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了一篇名為“《矛盾論》與《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差異(http://www.reviewing.cn/2011/1201/16031.html)”的文章,其核心內容如下:
“《矛盾論》說:“為什么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們看,被統治的無產階級經過革命轉化為統治者,原來是統治者的資產階級卻轉化為被統治者,轉化到對方原來所占的地位"。
……《共產黨宣言》……無產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并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民主與法治的大環境里,每個人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話語權,安居樂業、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
這里的第一段是《矛盾論》中的一句話,說的是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將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
后面兩段是《共產黨宣言》中的話,強調的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階級對立消失了,無產階級不是作為統治階級,而是作為“聯合體”中的平等的一員,“聯合體”保障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也就是說,無產階級“消滅舊的生產關系”后的社會是無階級對立的共產主義社會。這里直接否定了社會主義這個過渡型社會存在的必要。
顯然,《矛盾論》和《共產黨宣言》在這里是不一致的。
“《矛盾論》與《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差異”的作者顯然是擁護后者,主張“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每個人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話語權”,反對社會主義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因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不給資產階級和一切反動派“個人的自由發展”和“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話語權”的。
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當然《矛盾論》是正確的!馬克思在寫《共產黨宣言》時還沒有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階段是無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馬克思明確地提出社會主義階段是無產階級專政的階段是后來的事。
其實,稍有一點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后政治實踐的經驗就會毫不猶豫地認定: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必定有一個“過渡階段”——社會主義階段,而社會主義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對立,因而必須由無產階級專政來保障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方向不變。
馬克思后來僅從邏輯出發就推斷出社會主義必定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列寧第一個創建了社會主義,第一個實踐了無產階級專政;毛主席創造性完成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并且將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防止共產黨變質是保障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根本所在!
即使如此,列寧、斯大林和毛主席最終還是未能阻止資本主義的復辟,這是為什么呢?是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行嗎?
當然不是,如果沒有無產階級專政,那么資本主義復辟就不會經歷幾十年才完成;如果沒有無產階級專政資本主義可能只需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即可完成復辟;因為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思想意識在社會主義的前期還是相當強大的,新上臺的統治者很容易受到這些思想意識的腐蝕而變質,蛻變為新的資產階級分子,就像我們過去六十年看到的那樣。
所以,問題不是要不要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而是如何強化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是如何讓無產階級專政能夠有效地防止共產黨內滋生資產階級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毛主席的文革就是一個偉大的探索,毛主席指出的方向是強化人民民主,讓人民——主要是工農和其他勞動大眾——直接當家作主,直接決定國家的政治大事。簡而與之是“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防止中央出修正主義”。
可惜毛主席沒有來得及建立一套可靠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來保障真正的人民民主的實現,這才導致毛主席的去世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終結。
總之,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后必須有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階段,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可能要兩三百年甚至更長。而保障這個時期內不出現資本主義復辟的唯一辦法是實現真正的人民民主專政,是讓人民擁有比任何政黨更高的權力。而保障人民的這個最高權力的唯一依靠也只能是強有力的憲法和結構嚴謹的政治體制。
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憲法和結構嚴謹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還需要經過許多探索與實踐才能最終完成。而這就是當今左派的首要任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