其產業門類健全,一、二、三均衡建設,經濟和民生同步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由于市場相對獨立和固定,新型經濟區之間競爭相對很少,更多優勢企業不單純以價格取勝,更多關注并提高綜合服務效益和服務質量,因此,內生經濟的擴張發展、深度發展的意愿和動力強勁。
QQ:705602016 郵箱:705602016
空間:http://user.qzone.qq.com/705602016/infocenter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