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胡適提出了著名的“救火”思想。他引用了佛教中鸚鵡救山火的典故:“昔有鸚武飛集陀山。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在胡適看來,知識分子很難使現狀有一點改變,只如鸚鵡救山火一樣,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不過盡一點微弱的力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
我對于改良派是懷有敬意的。在中國歷史上,在革命的高潮到來之前,改良派總是要出來表演一番的。無論革命還是改良,都只是歷史的插曲。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胡適不知道,用一點點水來澆滅火山,只會加速火山噴發。改良派所能起到的歷史作用,一樣會適得其反。他們的改良將為左派提供更大的空間,使階級力量對比向有利于民眾的方向轉變。他們還將使整個統治集團產生裂痕,最終激化矛盾。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沒有重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的發生,就連統治階級一時為了緩和緊張的階級矛盾的改良都做不到,更不要說把個人的占有轉向社會的占有了。到了統治集團實行改良的時候,革命往往已經無法避免了。
請大家注意,歷史上幾乎所有大動蕩,歷次大革命都不是爆發在政治最專制的時期,而恰恰是在政治開始改革的時期。法國大革命,英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包括中國的辛亥革命都有這個特點。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何嘗不是改革家?晚清朝廷的改革比各朝代的改革加一塊還多,卻成了它垮臺的原因。
為什么政治寬松的時候容易爆發革命呢?在政治寬松時期,各派政治力量的較量會由后臺走上前臺,矛盾達到白熱化,各個派別都容易得手,各種政治力量成長都很快,他們之間的矛盾都容易激化,而在對現有政權的態度上,無論代表窮人的左派的還是代表富人的右派,也都容易因為對政府失望而失去耐心,所以就容易爆發大動蕩大革命。
2003年的非典,國人聞廣東而色變,此時胡來廣州北京路慰問民眾,確實勇氣可嘉。當時我也在場,一樣為之感動。轉眼八年過去了,中國現在是處于什么階段呢?我們的生活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是更大了,還是完全喪失了?我們對改良者又當如何評說?愿有識者深思。
2011-12-1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