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要像個父母樣子
——為紀念毛主席誕辰而作
古時候人們習慣上把地方官員稱之為“父母官”,言下之意,就是他們的職責原本就是為民、愛民的,是時時處處要為民著想、為民做主的,就如同父母之于兒女的無限責任,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后來干脆就稱之為“人民公仆”了。看來無論是“父母官”也好,“服務員”、“公仆”也罷,都要全心全意為民著想、為民辦事,唯有如此才算稱職,人民才會擁戴、才會頌揚,才能算名副其實的“父母官”,離開時才有人懷念、死后才有人流淚。我們各級官員當時時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做得如何?
金正日走了,美國和西方神經緊張、態度冷漠,而朝鮮國內卻“淚飛頓作傾盆雨”,全民悲哀,哭天搶地,令人想起當年毛主席、周總理去世。人民為什么會這樣?有人說是“愚民政策”造成的,有人說是“獨裁”的結果,也有人說是“封鎖灌輸洗腦”的產物,還有人干脆說“哭的人全是傻子!”我看問題并不那么簡單。當年焦裕祿去世,全縣人民痛悼相送,谷文昌當過縣委書記幾十年后在省城去世,全縣人民還迎他還鄉,為他建了紀念館。難道這都是“愚民政策”造成的嗎,都是傻子的行為?顯然不是,而是他們當年真正地為民著想、是為民辦了好事實事的“父母官”。因為他們以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全心全意“俯首甘為儒子牛”,才成為人民心中如同父母一樣受到敬仰和愛戴的黨員領導干部。
沒有欺負過任何人,也沒有向外派出過一兵一卒侵略他國的金正日和朝鮮在國際上的威信反而不高,原因是自封為“世界霸主”的美國佬不喜歡有自主意識和有獨立尊嚴理想的國家和政治家,不喜歡同資本主義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喜歡“小硬小硬、窮橫窮橫”,而喜歡言聽計從、喜歡搖尾乞憐,喜歡你依附在他的虎皮下面,成為他的一只鷹犬或保護之下的一只羔羊,成為他實行戰略擴張和資源掠奪的一張牌、一塊跳板、一座橋頭堡或者干脆就是他餐桌上的一道葷菜。
而朝鮮及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不是這樣,他繼承父志,帶領朝鮮人民堅持獨立自主、堅持統一祖國、堅持不畏強暴、堅持要建立一個繁榮富強的東方強國。結果,美國人當然不高興,對于這樣一個眼中釘、一塊硬骨頭,總是想要除之而后快。不料朝鮮人民還總是不屈不撓,洋人就更加不悅,千方百計刁難制裁、施加壓力。其他的西方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當然也得看美國眼色行事。于是孤立歧視、包圍封鎖,甚至怒目相向、說三道四,友好國家也只能是偷摸援助,連情同手足的韓國,也認賊作父、劍拔弩張,云云。國際壓力之大,我們難以想象。隨時準備打仗,根本無法全力發展經濟,加之各種封鎖和資源及天災影響,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出現嚴重困難……這就是金正日所處的日趨困難的執政環境。在這種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美國同西方的成見和指責,漸漸竟成了世界輿論的主導,成了一些人看待金正日的有色眼鏡,而朝鮮人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是美國人和世界上反朝勢力講的是實情,還是朝鮮人民更了解自己的實際和金正日的人格與政績?
我去過朝鮮,也去過美國和韓國。在朝鮮看到的是樸素整潔與秩序井然,沒有河流和空氣污染,沒有上訪鬧事,也沒有任何烏七八糟的精神或物質污染的奇怪現象。物質也許并不寬裕,但沒有貧富的巨大懸殊。電視和文藝節目及青少年的思想狀況都很單純健康。從人們的穿著與精神面貌看,生活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困難、至少沒有看到像美國那樣流落紐約街頭的酒鬼、癮君子、窮人和乞丐。而韓國滿街都可以看到的是整過的鼻子和面孔,到處花花綠綠鬧吵吵的,生活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富裕。臟亂差的現象也是隨處可見,雖然受所謂的西方文明影響很大,但文明程度卻不能與朝鮮相比。青瓦臺每天都有人請愿鬧事。據說官員和商人的腐敗也很嚴重。當然我所看到的并不是兩種制度的全部,但至少朝鮮不是一無是處,而韓國也不是完美無缺。社會制度并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發展好壞的全部,管理水平與管理者的作風和素質本身同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有人又說,無論如何,也不應當讓自己的兒子接班。是的,照常理是這樣的,但非常時期的非常國度也就很難說了。在用人上,中國古代就講究“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在這個純內政的問題上,應當尊重朝鮮黨和人民的選擇。假若全黨和人民不同意,金正日死后,情況就不會是這樣。在這個問題上,一切的品頭論足都是不適當的。當年毛主席倒是大公無私把林彪確定為接班人,結果如何?顯然是犯了一個嚴重的認人不準的錯誤,幾乎釀成大禍。
金正日去了,人民痛不欲生,說明他在朝鮮人民的心目中威信很高,人民失去了他,就如同失去了父親或是兒子。這就像當年我們的毛主席、周總理去世。看到這樣感天動地的場景,我們今天的中國官員,特別是整天同人民群眾面對面的基層干部,更應當思考、檢點一下自己的言行,想一想有一天自己調離或不幸死去的時候,人民會是怎樣的態度?是哀聲四起、十里相送?是反映冷漠、冷眼旁觀?還是奔走相告,燃放鞭炮?我看這是一個很無情而準確無誤的檢驗,把公仆、庸官懶吏和貪官污吏一下子就劃分得清清楚楚了。有的人也許正很得意,官是步步高升、越做越大,可從來也沒認真地想過自己這一路上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哪些事情給人民留下了懷念的眼淚?哪些事情卻是讓人民戳脊梁骨的?“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戲曲《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據我旁觀,有些人的確是官運亨通,能言善辯、跑官要官很有一套,但無論在多么重要的崗位,都沒有正經考慮過如何為民服務,如何做出讓人民感動落淚的事情,只是不擇手段一心經營自己的“官業”,一心營造自己的“政客圈子”,不講正氣,不講原則,到頭來不是雙規就是法辦,即使僥幸沒有半途落馬也難免落得個“遺臭一方”的下場。有的人當官只圖名利享受,好事不干,壞人不惹,明哲保身、政績平平,人還沒走,百姓已經厭惡,等到離職或死后,人民反映冷漠,自己或家人也感到凄涼。
陳毅同志有詩云:“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贛南游記詞》)可見,對于我們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我們才是人民的兒子,人民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為人民服務,就是孝敬父母。人民對我們的態度,就是對我們孝心的檢驗。我們離去人民有淚,說明我們還算稱職;我們離去擔心人民戳脊梁骨罵或燃放鞭炮發送,那是我們失職、可恥。
2011年12月23日 ,紀念毛主席誕辰而作
(作者系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長
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